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5年, 21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05-10-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钱俊杰,孙国敬,孟祥兵,宋宜,梅柱中,刘斌,董燕,孙志贤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575-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具癌基因特性的Skp2在大多数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中异常高表达,它作为SCFSkp2复合物的底物识别亚基调控p27KIP蛋白的稳定性而促进细胞G1/S期转换.为进一步明确Skp2与G2/M周期检查点的关系,在HeLa细胞中过表达Skp2以及通过反义寡核苷酸抑制Skp2表达.结果发现:Skp2能促进细胞周期运转,表现为S期细胞增多和G2/M期细胞减少,其中F-box结构域具有重要的功能意义;反义寡核苷酸抑制Skp2表达后,HeLa细胞发生显著的G2/M期阻滞;MTT检测结果表明,400nmol/L的Skp2的反义寡核苷酸能明显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活性;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HeLa细胞中Skp2可能通过负调控p21WAF的稳定性来参与G2/M检查点调控,这在用放线菌素D处理HeLa细胞的实验中得到验证.这些结果初步揭示了Skp2参与HeLa细胞G2/M周期检查点调控的分子机制.
  • 龚敏,陈清西,林建城,谢晓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581-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太平洋白对虾(Penaeusvannamei)β-N-乙酰-D-氨基葡萄糖苷酶在二甲亚砜溶液中以pNP-β-D-GlcNAc为底物时酶活力的变化规律.表明酶在DMSO浓度低于4.20mol/L,酶的失活过程是可逆的,DMSO并不造成酶绝对量的减少,仅对酶的活力发生可逆的下降.测得DMSO对酶抑制的IC50为1.2mol/L.观测了在不同底物浓度下NAGase在0、0.35、0.70、1.05、1.40、1.75mol/L的DMSO溶液中的失活过程,分别测定了游离酶(E)和酶-底物络合物(ES)的微观失活速度常数k+0和k′+0比较结果(k+0值远远大于k′+0)表明,在DMSO溶液中游离酶比酶-底物络合物更易失活,即底物的存在对于酶被DMSO的失活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随着DMSO浓度的增加,游离酶的逆向微观复活速度常数k-0却不断降低,说明在高浓度DMSO环境中,NAGase可逆恢复的能力逐渐微弱.
  • 刘先俊,周辉云,邓显锋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586-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重组人骨骼肌型肌钙蛋白C(rhTnC)的抗肿瘤作用,采用PCR技术,从人乳腺cDNA文库中获得编码TnC的cDNA序列,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经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后,分别检测其在体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与对小鼠异位移植肿瘤(S-180)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rhTnC在大肠杆菌中呈可溶性表达.分离纯化后的rhTnC在体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呈剂量依赖性抑制(IC50为7.5μg/ml);对小鼠异位移植肿瘤的生长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20mg/(kg·d)剂量下对S-180的抑制率为64.4%.以上结果说明,rhTnC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并具有抗肿瘤作用.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590-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彭巧玲,蒲友光,王志方,聂刘旺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591-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参照近源物种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设计17对特异引物,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得中华鳖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初步分析其基因组特点和各基因的定位,用pDRAW32软件预测12种限制性酶对其的酶切图谱.结果表明,中华鳖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7364bp,核苷酸组成为35.23%A、27.26%T、25.73%C、11.78%G,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编码的13个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用NJ法和MP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6种龟鳖类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与传统的系统分类基本一致,初步确定淡水龟科与海龟科的亲缘关系比与龟科的亲缘关系要近.
