“教育与教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教育与教学
    陈雨蒙, 蔡孟浩, 吴海珍, 范立强, 赵健, 张惠展, 范建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4, 40(10): 1471-147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07.1076
    “分子生物学”是普通高等院校生物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随着“双一流”建设、一流本科建设等政策的推进,全英文课程建设面对机遇与挑战。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首次开设《分子生物学全英文》课程,对课程建设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包括形象性、生动性与课堂授课的结合,先进性、前沿性与经典理论的结合,全方位覆盖教学过程等,有效推动了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从“分子生物学”全英文课程教学执行4期的成效看,学生的专业和科研能力、学生国际化视野和英语学术交流能力、学生综合能力和满意度、授课教师的教研业务能力均得到有效提升,助力提升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及分子生物学课程建设。
  • 教育与教学
    王雁伟, 任亚娟, 李振侠, 艾鹏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4, 40(9): 1317-132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06.1484
    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密切关注思政元素的融入与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遗传学课程专业性较强,课程思政的开展有其独特的方式方法,本文首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探讨,并指出思政理念在当代大学教学中的必要性。针对遗传学课程特点以及遗传学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从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设计优化、思政元素挖掘和思政素材在课程内容有机融入四个方面对课程思政教学提升策略进行探究,并以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的实际教学情况为例,进行后续的教学评价和反思,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80%以上的学生认为,遗传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且促进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总成绩平均提高约5.5%。以此抛砖引玉,为其他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启示,让课程思政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品格的优化保驾护航。
  • 教育与教学
    夏凯, 李业, 赵倩, 黄俊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4, 40(7): 1017-103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03.1433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教育在该任务完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生物学基础”是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其他专业必修课存在密切联系,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从“生物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设计、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优化以及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效果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生物学基础”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从名人轶事、日常生活、科研案例和时事热点等方面积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组建教学团队、建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法、开展案例教学和实施小组讨论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生物学基础”教学全过程,并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对“生物学基础”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后,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期末卷面平均成绩得到显著提升,由课程改革前的66分以下上升至改革后的76分。此外,92%以上学生认为“生物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达到较好效果,课程满意度达到98%。课程思政有效提升了“生物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协同培养的目标。该课程的有关建设经验可以为其他生物类课程的思政教学和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 教育与教学
    张震, 杨朋坤, 何金环, 郑鸣, 王永芬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4, 40(6): 867-87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03.1393
    “根植三农 聚焦融合”是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服务区域农牧产业发展,实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的重要抓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是我校涉农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新农科建设过程中学科融合的重要载体。为了新农课背景下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课程组在思政案例凝练上,从学科发展史、三农实践应用、校友优秀案例、生态文明、职业道德与生物伦理等方面,搭建学生“三农”情怀的培养平台;在课程思政案例和实践项目安排上,对接行业发展、三农实践、教师科研、校企合作项目和学生自主创新项目等,建立学生知识应用的“融合”平台,从而实现对学生“根植三农”的情怀培养和“聚焦融合”的能力提升。授课过程中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主线,将单一的课堂讲授改造为人才培养全周期的参与。在课前的线上布置任务、课中的“六环节”教学和课后的第二课堂等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具有一定挑战度、高阶性和创新性的知识应用达到思政目标。通过课程改革,学生在三农行业一线的就业率明显提升,利用学科融合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增强了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了学生利用课程知识服务“三农”实践的内生动力。
  • 教育与教学
    毕潇文, 黄春洪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4, 40(3): 393-39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01.1478
    在部分生物化学教材及科研论文中,常出现“微粒体”这个词,且认为微粒体中含有独特的酶类,发挥生物转化功能。但是,在细胞生物学教材中并未把微粒体作为正常的细胞器。为了教材的统一性和科学性,本论文查阅了国内外主要的“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教材,“术语在线”和维基百科、Genecard网站等,对于微粒体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对生物化学教材相关章节中有关微粒体的表述提出了修改建议。
  • 教育与教学
