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倪菊华,周爱儒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9, 25(05): 393-3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近20年(1989~2008)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化学奖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奖项资料.从基因表达调控与基因技术、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机制以及病原体研究5个方面进行概要归纳.它展示了近20年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供广大科研、教学人员及研究生参考.
  • 路新枝,刘湛军,于文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9, 25(05): 400-4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环二鸟苷酸(cyclic diguanylate,c-di-GMP)是新近发现的在细菌中普遍存在的第二信使分子,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功能,包括细胞分化、从运动状态到生物被膜状态的转变、致病因子产生等.基于其对细菌抗生素耐药的物理屏障—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c-di-GMP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细胞内c-di-GMP的产生受二鸟苷酸环化酶(diguanylate cyclase,DGC)合成和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PDE)降解两条途径调控.在结构上,通常DGC含有GGDEF结构域,PDE含有EAL结构域.c-di-GMP的作用靶点包括PilZ结构域和GEMM 核开关两种类型.本文综述了c-di-GMP的代谢途径、调控机理、生物学功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c-di-GMP在今后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 信息交流
  • 李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9, 25(05): 406-4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一项小鼠的研究提示,在肺中一种称为神经酰胺的脂肪化合物的蓄积会引起慢性肺囊性纤维化感染.该发现对于这种遗传性疾病尚未解决的病程来说又增加了一个曲折.患有囊性纤维化的病人含有CFTR基因突变.这个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正常时使离子如穿梭般地往返于细胞内外,而引领这种穿梭则需要穿透细胞膜的化学剂.但是由于囊性纤维化病人的CFTR蛋白是缺失或失效的,因此这种穿梭行为便出了差错,并引起了一个过程,可使病人的肺充满粘液.最终的结果便是呼吸衰竭,此为该病之特征.早期的研究表明,CFTR蛋白的缺陷 或缺失会使细胞变得碱性.在新研究中,研究者观察到基因工程小鼠的细胞在pH升高期间缺乏一个功能性的CFTR基因.pH的升高缘于一个酶的失调,其引起细胞过多地产生神经酰胺.过多的神经酰胺的蓄积引起炎症以及小鼠肺细胞死亡.当科学家将小鼠暴露于一种称为Pseudomonas aerugirosa的细菌时,(该细菌通常感染囊性纤维化病人),缺乏功能性CFTR蛋白的小鼠证明是比正常小鼠对该细菌敏感得多.但是当工程小鼠接受了药物阿米替林(amitiptyline)时,它们挡开了P. aeruginosa,并比未接受阿米替林的小鼠存活得更长久.作者报道于2008年4月的Nature Medicine上.阿米替林是一种抗抑郁药,于1983年获得正式批准.在这些新试验中,阿米替林抑制了合成神经酰胺的酶,使神经酰胺回到近乎正常水平.当神经酰胺被控制住,小鼠便能够反击P. aeruginosa.囊性纤维化病人肺中的粘液覆盖了诸如p. aeruginosa的感染剂.研究者发现在健康人中,含有正常CFTR蛋白的细胞与P. aeruginosa相结合,并惯例地迅速处理掉该细菌.但是在囊性纤维化病人中,该细菌避开了这种结合,并避开了免疫监测.该细菌苟延在粘液中,并引起长期感染.研究者测试来自囊性纤维化病人的肺与鼻腔中的细胞,发现其中含有的神经酰胺4倍于细胞中的含量.神经酰胺可能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这项研究获得了令人感兴趣的数据和具吸引力的结果,但不是对于囊性纤维化的谜团的最后答案.囊性纤维化的生物学过程远未搞清楚.但是该发现很可能导致阿米替林对于囊性纤维化病人的临床试验,尽管在药物史上,该药物有副作用,包括头晕、头痛,口干及腹泻.