  • 王光明,杨阳,李爱玲,郝洁,高翔,谢蜀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597-6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拼接目的基因CTLA4Ig-IRES-OX40Ig,并亚克隆入腺病毒载体pTrack-CMV中,构建pT/CTLA4Ig-IRES-OX40Ig载体,与pAdeasy-1共同转染BJ5183以进行同源重组,所获得的重组子用LipofectAMINE2000转染293A细胞包装病毒,获得了可同时分别表达CTLA4Ig和OX40Ig的重组腺病毒AdCTLA4Ig-IRES-OX40Ig,并进行扩增和滴度测定,用Western印迹鉴定293A细胞培养上清中目的基因的表达,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研究其免疫抑制活性.利用上述方法成功构建了穿梭质粒pT/CTLA4Ig-IRES-OX40Ig;并且获得了重组腺病毒AdCTLA4Ig-IRES-OX40Ig,在感染的293A细胞的培养上清中可以同时检测到CTLA4Ig和OX40Ig分子;AdCTLA4Ig-IRES-OX40Ig、AdCTLA4Ig和AdOX40Ig感染的Lewis大鼠脾细胞(刺激细胞)对Balb/c小鼠的脾细胞(反应细胞)的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但AdCTLA4Ig-IRES-OX40Ig感染组的抑制效率明显强于AdCTLA4Ig和AdOX40Ig感染组,体外实验证实该两种分子可协同作用,强烈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 祝学卫,吴刚,曾武威,薛红,陈保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603-6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人载脂蛋白A-Ⅰ(apoA-Ⅰ,apolipoproteinA-Ⅰ)α螺旋不同位点的半胱氨酸突变后,对蛋白二级结构和脂质结合能力的影响,利用定点诱变技术构建apoA-Ⅰ的天然半胱氨酸突变体apoA-ⅠMilano(R173C),及其它α螺旋片段上的半胱氨酸突变体,分别为apoA-Ⅰ(S52C),apoA-Ⅰ(N74C),apoA-Ⅰ(L107C),apoA-Ⅰ(K129C),和apoA-Ⅰ(L195C).观察比较各种野生型及突变apoA-Ⅰ单体蛋白的α螺旋含量和二级结构稳定性及其脂质结合能力.结果显示,野生型apoA-Ⅰ,apoA-Ⅰ(S52C),apoA-Ⅰ(N74C),apoA-Ⅰ(L107C),apoA-Ⅰ(K129C),apoA-ⅠMilano和apoA-Ⅰ(L195C)的α螺旋含量分别为54±4%,49±4%,50±2%,51±6%,56±4%,52±3%,和54±1%,各种蛋白的α螺旋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野生型apoA-Ⅰ的变性标准自由能(ΔG0D)为10.5kJ/mol;apoA-Ⅰ(S52C)和apoA-ⅠMilano的ΔG0D比野生型低2.1kJ/mol;而apoA-Ⅰ(K129C)的ΔG0D比野生型apoA-Ⅰ高1.6kJ/mol.与野生型apoA-Ⅰ相比,apoA-Ⅰ(K129C)和apoA-Ⅰ(L195C)两个突变体与脂质结合能力明显下降(P<0.05),而其它半胱氨酸突变体(包括apoA-ⅠMilano)在脂质结合动力学方面与野生型apoA-Ⅰ无明显差异.以上结果提示,不同位点发生的半胱氨酸突变对apoA-Ⅰ单体蛋白的α螺旋含量无明显影响,但对蛋白的二级结构稳定性和脂质结合能力影响不尽相同.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609-6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郑玉玲,宁保安,马茹,高志贤,姜永强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610-6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有效降低葡激酶应用的副作用,构建低出血倾向、低免疫原性葡激酶突变体,高效表达纯化后进行活性鉴定,以野生型重组葡激酶基因为模板,PCR法引入突变位点(K130T,K135R),并将该片段克隆测序鉴定后,克隆至表达载体pBV220,构建低免疫原性葡激酶突变体.表达后的蛋白用Q-SepharoseFF柱与SephacrylS-200进行纯化,纤维蛋白溶圈法进行活性测定,体外抗体中和试验与豚鼠免疫试验测定突变体蛋白的免疫原性,同时进行动物体内出血倾向观察.测序结果表明,相应位点获得突变,无非特异性突变,将突变后的片段连接pBV220导入大肠杆菌热激诱导获得了高效表达,表达产物占菌体总蛋白的40%~50%.产物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经两步纯化后的蛋白的纯度可达98%以上.活性测定试验表明,该突变体的活性较野生型葡激酶稍低,体外中和抗体试验和豚鼠免疫试验证明免疫原性大为下降,豚鼠的皮肤出血以及肺部病理切片均显示该突变体蛋白引起的出血倾向明显降低.