    金竹萍, 张丽萍, 刘志强, 刘旦梅, 裴雁曦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4, 40(1): 142-14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11.1310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重大创新举措。作为生物类主干课程,细胞工程是我校最早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专业课程之一。细胞工程是一门理工交叉学科,具有科学探索和社会责任的双重特点。因此,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通过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该团队利用课堂主渠道,充分挖掘其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技能传授进行有机融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重点从五个方面详述了细胞工程课程思政的触点结合策略:教书育人与言传身教相结合、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前辈故事与爱国主义相结合、历史回顾与前沿展望相结合、思政方式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努力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通过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细胞工程专业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促进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具有科学精神、伦理意识和社会担当的细胞工程人才。以上策略也为其他同行或其他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教育与教学
    李艳, 罗成, 彭少君, 周伟, 刘红卫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12): 1789-179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9.1220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自2014年上海市最先开始实践探索至今,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应基于专业思政要求,服务于专业思政目标。在此背景下,医学院生物化学课程组教师以专业思政为导向。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突出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以思政目标指导案例素材的整理、课时分配和开展方法;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全过程,结合讲授法、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多元教学方法,实现思政教育“铺垫-实施-提升”的逐次递进;通过问题研讨、案例分析、课外任务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学生沉浸式和自主式学习,提高思政育人效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喜欢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普遍认同。但同时调查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对科研进展的认同度不高、对自学法的喜爱程度较低等,需要在今后教学中进行改进。总体而言,基于专业思政视角的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初步实现了专业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双重教学目标。
  • 教育与教学
    赖德华, 李莲, 时光, 刘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11): 1650-165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8.1142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在生物学本科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生物化学课程体系庞大、内容知识点众多;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积极推进课程建设是众多生物化学教师面临的重要难题。这里笔者提出了“实事求是的立体化教学理念(FACT)”,以本院生物化学课程建设为例,分析该教学理念的内涵和实践。“立体化”来源于生物手性分子“看似相同、实则各异”的灵感,不仅体现了各个高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课程建设,形成鲜明的特色;同时也强调从多维度构建课程建设体系。笔者将该理念中蕴含的形式(form)、角度(angle)、内容(content)和团队(team)的“立体化”概念全方位地进行介绍,从授课方式、第二课堂、知识点逻辑、课程思政和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同行教师进行生物化学的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教育与教学
    张少斌, 苏敏, 刘慧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10): 1504-1514.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4.1004
    “生物化学”是农林高校农学、园艺、林学与生物学等多个学科专业基础课,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发展农林科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生物化学基本技术、生物化学的实践应用、生物化学发展史、生物化学的最新进展、我国科学家取得的最新成果、社会典型负面案例以及网络时事的思政教育需要出发,详细分析了生物化学课程的思政融合点,充分挖掘了课程全部24个课时单元的思政元素。并以“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为例,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案例教学、翻转课堂、讨论教学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生物化学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生物化学相关内容“非常关注”的比例提高到70%以上,80%以上的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促进了专业学习,学生总成绩平均提高8.5%。其中,平时成绩提高15.6%。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总体满意度达90%以上,实现了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协同培养。
  • 教育与教学
    董彬, 宿志伟, 王君, 吴涛, 王玉娜, 孙春龙, 赵丽萍, 李旺, 付石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9): 1365-1374.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4.1608
    本文是滨州学院《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组,基于“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育人导向,通过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结合科技发展前沿、社会热点、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要素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并与课程中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知识内容例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及蛋白质工程等专业内容有机融合,建立线上线下思政资源库,并通过“雨课堂”等教辅工具,采用讲授法、案例法、小组汇报、混合式教学等模式开展课程教学,将课程思政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对《生物技术制药》本科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并以“基因工程与制药产业概述”为例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过程进行阐述,并对近年来的课程改革效果进行总结归纳,旨在为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生物医药人才建立一套系统全面,可推广复制和持续改进的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方案,为同类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 教育与教学