    (李潇摘译于N.Seppa:Science News, April 5,2008,Vol.173.p.214)
  • 综述
  • 易聪,周兰姜,周兴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9, 25(05): 407-4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因表达调控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染色质重塑复合物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SAGA是一个至少由20个蛋白组成的不依赖ATP的多功能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它通过对组蛋白H3和H2B氨基末端赖氨酸乙酰化修饰来松动染色质结构,从而促进基因转录的起始.目前,对SAGA及其同源物的研究表明,SAGA及其同源物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mRNA输出、DNA损伤修复、胚胎发育、细胞癌变等.
  • 李梅,侯敢,黄迪南,司秀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9, 25(05): 415-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肌肉是机体具有收缩性的组织,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力量产生引起机体各部位的运动.肌肉萎缩是肌肉质量和力量丧失,肌肉活动功能减退的一种反应,在许多生理和病理情况下都可以出现.肌肉萎缩时不仅表现为肌肉结构形态的变化,如肌肉的重量和体积减少,肌纤维类型改变,最主要是肌肉蛋白质水解作用增强、合成减少.氧化应激是机体氧化产物超过机体抗氧化防御能力一种应激状态,可以导致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损伤.大量证据表明,氧化应激参与肌肉萎缩的致病过程.探讨氧化应激在肌肉萎缩中的作用,对了解肌肉萎缩的致病机制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氧化应激和肌肉萎缩的关系,氧化应激参与肌肉萎缩时的蛋白质水解途径,以及连接氧化应激和肌肉萎缩的两个重要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做一简要综述.
  • 信息交流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9, 25(05): 420-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胰岛素含量低的蛔虫,趋向于活得更长,有一项新研究鉴定了一种蛋白质,其可解释个中缘由.低胰岛素水平加强了该蛋白质在内脏中的活性,从而因避免细胞损伤而能够延长寿命.研究者说,人类与其他哺乳类有一组类似的蛋白质,提示在人中,胰岛素也很可能影响这些蛋白质的活性.该发现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在动物中限制热卡的饮食能延长寿命,以及为什么糖尿病会减少寿命.该蛋白质与胰岛素的关系是引人感兴趣的.然而,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证明这种蛋白质与胰岛素的关系对于饮食或是糖尿病能起很大作用.科学家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就已知道,给酵母与许多动物品种喂饲严格限制的饮食时,包括喂饲比正常动物低1/3卡路里的饮食,它们比正常动物多活30%~50%.人们经常观察到这种严格限制的饮食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后,可引起身体少产生胰岛素.在另一个极端,2型糠尿病人的胰岛素敏感性低,故而需要产生更多的胰岛素来补偿.研究者研究了蛔虫胰岛素如何调节一种称为SKN-1的蛋白质,该蛋白质与解毒酶相结合为一个家庭来清除自由基而保护细胞—在细胞世界中,自由基的破坏作用可以缩短寿命.研究者发现胰岛素降低SKN-1活性,抑制解毒酶,从而使细胞失去较多保护.加入SKN-1额外的基因拷贝来提高SKN-1水平,可延长蛔虫的寿命达30%~50%,研究者在2008年3月21日Cell上作了报道.增加SKN1足以使寿命延长,这个事实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这是SKN-1确实与寿命有关的证据.去年Nature上发表一项研究表明,蛔虫头脑神经细胞中的SKN1对于因限制热卡而延长寿命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而新研究表明,内脏蛋白质的变种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寿命——其中之一为胰岛素的调节控制作用.为什么胰岛素可以缩短动物的寿命,有一个解释,即胰岛素需要一个氧化的化学环境——即与自由基友好共处——以发挥其调节血糖的基本作用.为了消除自由基,解毒酶创建了相对的环境来减少解毒酶.故而,身体很可能以细胞稍微损伤来换取胰岛素作用的改善.哺乳类的SKN1的译本可能给研究者提供新的药靶来试图开发延长寿命的药物.