  • 吕萍,龚瑶琴,李江夏,周海斌,陈丙玺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616-6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小鼠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相关蛋白5(LRP5)基因5′端调控序列的功能,PCR扩增小鼠Lrp5基因翻译起始位点上游3041bp(-2909bp~+132bp)DNA序列.PCR产物定向克隆到pGL3-basic载体上,重组质粒命名为pGL3-2909.以pGL3-2909质粒为模板,以不同的引物扩增出不同长短的DNA片段,分别定向克隆到含小鼠Lrp5基因基本启动子并含有荧光素酶报道基因的pGL3-103载体上,构建了12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体系:pGL3-267,pGL3-513,pGL3-535,pGL3-560,pGL3-575,pGL3-623,pGL3-645,pGL3-719,pGL3-770,pGL3-1032,pGL3-1330,pGL3-1619.以pRL-TK为内参照质粒,瞬时转染COS-7细胞,48h后收集细胞测定荧光素酶相对表达活性,pGL3-575(-2909bp~-2334bp)活性是pGL3-513(-2909bp~-2396bp)的20%,pGL3-535(-2909bp~-2374bp)的活性是pGL3-513的44%,pGL3-575的活性是pGL3-560(-2909bp~-2349bp)的48%,均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在-2396bp与-2374bp之间的22bp区域内以及-2349bp与-2334bp之间的15bp区域内存在负调控元件.软件分析表明,此区域含有IK2,LYF1及MZF1调控元件.
  • 毛建平,王全会,韩慧明,袁国刚,左刚,邵世和,毛秉智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622-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0-23DNA酶是能主动切割mRNA的一类反义寡核苷酸.利用10-23DNA酶的直接切割作用验证mRNA结构靶点的有效性.对筛选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mRNA的4个靶点平行设计了4条反义寡核苷酸和4条10-23DNA酶,对照组反义寡核苷酸将最佳靶点——靶点2的反义寡核苷酸突变2个碱基,对照组10-23DNA酶将靶点2的10-23DNA酶结合臂中央突变2个碱基.体外4条10-23DNA酶切割mRNA的结果和相应的4条反义寡核苷酸依赖的RNaseH降解结果完全相似,细胞内4条10-23DNA酶对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抑制作用与相应的4条反义寡核苷酸相似,表明10-23DNA酶显示的最佳作用靶点同样是最佳作用效果的反义寡核苷酸结合靶.10-23DNA酶可以作为评价mRNA结构靶点有效性的新工具.
  • 邓幼林,朱文,周清华,王艳萍,陈晓禾,刘伦旭,车国卫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628-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nm23-H1在肺癌中发挥转移抑制的机理,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比较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和转染nm23-H1基因的人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nm23-H1)间蛋白表达的差异.利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和转染nm23-H1基因的人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nm23-H1)的总蛋白,用图像分析软件比较分析以识别细胞间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成功地获得了两株细胞蛋白组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软件分析两种细胞的凝胶电泳图谱后发现,在相同分析条件下识别的蛋白质斑点数L9981为902±169个、L9981-nm23-H1为1160±212个.比较L9981和L9981-nm23-H1人大细胞肺癌细胞株的双向凝胶电泳蛋白质图谱后发现6个蛋白质点仅在L9981中有表达,17个蛋白质点仅在L9981-nm23-H1中有表达.此外,发现13个在两种细胞株中均存在,但表达量差异在2倍以上的蛋白质点(P<0.05).结果提示,nm23-H1基因转染引起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可能是其逆转肺癌侵袭转移的生物学基础.
