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送暖,满目春光。40年前的二月,由当时的中国生物化学会(现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主办的高级学术刊物《生物化学杂志》(以下简称《杂志》,现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创刊号问世,从此,学会有了自己主办的学术期刊。此前,虽然已有学会会刊《生化通讯》(现名《生命的化学》),但其当时作为学会的通讯刊物,只刊载学会活动信息及科普读物。此外,尽管当时国内已有生物化学相关领域的科技期刊——《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学报》和《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但它们当初分别由中科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主办,不属学会刊物。为适应我国生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在1981年举行的第二次全国生化代表大会召开之际,理事会研究决定筹办《生物化学杂志》。历经三年筹备工作,由学会主办、北京医学院(现名北京大学医学部)承办的《生物化学杂志》在1985年创刊问世了。值此创刊40周年之际,特向《学报》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北京大学及学会会员、编辑部表示祝贺;庆贺杂志创刊40周年!
百果园里桃千株,老少园丁齐灌注。
不惑之年又丰年,创新创优创一流。
值得注意的是,《杂志》创刊的首期刊载了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及微生物研究所,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单位的原创科研论文,广泛涉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肿瘤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领域。从《杂志》创刊号载文所涉及的多学科领域可以看出,当时《杂志》承办极其重视生命科学前沿学科及其交叉和融合,这与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当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一个鲜明特征和发展趋势就是跨学科融合、互相转化,实现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这种认识决定了《杂志》的学科特性和办刊方向。
中国科协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纽带。40年来,不论是《杂志》创建之初,还是更名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之后,《杂志/学报》始终遵照主管单位中国科协有关规定及国家出版署的各项出版法规办刊,听党的话,严格按党“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要求,宣传党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方针,坚持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学思想,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动力,实施“宣传科学和传播科学,为祖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指导原则,坚守办刊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尤其是在本世纪的前二十年里,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化发展势头的增长,《学报》编辑部完成了全版、全程数字化工程,实现了杂志内容在数字平台上的公开和共享,以及作者/读者与编辑部在投稿、查询和检索过程中的互动,广受作者/读者赞赏。《学报》普及范围越来越广,已成为公认的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第二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并被国内外十多家数据库全文收录。40年来《学报》的成绩归功于学会所辖的全国各专业领域,包括生物科学、医学科学、中医药学、工业、农业、海洋、高等生物医学教育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是他们以优异的创作、热情的参与为期刊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当然,《学报》取得的成绩还应归功于创建杂志的前辈们,是他们为后生铺路,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学报》的进步和发展还应归功于编辑部及其上级单位,编辑们兢兢业业和精湛的编辑、出版技能及创新意识使得期刊愈加生动和多姿多彩;上级单位(包括学会、北京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基础医学院)的人力、物质资源是杂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谨向上述人员、单位表示敬意和致谢!
伴随祖国经济腾飞,我国科技队伍规模和科研成果大幅扩大,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科技论文发表市场,“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带动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已成为国内共识。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发展目标,打造一批在专业学科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有人主张,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系由刊载论文的原创性、创新性和前沿性决定,而不是由语种和国别决定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也强调增强期刊对一流成果的承载能力。世界一流水准科研成果的载体其论文必须对学术、技术、产业等产生巨大影响,能够引领所涉领域,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意见》中规划实现四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通过遴选一批优势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战略前沿学科领域的优秀期刊”,“构建开放创新、协同融合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由此可见,期刊对一流科研成果的承载能力与学科建设相关。著名生化前辈、《学报》首任主编张昌颖在发刊词中强调:“《生物化学杂志》创办的目的就是发展我国的生物化学(学科)。”另一位生化前辈郑集在创刊号的贺词中明确指出,《杂志》的“主要任务是刊载具有一定创造性的生化研究成果。”学会理事长王应睐和邹承鲁、张龙翔等著名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以及时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在他们给《杂志》创刊号的题词、贺词中也分别再三强调《杂志》要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服务。40年过去了,党中央号召“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及中国科协联合三部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发展目标”与生化前辈创建《生物化学杂志》时的初衷完全一致;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科研实力和科研产出快速提升,科技期刊也快速发展,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任务更加紧迫了。时不可待,我们要学习、继承先辈科学家们发展学科、追求创新的精神,实现党和政府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创新创优,努力建设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及其交叉学科领域创新科研成果的传播平台和宣传平台,建设在专业学科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为学科建设服务,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