  • 研究论文
  • 聂永军,陈钧辉,王新昌,谭小军,王文丽,朱浩文,荣志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9, 25(05): 421-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具有重大的治疗价值,然而在实际应用却受到体内半衰期过短因而需要频繁重复注射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利用两种不同分子量(5 kD和 20 kD)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丙醛(mPEG-PAL)对rhG-CSF的N端氨基进行了定点PEG化修饰.通过正交实验的统计学方法得到了最适修饰条件.研究发现,PEG化后的rhG-CSF具有了更高的体外稳定性,其体内活性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体内作用时间得到很大延长.因此,对于rhG-CSF的N端氨基定点PEG化修饰,可以显著提高rhG-CSF的临床应用价值.
  • 赖宁,李冰,王健,付欣,洪玮,冉丕鑫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9, 25(05): 429-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催化亚单位(GCLC)基因上游调控序列中2个AHR/ARNT元件的功能,从而了解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基因转录调节特征.分别构建缺失2个位点AHR/ARNT元件的GCLC基因上游近端序列的萤光素酶报道基因载体以及含有2个AHR/ARNT元件核心序列的萤光素酶报道基因载体.转染大鼠支气管上皮细胞(RTE),比较检测野生与缺失报道载体的基因转录调控效率;利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实验(EMSA)和超级迁移率变动实验检测AHR/ARNT元件与AHR以及ARNT因子的特异性结合;通过转染AHR因子真核表达质粒进一步确定AHR/ARNT元件与AHR结合在GCLC基因表达中的最终作用.结果显示,相比其野生序列,缺失AHR/ARNT元件(-1 090~-1 085)和双缺失AHR/ARNT元件(-1 090~-1 085,-215~-210)的GCLC上游调控序列报道载体在RTE显著提高萤光素酶表达(均P<0.05),而缺失AHR/ARNT元件(-215~-210)则未见显著影响(P>0.05); 独立AHR/ARNT元件(-1 090~-1 085)具有转录促进作用(P<0.05)而独立AHR/ARNT元件(-215~-210)无明显影响(P>0.05).转染CMV2-AHR能够抑制野生型和缺失型报道载体的萤光素酶表达(P<0.05).EMSA证实GCLC基因上游调控区域的2个AHR/ARNT元件均有核蛋白结合,并且超级迁移率变动实验显示结合的蛋白主要含有转录因子AHR以及ARNT.因此,2个AHR/ARNT元件均可以与异源二聚体AHR/ARNT结合,AHR/ARNT元件(-1 090~-1 085)是GCLC基因中重要的抑制元件.
  • 李娜,柴宝峰,王景涛,梁爱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9, 25(05): 436-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八肋游仆虫(Euplotes octocarinatus)相关基因的功能,构建了八肋游仆虫大核人工染色体(macronuclear artificial chromosome of E. octocarinatus,EoMAC-G),其两端为克隆自八肋游仆虫大核β2-微管蛋白基因的5′和3′非编码区和两侧的端粒序列,中间为多克隆位点和密码子优化后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EGFP-Eo) 报道基因. 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携带有EoMAC-G的pBTub-Tel载体转入八肋游仆虫大核,分析EGFP-Eo基因在八肋游仆虫细胞中的表达. 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EGFP-Eo产生的荧光均匀分布于八肋游仆虫细胞质中. 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情况下,荧 光可持续20 d以上. 相比pEGFP-N1质粒转化的游仆虫,人工染色体中的EGFP-Eo基因表达的荧光亮度强、稳定且持续时间长. Western 杂交分析进一步证实,外源EGFP-Eo基因在细胞中过量表达. 通过细菌喂食法进行纤毛虫RNA干扰实验,抑制了外源EGFP-Eo基因在八肋游仆虫细胞中的表达. 利用构建的人工染色体不仅可以在八肋游仆虫细胞内表达外源基因,对目的蛋白质进行活细胞实时动态的定位分析,还可通过RNA干扰的方法调控外源基因在纤毛虫细胞中的表达,便于进一步分析目的蛋白质的功能.