    杨昆, 石晓梅, 郭睿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8): 1200-1211.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3.1597
    基础医学是学生接触医学的起点,也是职业道德观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融入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领,是实现全人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和有效举措。基于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的优质资源,结合O-PIRTAS翻转课堂与TBL教学的优势,教学团队以“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为内容,积极探索对学生的素质培养。通过引入诺贝尔奖研究历程、我国学者重大研究成果、学科前沿进展、靶向药物作用机制、临床疾病等丰富的多元化素材和案例,引导学生在讨论与合作中收获知识、锻炼能力和提升素质。经过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个体与团队、听与讲、学与练、基本理论与拓展探究多轨并行的互动环节,学生在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交流表达方面的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形成了初步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增强了医学生的使命感和民族自信,树立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理念。教学团队认为,优质资源与探究活动环节把控是提高O-PIRTAS翻转课堂结合TBL教学效果的重要步骤。
  • 教育与教学
    陈赢男, 韦素云, 尹佟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1): 154-16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11.1364
    “课程思政”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新理念,为高等院校专业课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新方向和新路径。《生物技术概论》在生命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系统深入发掘专业课思政元素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践行“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育人理念和方法,是新时期《生物技术概论》课程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聚焦生命科学类专业基础课程《生物技术概论》,对开展课程的思政改革的意义、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并以该课程的第1章基因工程的第7节“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应用”为例,阐述了挖掘教学案例、融入思政元素和实现德育目标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以期为实现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课的教学之中,进而实现“三全育人”提供工作思路和具体教学案例。课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是切实可行的。87%的学生对采用课堂讨论的互动教学模式表示非常满意,81.5%的学生表示思政元素的导入自然流畅,与专业课锲合度高,内容充实感染力强。此外,调查结果也反映出,教学案例的讲解、多媒体运用、师生沟通互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对此进行了教学反思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策略。
  • 教育与教学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1): 161-161.
     
  • 教育与教学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1): 162-163.
     
  • 教育与教学
    赵长江, 张海燕, 杨辉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12): 1736-174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9.1321
    课程考核是评价课程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指挥棒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考核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生物类专业基础课程“生物化学”为载体,通过文献研究、调查反馈和实践检验等方法,探索构建并实践“四化”形成性考核体系。其中考核主体的扩大化在主体范畴和考核载体两层面进行构建,考核过程的动态化在过程节点和反馈时效两个层面进行构建,考核内容的生态化在面向个体和群体两个维度进行构建,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在考核形式、考核方法和计分方式三个层面进行构建。经过我校6个专业的6轮优化实践,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均产生显著促进作用。
  • 教育与教学
    初志战, 巫光宏, 王声斌, 吴骏, 朱国辉, 郭海滨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11): 1564-157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9.1213
    生物化学不仅是生物类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发展最快的前沿课程之一。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面对生物化学的繁杂体系暴露出许多问题,通常教学效果不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慕课与微课等线上课程为许多高校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钉钉课堂、腾迅课堂、雨课堂、微信交流平台等线上课程直播,也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同步学习。线上教学在新冠疫情期间成为全国大中小学院校的主要教学模式,但经过几年的推广,单纯的线上教学在教学效果方面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学的各自优势,混合式教学成为发展方向。华南农业大学在2019年初开始与智慧树平台合作,建立生物化学的教学慕课,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我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采用了“MOOC+线上见面课”的线上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反馈结果显示,学生单纯依靠MOOC并不能很好地完成生物化学的学习,但“MOOC+线上见面课”则获得了学生的普遍认可。该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为今后 “MOOC+线下课”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 教育与教学