  • 廖晓梅,张迎春,王建枝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637-6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在海马器官型脑片的长期培养过程中,温度对不同年龄大鼠的海马脑片细胞活性和tau蛋白表达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一种研究tau相关疾病的模型.选用出生后1周、2周、4周和8周的Wistar大鼠制备海马器官型脑片,培养温度分别为34℃和37℃,培养时间为21d,在培养过程中,检测培养基中的乳酸脱氢酶的含量以判断脑片的活性,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细胞骨架蛋白tau的含量的变化.结果如下:(1)温度对海马脑片的细胞活性影响:34℃较37℃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细胞活性,而在同一培养温度时,不同年龄鼠的脑片的细胞活性变化趋势一致;(2)温度对海马脑片的tau蛋白表达的影响:成年鼠(4周和8周)的海马脑片tau蛋白在34℃时能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表达,而在37℃时tau的表达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且随鼠龄的增加,这种影响越明显.温度对1周和2周龄乳鼠的海马脑片tau蛋白的表达无影响.结论为:34℃培养条件下,4周和8周龄大鼠制备的海马器官型脑片能更长时间维持脑片的活性和tau蛋白的稳定表达,从而可望成为研究与tau蛋白相关疾病(如老年性痴呆)的理想模型.
  • 李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641-6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马晓冬,乔东访,晏芳,马安德,田雪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642-6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Zn2+对Ca2+介导线粒体通透过渡孔道(PTP)开放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的影响,及其与线粒体膜电位(ΔΨm)和Ca2+介导的线粒体Ca2+释放(mCICR)之间的关系.提取大鼠肝线粒体,通过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不同浓度Zn2+作用下Ca2+介导的PTP开放状态;采用荧光分光光度仪测定不同浓度Zn2+作用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采用双波长双光束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不同浓度Zn2+作用下测试体系内Ca2+浓度的变化,以反映线粒体Ca2+的转运情况(即mCICR);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Zn2+作用下Ca2+介导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高浓度Zn2+完全抑制Ca2+介导的PTP开放和细胞色素c释放.一定浓度的Zn2+部分抑制Ca2+介导的PTP开放和细胞色素c释放.适当浓度Zn2+自身介导PTP开放和细胞色素c释放.低浓度Zn2+加速Ca2+介导PTP开放和Ca2+释放;高浓度和一定浓度Zn2+分别完全或部分破坏ΔΨm;高浓度Zn2+完全抑制mCICR.当抑制mCICR时,Ca2+和Zn2+对PTP开放和细胞色素c释放的作用完全抑制.结果表明,Zn2+以浓度依赖方式双向调节PTP开放和细胞色素c释放.Zn2+的作用可能与Zn2+破坏ΔΨm和影响mCICR相关.
  • 李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647-6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安静,徐勤枝,隋建丽,白贝,周平坤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648-6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NA干扰技术构建DNA-PKcs表达抑制细胞模型,探讨DNA-PKcs对HeLa细胞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通过观察细胞对辐射及顺铂的敏感性,鉴定细胞表型变化.用寡核苷酸芯片检测细胞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转录谱,并用RT-PCR方法和SEAP检测系统进一步验证基因的表达变化.所筛选出的DNA-PKcs表达抑制细胞对辐射及顺铂的敏感性升高,15个与细胞信号转导相关的基因表达升高,其中7个是与干扰素信号转导反应相关的基因.8个表达下降,包括有细胞增殖分化相关基因,如NFAT.RT-PCR检测结果与芯片结果相一致,利用SEAT报告系统检测,进一步证实NFAT转录活性下调.实验结果表明,DNA-PKcs除了参与DNA修复外,还调控细胞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而且大多与细胞增殖分化相关.
  • 李渝萍,陈敏,陈彬,陈健,李强,周度金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655-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孤儿受体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α1(ERRα1)与乳腺癌有密切的关系.酵母双杂交筛选发现乳腺组织中肌钙蛋白I2(TNNI2)与其有明显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TNNI2与ERRα1的相互作用,融合表达了GST-TNNI2原核蛋白,并体外翻译了35S标记的ERRα1蛋白,将二者共同温育进行GST捕获实验.放射自显影结果显示,TNNI2能够捕获35S标记的ERRα1,证明TNNI2与ERRα1存在体外直接的相互结合,提示了肌钙蛋白I2在ERRα1参与的生理过程中可能有重要的作用.