  • 梁晓燕,卢慧玲,胡秀芬,吴静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9, 25(05): 442-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促酰化蛋白(acylation stimulating protein, ASP)在3T3-L1脂肪细胞分化中对脂滴相关蛋白TIP47(tail-interacting protein 47 kD)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ASP在成脂方面的重要意义.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3T3-L1前脂肪细胞中TIP47的表达定位;采用经典激素鸡尾酒法诱导分化3T3-L1前脂肪细胞,用RT-PCR和Western 印迹方法检测诱导分化的3T3-L1脂肪细胞中TIP47 mRNA和蛋白表达;在分化过程中不同时点,对诱导分化中的3T3-L1脂肪细胞分别给予胰岛素和ASP处理,并设立相应空白对照,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TIP47 mRNA和蛋白表达. 结果显示,3T3-L1前脂肪细胞中TIP47主要在胞浆内表达;诱导分化过程中的3T3-L1脂肪细胞TIP47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时间依赖性降低;ASP对诱导分化的3T3-L1脂肪细胞中TIP47 mRNA和蛋白表达有显著的上调作用,但随着分化至48 h,其上调作用已不明显;胰岛素仅在分化的0 d对脂肪细胞中TIP47 mRNA和蛋白表达有上调作用,之后基本无影响.结果提示,ASP促成脂作用可能与其调节脂滴相关蛋白TIP47的表达密切相关,从而为认识及防治肥胖症开拓新的思路.
  • 谭运年,金亚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9, 25(05): 448-4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人单核细胞中,人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诱导信号转导激活转录因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磷酸化以及导致磷酸化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途径在其中的作用,首先采用针对Stat3 705位酪氨酸和727位丝氨酸特异性抗体进行磷酸化时间和剂量的检测,发现MCP-1仅导致Stat3 丝氨酸磷酸化并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而酪氨酸并没有磷酸化.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时间点的方法对MAPK途径成员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p38、JNK进行检测,发现MCP-1在人单核细胞中仅诱导ERK、p38活化并呈时间依赖性,而不能诱导激活JNK途径.为了确证ERK、p38途径在人单核细胞中参与MCP-1诱导的Stat3 丝氨酸磷酸化,采用ERK、p38途径活化的小分子抑制化合物不同浓度处理单核细胞,对Stat3 丝氨酸磷酸化检测发现,MCP-1通过ERK、p38两条途径参与Stat3 丝氨酸磷酸化.这些结果表明,MCP-1在人单核细胞中仅诱导Stat3 丝氨酸磷酸化而不是酪氨酸磷酸化;MAPK成员中ERK、p38两条途径均参与MCP-1诱导的Stat3 丝氨酸磷酸化,而JNK途径没有活化参与Stat3 丝氨酸磷酸化.
  • 信息交流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9, 25(05): 453-4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者发现,将健康的神经细胞移植到帕金森病病人脑中,该病可传播到移植的神经细胞中.在尸体解剖研究中,研究者发现3个帕金森病人中极少数移植细胞获得了帕金森病的特征,但在5个其他接受移植者中,所移植的神经元在病人死亡前表现正常,并仍有功能,此距离手术已有16年.该发现意味着用干细胞可治疗帕金森病,这就提议可以将健康的神经细胞移植到病人脑中去,以取代被帕金森病损伤的脑细胞,这种疗法并能部分缓解症状,主要是病人肢体运动机能失控的症状.在该项研究中,医师从类胚胎干细胞中,而不是从人的胎儿中获取新神经细胞.大多数移植的神经元能健康存活下来,预示干细胞方法的可行性.但是科学家需要了解为什么有些细胞意外地发生类帕金森病.有一组3项研究发表在在线2008年4月6日的Nature Medicine上,研究由瑞典、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的几位科学家做的,他们在移植接受者脑中搜寻细胞中是否含有α突触核蛋白(alpha-synuclein)凝块.在神经细胞中出现这种凝块是帕金森病的常见特征.在3个相关病人中,仅有2~5%移植的神经细胞中含有这种α-突触核蛋白凝块.这就提示在移植过程中需化几十年时间才能使大多数移植细胞含有α-突触核蛋白凝块.研究者说,现在尚不清楚,为什么有些移植细胞会发生α突触核蛋白凝块.有人提示在靠近移植的病变脑区中,α-突触核蛋白存在会诱导产生更多的一种链状反应蛋白质.有一位科学家,他曾做过61例将神经细胞移植到帕金森病人的手术,但他未参加该项新研究.他评论道,α-突触核蛋白的出现也可以用其它原因来解释,例如,在移植期间加压于细胞便可引起细胞生长出差错而产生α-突触核蛋白.α-突触核蛋白与帕金森病之间的联系问题仍有争论,因为α-突触核蛋白有时在非帕金森病的人神经细胞中也可以找到.这正表明了这些移植方法是多么复杂,但这并不意味着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是无用的.(李潇摘译自Patrik Barry:Science News, April 12,2008,Vol.173,p.229)