    胡莉, 李思强, 李恩中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10): 1426-1434.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8.115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慕课,MOOC)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为了提高生物化学的学习效果,本文结合该课程知识点杂而多、理论性强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BOPPPS教学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生物化学课程中进行了实践。BOPPPS中的情景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层递进的课堂练习让学生沉醉其中。研究结果表明,体验过混合式学习的学生与通过传统学习方式学习的学生相比,实验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在学习效果上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81.13)比对照组学生的平均成绩(76.21)提升5分左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学生更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并愿意在未来的学期里支持继续使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学生认为,能从新的教学模式学到比传统的授课形式要多的知识,而且新的教学模式还促进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前愿意花费较长时间自主预习。该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了学生更好地学习。
  • 教育与教学
    廖阳, 闫荣玲, 李常健, 覃佐东, 邵金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9): 1259-126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8.1151
    传统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理念与目标陈旧、教学能力与资源不足、信息化融合程度低、局限课堂有限时空和教材有限内容、忽略学生思政素养与综合能力培养等问题,不适于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生物化学课程团队从理念目标、魅力能力、平台资源、知识体系、教学时空、教学模式、思政育人、评价体系等方面推进了课程的全方位系统性改革,通过树立“全面育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开放共享”教学理念,提升团队教学能力与课程优质平台资源,构建“教学+科研+实践”融合式新育人模式、“3+X”复合型新知识体系,教学与育人相融相促新教学模式、多维度过程式新评价体系,使课程凸显出新时代“金课”特征,提升了学生思政素养、课程成绩、综合能力,实现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协同,并成为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教育与教学
    任桂杰, 田克立, 曾季平, 张鹏举, 刘志方, 毕文祥, 田媛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8): 1117-1124.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6.1041
    “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认知和培养创新能力等,但对知识掌握的整体性、系统化和育人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却有着知识学习的系统化和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我们结合了翻转课堂和传统教学各自的优点,在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2020级口腔医学、药学和预防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了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以2019级的传统教学模式作为对照,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自我认知情况的改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半翻转课堂教学的学生成绩优于传统式教学(P<0.01);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在半翻转课堂教学实施前后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5);该研究为医学院校的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教育与教学
    章燕, 刘中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6): 823-82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5.1626
    “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大思政”格局下的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生命科学前沿》是湖南师范大学生物学科的研究生必修课程,致力于普及学科发展前沿。其思政元素较为丰富,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优秀载体。在分析了目前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树立思政理念,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动性;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注重课程前沿性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采用嵌入式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等具体举措进行改革实践,实现学科前沿知识普及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实践证明,将思政内容引入专业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专业课协同育人的效果。课程思政重在建设,课程内容设计是先决条件,教师是关键,课程管理是基本保障,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进行反思,以期为相关生物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 教育与教学
    马丽萍, 王建东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4): 537-545.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1.1328
    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高校纷纷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以成都医学院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为例,文章深度挖掘该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最终确定了7个典型的思政元素,并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设计,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将其在实践中教学。课后,对成都医学院2019级临床医学、麻醉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药学和中药学等6个专业的888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检测其实施效果。结果表明,所开展的案例式思政教学能够较好地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可度,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初步达到了专业课思政教学的目的。最后,结合实施效果,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打造和思政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以期为专业课程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提供借鉴。
  • 教育与教学
    李恩民, 郑少燕, 许丽艳, 孙宏, 邹海鹰, 方王楷, 龙琳, 吴炳礼, 程银伟, 谢维洁, 李利艳, 杨苗, 范冠华, 杨棉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3): 381-39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3.1042