  • 谢谆怡,江渝,叶治家,彭家和,何凤田,曹廷兵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660-6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与核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结合的功能短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PPARγ配体结合域(LBD)的融合蛋白,并利用Ni2+-NTA离子交换树脂对表达蛋白进行纯化.以此纯化蛋白为靶,采用固体包被法对噬菌体展示随机十二肽库及环七肽库进行亲和筛选.经ELISA法鉴定特异结合的高亲和力阳性噬菌体单克隆并测序.同时利用PPARγ的配体rosiglitazone与噬菌体小肽进行竞争性结合抑制实验.最终获得与PPARγ-LBD高亲和力的十二肽3个,环七肽5个,分别含LXXLL和DXXRW(其中X为非特异氨基酸残基)保守序列.Rosiglitazone不影响噬菌体小肽与靶蛋白的结合,说明获得与配体rosiglitazone结合位点不同的目的肽.
  • 周琼,白明,金阳,张晓菊,苏远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664-6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Polo-like激酶1(Plk1)是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重要分子,已在多种肿瘤中检测到Plk1的高表达,并发现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和预后密切关联.为明确Plk1在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增殖和周期运行中的作用,采用RNA干扰技术,构建能产生siRNA的质粒载体psiRNA-hH1-Plk1并导入A549细胞中.采用RT-PCR检测Plk1mRNA表达的变化,Western印迹检测Plk1、细胞周期蛋白B1、p53蛋白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和凋亡;免疫荧光染色检测α微管蛋白的表达.以此观察RNA干扰能否有效抑制Plk1的表达水平,以及抑制后对A549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siRNA-hH1-Plk1质粒能特异性地抑制Plk1基因的表达并使其活性下降,细胞周期蛋白B1及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微管聚集障碍或形成单极的纺锤体,A549细胞增殖减慢,出现G2/M期阻滞并存在细胞凋亡.针对Plk1基因的RNA干扰有望用于肿瘤的基因治疗.
  • 苑辉卿,杨玲玲,姜安丽,孔峰,张建业,Charles YF YOUNG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672-6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雄激素受体(androgenreceptor,AR)作为核转录因子,其高表达、基因突变以及AR辅激活因子的过表达等造成AR的异常激活与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恶化转移、多药耐药等密切相关.天然黄酮槲皮素(quercetin),是一很有潜力的预防和治疗前列腺肿瘤的化合物.槲皮素不仅抑制前列腺癌细胞LNCaP的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而且下调前列腺癌中AR的表达、抑制AR的转录激活功能.GCbox是AR核心启动子的主要正调控元件,是转录因子Sp1的结合位点.细胞转染结果表明,槲皮素能抑制Sp1蛋白对AR启动子的激活作用,可能是槲皮素下调AR表达的机理之一.进一步研究显示,槲皮素还能明显抑制Sp1蛋白对AR转录激活功能的增强作用.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槲皮素对Sp1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但能够诱导c-Jun的高表达,而高表达的c-Jun蛋白能逆转Sp1蛋白对AR的转录激活作用,由此推测,槲皮素可能通过介导c-Jun与Sp1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抑制Sp1的功能,进而起到抑制AR表达和功能的作用.免疫沉淀结果又进一步证实了Sp1与c-Jun二者的相互作用.因此,槲皮素可能通过抑制前列腺癌细胞中AR的表达和功能抑制了细胞的增殖,其分子机理可能与槲皮素诱导的c-Jun与Sp1蛋白相互作用、降低Sp1对AR的转录激活作用有关.
  • 朱绪辉,毛泽斌,孙文超,那彦群,郭应禄,辛殿祺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678-6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PTTG1)具有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通过上调或下调基因表达的策略,观察PTTG1基因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利用PCR技术分离出PTTG1全长cDNA,分别正向和反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重组载体分别命名为正义PTTG1-S/pIRES2-EGFP(即pI-P-S)和反义PTTG1-AS/pIRES2-EGFP(即pI-P-AS),将这两种重组载体稳定转染LNCaP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和MTT法分别检测了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的情况.转染正义PTTG1后处于S期和G2期的细胞明显增加,细胞生长增殖能力增强;相反,转染反义PTTG1后处于S期和G2期细胞明显减少,细胞生长增殖能力减弱(P<0.05).结果表明,PTTG1能明显改变人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的细胞周期和细胞生长增殖能力,它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前列腺癌细胞生长增殖过程.