  • 研究论文
  • 陆黎敏,李庆章,王春梅,李晔,高学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9, 25(05): 454-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icroRNA(miRNA)是一类大约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miR-221能通过调控受体表达,引发肿瘤形成、细胞增殖和组织器官发育.本文应用脂质体转染技术,改变miR-221在小鼠乳腺上皮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量.采用HPLC、Western 印迹、电镜技术等观察miR-221对小鼠乳腺上皮细胞和乳腺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miR-221沉寂后,细胞增殖能力增强(P<0.01),β酪蛋白表达增加(P>0.05),生长激素受体(GHR)表达增强(P<0.01),泌乳期乳腺组织中上皮细胞数量增加(P<0.05),小鼠泌乳量增加(P<0.05).结果提示,miR-221可能通过抑制靶蛋白GHR表达,进而抑制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和泌乳.
  • 葛以跃,崔仑标,史智扬,焦永军,张文帅,汪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9, 25(05): 459-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S1蛋白(PreS1)在乙型肝炎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筛选乙型肝炎病毒PreS1结合蛋白,进一步探讨其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原核表达、纯化了PreS1-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融合蛋白,利用此蛋白与HepG2细胞裂解液进行Pull-down实验,其产物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分离. 结果发现2个PreS1特异结合蛋白,经质谱鉴定为分子伴侣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葡萄糖调节蛋白75(GRP75).通过免疫共沉淀和Western印迹分析证实,PreS1与GRP75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GRP75为新发现乙型肝炎病毒PreS1特异结合蛋白,其与PreS1结合后的生理功能以及在HB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 房绍红,,刘心平,靳玉宏,贾慧婕,那丽颖,郑海霞,周宏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9, 25(05): 465-4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硫氧还蛋白1(thioredoxin1,Trx1)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的巯基二硫键氧化还原酶,在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的调控及抵抗氧化应激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探讨高糖环境下Trx1过表达对 肾小球系膜细胞(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s)HBZY-1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表达水平的影响,本实验采用脂质体介导的瞬时转染实现Trx1蛋白过表达;采用RT-PCR和明胶酶谱法检测HBZY-1中MMP9 mRNA及酶活性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高糖状态下,细胞中MMP9的mRNA和酶活性分别在12 h、24 h、48 h时表达增加(P<0.05);HBZY-1细胞中转染正义Trx1组,MMP9 mRNA水平及MMP9酶活性,高糖组与正常糖组无明显差异(P>0.05),转染反义Trx1组和未转染组中,高糖组均比正常糖组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中活性氧含量,高糖作用12 h、24 h、48 h均较正常糖组明显增多(P<0.01),高糖环境下转染正义Trx1质粒较转染反义Trx1质粒,细胞中活性氧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提示,高糖环境下,Trx1过表达对MMP9的抑制作用是通过减少细胞内活性氧含量来实现的.