    针对长期以来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主要依靠零散的课外科研活动、受众面窄、没有系统性课程教学及其相关制度保障、致使对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明显乏力低效这一共性瓶颈教学问题,自2002年起,汕头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在“科教相辅相佐”、“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等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倚重汕头大学医学院“医者之心”系列课程与书院育人文化之特色,发挥汕头大学的生物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均拥有本/硕/博/博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之优势,联合其他相关专业教学团队,在建立充分体现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内涵,覆盖医学本科5年全过程的核心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历经20载的不懈努力,补充修善,成功构建了“3+X”模式,着力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所谓“3”意指对医学生的“全人培养”、“全程培养”和“全方位培养”。所谓“X”意指针对“3+X”模式运行效能的若干个验证性维度,主要包括组织医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研究大赛、国际大学生学术研讨会,由医学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撰写发表学术论文等。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成效十分显著,为有效解决上述共性瓶颈教学问题提供了一个有重要借鉴价值的范例。
  • 教育与教学
    陈桂芳, 李艳利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1): 120-125.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08.1286
    本文旨在与从事生物化学教学的教师分享几个实用素材,正在学习生物化学的学生亦可直接使用。素材包括多媒体类例如绪论导入歌曲“Biochemistry”,ATP合酶工作原理的视频,RCSB PDB蛋白质结构数据库,RasMol分子图像观察软件等;实物类例如DNA双螺旋结构的纸质模型,tRNA一二三级结构的纸质模型等。侧重素材的实用性,对素材的应用场景及预期效果也做了简要描述,并以星号形式标注了推荐指数。
  • 教育与教学
    黄梓键, 吴晓曼, 黎子华, 李枞森, 李梓博, 林淳彪, 詹炜杰, 郑淳文, 邹海鹰, 方王楷, 吴炳礼, 龙琳, 范冠华, 郑少燕, 杨棉华, 许丽艳, 李恩民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2): 1691-170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08.1216
    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越来越成为医学高等院校近年来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本文基于汕头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疾病相关基因克隆及其功能研究”自主设计研究性实验课,以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创新实验课人员53人进行访谈,经编码与专家审核(11人,2批次),形成科研创新能力特征问卷条目40条;对创新实验课130人与普通生化实验课204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有效样本317份,在问卷信度分析达标的基础上(Cronbach’s alpha>0.90)进行效度分析,构建了2个方面(表象的和潜在的),5个维度(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与技能;科学研究思维;合作与责任意识;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35个具体指标形成的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能力效能评价模型。该模型可有效评估医学本科大学生科研创新实验能力指标,可为医学本科大学生科研创新实验能力培养相关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实践经验与理论依据。
  • 教育与教学
    曲良焕, 周志鹏, 郑用琏, 金安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1): 1555-156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06.1135
    分子生物学是生物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基础理论经典,学科发展迅速,学科前沿的引入是增强课堂活力的理想素材。本课程组基于慕课资源,采用线上自学与线下见面课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混合式教学,引入多元化教学手段,重构课堂生态,以学科前沿带动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与自主分享、教师课堂梳理、答疑解惑与知识拓展,实现多个教学环节的统一,培养科学与人文精神,增强课堂活力。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对丰富学习体验,激发专业梦想,促进学生成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教育与教学
    曲良焕 周志鹏 郑用琏 金安江
    . 0, (): 1555-1560.
    分子生物学是生物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基础理论经典,学科发展迅速,学科前沿的引入是增强课堂活力的理想素材。本课程组基于慕课资源,采用线上自学与线下见面课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混合式教学,引入多元化教学手段,重构课堂生态,以学科前沿带动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与自主分享、教师课堂梳理、答疑解惑与知识拓展,实现多个教学环节的统一,培养科学与人文精神,增强课堂活力。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对丰富学习体验,激发专业梦想,促进学生成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教育与教学
    尹燕霞, 杨冬, 佟丽, 李森, 向本琼, 骆静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0): 1408-1414.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07.1274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是由北京师范大学面向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集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于一体的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堂。该课程以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贯穿始终,从基因的克隆到蛋白质的表达纯化以及酶学特性的研究,还包括碱性磷酸酶抗体的制备和效价测定等,让学生能够完整地、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常用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实验研究对象,从基因到蛋白质都有经典的科研文献报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这些文献资源作为重要的辅助教学资源,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形成理性批判性的科学态度,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严谨与更个性化的帮助,显著地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科研素质,在一流课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教育与教学
    尹燕霞 杨冬 佟丽 李森 向本琼 骆静
    . 0, (): 1408-1414.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是北京师范大学面向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综合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型专业必修实验课程。该课程围绕着碱性磷酸酶来进行,包括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基因的克隆、碱性磷酸酶的表达纯化以及该酶的酶学特性的研究,还包括碱性磷酸酶抗体的制备和抗体效价测定等。该综合实验以碱性磷酸酶贯穿始终,从基因到蛋白,让学生能够普完整地、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常用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实验研究对象,从基因到蛋白都有着非常经典、系统的科研文献报道。这些文献资源作为重要的辅助教学资源,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形成理性批判性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严谨、更个性化的帮助,大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科研素质,在这门课程的金课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教育与教学