  • 熊仁平,周元国,陈星云,刘苹,夏季,陈建国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684-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自行设计的TaqMan双标探针和扩增引物建立检测鸟苷酸结合蛋白(G-protein)mRNA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用G蛋白纯品绘制定量标准曲线,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检测ECV304细胞和小鼠G蛋白mRNA水平.10μmol/LGqαmRNA反义寡核苷酸(GqαODN)作用ECV304细胞24h后,Gqα的mRNA表达显著下降(3.18×108±1.75×108拷贝下降到1.44×106±4.82×105拷贝),48h和72h下降更明显;Gsα和Gi2α的mRNA表达变化不显著.10μmol/LGsαmRNA反义寡核苷酸(GsαODN)作用ECV304细胞24h后,Gsα的mRNA表达显著下降(2.97×108±2.68×107拷贝下降到4.16×106±2.00×106拷贝),48h和72h下降更明显;Gqα、Gi2α表达变化不显著.小白鼠油酸致伤后6h,GqαmRNA表达显著下降(1.16×108±8.73×106拷贝下降到3.30×106±1.68×106拷贝),24h下降更显著(9.32×107±1.47×107拷贝下降到4.14×106±1.67×106拷贝);Gsα和Gi2α表达变化的趋势同GqαmRNA.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说明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成功地实现了对ECV304细胞和小白鼠肺组织G蛋白不同亚型不同丰度基因表达的检测.
  • 翁瑜,曾群力,姜槐,许正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690-6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组织(或细胞)的蛋白质提取效率直接影响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2-DE)的分辨率.为探索建立适用于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蛋白质提取的最佳条件,比较目前在双向凝胶电泳中常用的3种蛋白质提取方法对MCF-7细胞总蛋白的提取效率.MCF-7细胞经培养后,分别采用M-PER试剂、标准裂解液或含硫脲裂解液提取其总蛋白质,然后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并根据凝胶上蛋白质斑点的丰度和分布特点判断所得双向电泳图谱的质量,以确定MCF-7细胞蛋白质提取的相对最佳方法.结果显示,M-PER试剂法得到的图谱分辨率较低,蛋白质主要集中分布在分子量15~70kD,pH4.7~6.3的范围内;标准裂解液法得到的图谱分辨率有所提高,蛋白质分布比M-PER试剂法得到的图谱广;硫脲裂解液法得到的图谱是三者中分辨率最高的,尤其是高丰度蛋白和高分子量蛋白分离效果比前两者好.结果表明,在3种常用的蛋白质提取方法中,硫脲裂解液对细胞蛋白质的溶解性最佳,相对更适合于提取MCF-7细胞的蛋白质,并与双向凝胶电泳条件更兼容.
  • 吕杨,尹忠,王兆霞,师锁柱,洪权,张雪光,陈香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694-6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激光微切割与定量PCR技术,分析使用不同提取方法从不同固定方法固定的病理切片中提取的RNA.用70%乙醇、丙酮、甲醇、4%多聚甲醛固定肾脏冰冻切片,使用激光微切割技术切取肾小球,用硫氰酸胍方法(guanidinethiocyanatemethods,GTC)和Trizol试剂方法提取RNA,使用Taqman定量PCR方法分析比较各组RNA的量;选取丙酮固定的石蜡切片,使用激光微切割技术切取肾小球,采用RNA裂解液提取RNA,使用Taqman定量PCR方法,比较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中RNA含量.结果显示:提取沉淀性固定剂如乙醇、丙酮、甲醇固定的冰冻切片的RNA时,2种提取方法和3种固定方法对RNA含量的影响都无明显差异;但在提取4%多聚甲醛固定冰冻切片时,使用Trizol提取RNA含量明显高于使用GTC方法,且其含量与沉淀性固定剂固定的切片RNA含量无明显差异.石蜡切片中经激光微切割肾小球的RNA含量与冰冻切片经激光微切割肾小球的RNA含量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切片的固定方法和RNA的提取方法是影响切片RNA提取量的主要原因.
  • 李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698-6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银波,江木兰,胡小加,张桂敏,马立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699-7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春丽,阮晖,陈正华,陈其新,何国庆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704-7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章波,艾国平,王燕,王峰超,白云,粟永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708-7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靖,夏文水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5): 712-7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