本实验为Trx1的抗氧化作用提供新的证据,也为继续探讨 Trx1在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信息交流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9, 25(05): 472-4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期研究表明,一项试验性治疗黄斑病变的方法(即运用小RNA干扰技术来延缓中心区黄斑病变程度)可能引发一些病人失明,这种退行性病变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的人群.某公司的临床研究曾经掩盖了人们对小RNA治疗弊大于利的担忧.然而,由于缺乏充分的科研成果支持,科学家们依旧质疑这种疗法的长期负效应.来自圣地亚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张康指出:“会不会治疗一种病变的同时,诱发另一种病变.”而另一位休斯顿的视网膜专家David M. Brown也有类似的顾虑“这项研究确实引起了对小RNA治疗的更多思考,虽然利弊与否需要进一步验证”.体内本身的小RNA 可以通过关闭或沉默某些基因的表达来调节细胞功能,但这项由张康牵头的研究从另一层面对小RNA治疗的可行性进行了观察.在此之前,来自迈阿密的OPKO Health和加州欧文的Allergan两家公司的研发人员已经检测了小RNA的确可以减轻黄斑病变区的炎症;他们通过将小RNA注入病变区来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进而抑制炎症加重.但今年5月,一位来自肯塔基州的研究员Ambati报道了VEGF的表达可以被任意序列的小RNA抑制,所以缺乏特异性.此外,Ambati发现被外源感染的细胞可以通过激活一种自身免疫分子TLR3来诱发细胞自杀性死亡.而张康则想探索这种自杀性死亡是否可以解释病变区的萎缩现象,这些视细胞的死亡是导致失明的直接原因,也是目前的治疗的瓶颈所在.张康的研究小组比较了600例视网膜萎缩和非萎缩病人或正常对照者之间TLR3的差异.研究发现,TLR3某些突变可以保护病人遭受进一步的炎症性萎缩,成果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此外,张康指出携带保护型突变TLR3的病人比正常基因型的病人罹患视网膜萎缩的危险低得多,程度取决于携带突变的比例.而相比之下,携带非保护型突变的病人则更容易被小RNA诱发出萎缩,但TLR3缺失型的病人患病率也很低.这些实验结果进一步提升了对实例研究的关注.张康和另一些科学家担心,“这种小RNA注射可能直接激活TLR3,尤其对于非突变型病例负效应会更明显,也就是说我们非但不能治疗病变,反而引发了另外一些形式的异常”.OPKO眼科副主席Sam Reich则反对这种对负效应的过度担忧.他指出“OPKO已经在400例病人中进行了实例检验,其中200例在愈后2年内都未出现负效应;此外,另外两家公司也对600多例病人实施了这项治疗方案,并未引发负效应.而且,已有不计其数的论文肯定了小RNA干扰技术的潜力、特异性以及高效性,这些是更为主流的观点.”然而,Brown依旧认为“已有的临床研究确实并未考虑TLR3突变对负效应的影响,所以更理智的做法是重新检测过去样本的TLR3表型,来完善实验资料.这是当务之急.”

    (杨静摘译自Nature News,2008,doi:10.1038/news.2008.1065,杜丽 校)
  • 技术与方法
  • 任桂萍,李璐,吴云舟,李德山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9, 25(05): 473-4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一种用于分离、筛选孤儿受体和膜结合配体的高通量的表达克隆系统(expression cloning system).该系统是以高效表达的逆转录病毒载体为核心,以高通量的磁力分离法(magnetic cell sorter,MACS)和高精确度分选型流式细胞仪(FACS)相结合的独特的筛选方法.具体方法是将配体通过生物反应对固定在磁粒上 (如biotin/streptavidin, Fc/protein A等).该磁粒的特点是非常微小,相当一个病毒颗粒.当配体蛋白结合到表达受体的BaF3细胞上时,该细胞将停留在MACS磁场中,从而与非受体表达细胞分开.MACS的优点是效率高,可同时操作上亿细胞.这些细胞是无法直接在分选型流式细胞仪上操作的.当这些阳性细胞增殖后,再次用同一配体染色,用更精确的分选型流式细胞仪分离,直至完全纯化.受体基因将用PCR方法,用载体引物克隆.利用该系统可以从1000 000个细胞中筛选出低至2个表达配体/受体的阳性细胞.为验证该系统的可行性,应用该系统在相应的cDNA文库中筛选到2个已知基因的细胞受体.应用诱饵B7-1从人T淋巴细胞cDNA文库中筛选其功能受体CD28.应用B7-H2作为诱饵,从活化的人T淋巴细胞cDNA文库中筛选到ICOS.最终,从纯化的受体表达细胞中分离出受体的cDNA编码序列.这些结果表明,改进的表达克隆系统适合于大规模分离孤儿受体和膜结合配体,以及在后基因组时代用于研究新蛋白的功能.