    于晗, 于敬波, 张雨佳, 李林林, 宋凯, 倪秀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9): 1273-128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06.1119
    专业课程教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在生物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生物化学”中如何巧妙地融合思政是教学研究的重点。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和课程改革成果的体现。本文以生物化学经典教材为载体,归纳出“辩证思维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民族自豪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等维度的丰富的思政教学元素,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探索了该课程在思政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旨在实现“教学”与“育人”的双目标,为相关生物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 教育与教学
    史金铭, 薛哲勇, 王晶英, 许志茹, 李晓岩, 滕春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8): 1124-113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05.1021
    生物化学是生物学相关专业最基础、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也是联系基础理化知识和生物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纽带。掌握扎实的生物化学知识,不仅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细胞、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等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而且对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为更好地使学生掌握这门知识,同时使这门课程能有效支撑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中利用学科特色的科研成果服务于本科教学。由于生物化学知识覆盖面非常广泛,学科的科研活动都离不开相关知识的支撑,因此可以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学科特色科研实例,充分发挥案例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围绕科研实例总结归纳生物化学知识点。在按章节结构学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围绕科研事件进行生物化学知识网络的重新建构,进而引导学生建立科研思维,使学生了解其所学知识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促进学以致用。此外,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扩充在线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辅助以翻转课堂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通过改革,使生物化学课程成为学科科研成果面向本科基础教学的有效平台。同时,案例引入也赋予课程更多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 教育与教学
    董德刚, 鲍淑芳, 宋梅, 王万春, 黄佩蓓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7): 983-98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04.1005
    生物化学是中医药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能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其思政元素较为丰富,能为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提供可借鉴和使用的案例素材。然而,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课程思政开展程度较低、思政功能较为缺失的现状。将思政教育融入生物化学课堂,促进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尤其对中医药类专业学生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与专业认同感,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酶学”为例,积极探索生物化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举措,深入挖掘该课程中蕴含的育人与德育元素,通过案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融入中医药类专业生物化学课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实现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与崇高职责。
  • 教育与教学
    谢彩凤, 涂硕, 杨晓红, 黄春洪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6): 830-836.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04.1596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微信公众号因其免费、开放、个性、交互、实时等特色和优势,被很多机构和教师采纳,用于教学服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复杂、抽象,理论和技术发展快,是公认的难教难学课程。而微信公众号可通过图文、动画、视频、聊天及对接第3方软件等方式,将生物化学的知识难点简单化、生动化,并以微课学习、图文学习、微测试、微实验等开展移动教学。2015年至今,我国共创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公众号约50个,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生物化学教学圈的新潮流。本文主要介绍了“我爱生化”、“医学生化与分子”、“漫画生物化学”等10个公众号的特色资源和目录架构,展示了基于公众号的多元化教学和服务方式。另外,本文还梳理归纳了公众号管理的经验,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习全过程开展教学服务,坚持原创和目录管理等,为优化公众号的资源与服务提供建议。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公众号的介绍和建议,促进生化教学圈的资源共享、互学、交流和建设,推动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质量提升。
  • 教育与教学
    李玉玺,刘慧敏,杨荣武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3): 401-406.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2.1306