  • 信息交流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9, 25(05): 482-4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盲人现在可较易重见光明了.一项对盲小鼠的研究为眼丧失全部光加工细胞的人复明提供了希望.有3个患有一种遗传性盲疾,称为勒伯尔先天性黑蒙的人,经基因治疗恢复了视力,研究者报道于2008年4月27日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该盲疾是由基因RPE65突变引起,该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可帮助视杆细胞中的光采集色素的再循环.视锥细胞可以在一段时期中起作用,但也开始衰退,通常使40岁以下的人致盲.美国有2 000~3 000人罹患此眼疾.研究者将含有RPE65正常拷贝的工程病毒注射到罹患该退行性眼疾的3个人右眼中.所有3个人在数周后改善了右眼的视力,2个人在术前仅能辨清手的移动,而术后所有病人都能读出视力表的3行字.当光照在病人治疗后的眼时,病人的瞳孔收缩,说明病人的视网膜察觉出光线.无一病人视力恢复到20/20,但是所有这3个病人均汇报在暗淡光线下的视力有改善,并加强了驾驶能力.另一个研究组用不同的方法恢复了小鼠的视力,这些小鼠丧失了所有察觉光线的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除了这些小鼠以外,其他动物,包括人,都会因此失明.该研究结果发表在2008年4月27日Nature Neuroscience上.一旦这些光感受器细胞死亡,如原发性色素性视网膜炎或是黄斑变性,可选择的恢复方法甚少.有些研究者试图用电刺激视网膜来治疗.在2006年,科学家报道,他们用来自绿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itic的一种光采集蛋白的基因插入到类似原发性色素性视网膜炎的小鼠视网膜中去.当小鼠受光刺激时,该蛋白质能将小鼠眼受损伤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但是不管用绿藻蛋白还是用电刺激法,是否确实能使整个视网膜恢复视力尚不清楚.现在研究者将光采集藻蛋白(ChR2)插入到视网膜的第二层称为ON双极细胞中去,该细胞对亮光有反应;相类似的细胞称为OFF双极细胞则对暗淡光线起反应.ON与OFF细胞正常时将来自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的信号传递给大脑视觉中心,故而若直接刺激这些细胞可以恢复视力.研究者用电流将载有ChR2基因的DNA片段灌注到ON双极细胞中去,该基因受DNA片段的调控而只允许其在ON双极细胞中开启.该技术产生的蛋白质只是一时的,故而人的治疗需要更为持久的方法.用工程化方法在ON细胞中制造蛋白质ChR2的盲小鼠当暴露于亮光时,如正常小鼠一样急忙遮住眼睛.未经治疗的盲小鼠则无此对光反应.
    (李潇摘译自Tina Hesman Saey:Science News, May 24,2008,p.8)
  • 研究简报
  • 马天太,谢玲林,杨明理,胡火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9, 25(05): 483-4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移动抑制因子和嗜铬粒蛋白A (chromogranin A, CgA)在脊髓损伤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参与急性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建立了完全脊髓横断实验模型.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串联质谱对脊髓损伤的动物组织样品进行分析,鉴定出20种差异表达蛋白质,其中有巨噬细胞游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和CgA等.通过RT-PCR和Western 印迹分析,移动抑制因子和CgA在损伤的脊髓组织中表达量发生变化,提示这两种蛋白可能均参与了脊髓损伤过程,但在脊髓损伤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