    《生物化学》以生物体为对象,研究其生命的化学本质,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课程。长期以来,由于生物化学课程知识点多、范围广和内容抽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压抑其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致使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最近10~20年里,国外将科学(science)、技术学(technology)、工程学(engineering)及数学(mathematics)的教育与艺术学(arts),特别是与艺术学中的音乐结合实施教学,形成一种所谓的STEAM (STEM + Arts) 策略,对STEM教育进行辅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基于以上情况,结合国内生物化学教学实际,笔者尝试将生物化学歌曲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辅助教学。生物化学歌曲可以将抽象难懂的生物化学知识转变成悦耳动听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爱上生物化学;在生物化学歌曲的创作过程中,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创新,内化重点难点,使深奥的问题形象化;在学习过程中用歌声展现生物化学的魅力,让知识成为有趣的知识,让其成为有趣的学习者。本文介绍了国内生物化学歌曲发展壮大历程,结合具体实例从利用生物化学歌曲引入教学、理解生物化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三方面评论了生物化学歌曲在辅助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从歌词的改编、旋律的选择、歌曲的传唱、教学的设计等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
  • 教育与教学
    张敏, 宋亚坤, 吕沫, 贾方兴,刘杰, 卢希彬, 王益林, 余春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 135-143.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0.1300

    CRISPR/Cas9是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它引入本科生的实验教学,使本科生了解这项前沿科研技术很有意义。我们创建了一个基于CRISPR/ Cas9技术的本科教学实验体系。该实验体系侧重CRISPR/Cas9技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应用,选用一株基因组上被插入mCherry基因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为实验材料,命名为STO-82。首先设计靶向mCherry的sgRNA,构建CRISPR-Cas9/sgRNA共表达质粒。经测序验证无误后,转染到STO-82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mCherry阴性和阳性两群细胞,分选出阴性单细胞并扩大培养。最后用测序检验单克隆细胞中靶标DNA序列的编辑情况。结果显示,靶位点有插入或缺失突变,说明体系创建成功。该实验体系将sgRNA设计、CRISPR-Cas9/sgRNA共表达质粒的构建、细胞转染、单细胞分选、单克隆细胞培养、测序序列分析等内容融合为一个综合实验,用于高年级本科生的实验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学实践内容分解分块教学,也可以做完整性项目教学。本教学实践采用10人左右的小班分块教学,2人一组,经过3个班(共13组)的实践,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实验,得到预期结果。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加深了对CRISPR/Cas9技术的原理和实验流程的理解,锻炼了实验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研思维,也使学生对该技术的医疗应用风险有了一些认识。

  • 教育与教学
    倪菊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12): 1514-151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9.1302
    高等教育各门课程的第一节课通常是绪论,用以介绍本门课程的学习目的、主要内容,授课安排、考核方式等。其讲授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在所有医学院校以及设有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院校,《生物化学》都是非常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由于生命体的组成物质结构复杂,种类繁多,物质代谢途径相互联系,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课程时普遍感到深奥难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程绪论”在整门课程的授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多个专业主讲《生物化学》20余年。在绪论部分,除了介绍教学安排、课堂要求和考核方式等常规内容,还将动听的生化歌曲、丰富的教学资料、以及医学人文相关内容融入课堂。经实践多年,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授课效果,希望能对同行们的生物化学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 教育与教学
    赵晶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11): 1381-1384.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9.1267
    疫情期间在线上教学和教育部金课建设的双重背景下, 我校在四年制小班课尝试对生物化学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升级。 设计思路是利用慕课将部分基础知识移至课前进行自主学习, 以便课堂留出时间由教师组织更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高阶段教学活动。本文以“代谢整合与调节”一章为例, 配合慕课的使用设计了一整套升级教学内容的实用做法, 涉及4个方面: 基于综合归纳的知识内化升级, 以思维导图进行理论复述, 或者以讨论题驱动整合提炼;基于应用分析的能力训练升级, 以情境代入分析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基于哲学思考的思维引导升级, 以教师总结拔高的方式引导学生重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于代谢学习的指导意义;基于情感态度的价值塑造升级, 从代谢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出发, 引导学生在分子水平重新认识集体观念和变通意识的重要价值。调查问卷显示, 上述4步升级设计的教学效果总体良好, 并且针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 教育与教学
    昌增益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1.1700
    2020年正值《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创刊35周年,在主编周春燕教授倡议下,特别开设“教育与教学”栏目。这是一项新举措。作为学报的副主编以及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育分会的现任主任委员,我热烈支持。
    我们将这个栏目叫做“教育与教学”,这是经过周密考虑的。“教育(education) ”涉及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惯态度等诸方面;“教学(teaching)”涉及具体的有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研究等比较专业的方面。这个新栏目关注上述两个方面,特别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对于教师的职责,我国唐朝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做了精辟的描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角色的总结,成为身为师者的我们需不断自省的参照......
  • 教育与教学
    杨荣武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2): 232-24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1.1025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欲使教师讲好它,学生学好并非易事。在学生中经常流传着一句“生理生化,必有一挂”的口头禅,足见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难度。本文结合笔者在南京大学讲授生物化学25年多的实践及成功经验,与同行们分享生物化学的教学技巧和策略,如何上好第一次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如何把传统课堂教学的手段与其他新型的教学方式结合,如何开展和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等,希望它们对同行们的生物化学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