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高振岳;杨春;庄逢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6, 22(02): 9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剪切应力诱导血小板聚集(shear-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SIPA)是指在高剪切流场诱导下血小板表面的膜糖蛋白(GPⅠb/Ⅸ/Ⅴ和GPⅡb/Ⅲa)与血浆中的von Willebrand因子(vWF)相结合,介导血小板的活化、黏附和聚集,是动脉血栓的重要成因.SIPA还需要Ca2+,ADP/ATP等生化因素的参与,因而SIPA现象是生化因素和力学因素偶合作用的结果.细胞外Ca2+是高剪切应力诱导血小板发生聚集的必需条件,Ca2+的跨膜内流引起细胞骨架结构的改变和GPⅡb/Ⅲa的活化.近来对ADP/ATP位于血小板膜上的P2受体的研究表明,P2受体与细胞内Ca2+协同作用通过多种生化途径调控血小板的活化过程在SIPA的信号传导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从力学环境与生化反应的偶合关系入手研究SIPA现象的触发机制,深入研究SIPA现象中的信号转导通路是今后的研究热点之一.
  • 杨晓云;王丽梅;耿美玉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6, 22(02): 97-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研究表明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Ⅴ在肿瘤转移中有重要作用.在恶性肿瘤中,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Ⅴ活性增高,其催化产物β1,6分支也增加,β1,6分支与肿 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Ⅴ催化形成N-糖链 β1,6分支的特点以及在N-糖链生物合成中的重要作用;还介绍了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Ⅴ基因组成和参与其基因调控的转录因子Ets-1,及基因表达组织特异性;着重综述了近年来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Ⅴ与肿瘤侵袭转移相关的分子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了粘附分子钙粘蛋白(cadherin)和整合素α5β1的作用,修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调节信号 转导,及通过对上皮衍生的细胞表面丝氨酸蛋白酶matriptase的β1,6分支修饰促进仲瘤的 侵袭等方面.提示有效抑制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Ⅴ参与作用的位点,为设计抗肿瘤新药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
  • 万五洲,张宁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6, 22(02): 101-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趋化因子受体最早是在研究白细胞迁移过程中发现的,它在大鼠和小鼠的背根神经节外周感觉神经细胞上也有表达.在炎症情况下,激活的趋化因子受体可以诱导神经细胞上一类重要的镇痛受体—μ-鸦片受体的异源性脱敏,抑制其功能;同时,激活的趋化因子受体还可以增强一类对于痛觉感受非常关键的受体——辣椒素受体的敏感性,使其敏化.趋化因子受体诱导的这2种效应可以通过Gi蛋白信号传导通路增强生物体对痛觉的敏感度.这些结果提示,趋化因子受体可能是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之间交叉调节的桥梁.
  • 研究论文
  • 薛丽香;翁默;吴军峰;张宗玉;童坦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6, 22(02): 106-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本转录因子Sp1和Sp3对转录调控区GC盒有很强的亲和力,参与几乎所有细胞功能,包括细胞增殖、凋亡、分化和新生物的转化.但在同一细胞中Sp1和Sp3对不同基因的作用并不相同,二者对基因特异性的转录调控是Sp1和Sp3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发现,Sp1和Sp3自身表达水平、结合的靶序列、磷酸化、糖基化等翻译后修饰,其他蛋白质的结合以及染色质结构与修饰等方面均可影响Sp1和Sp3的转录活性.本文从Sp1和Sp3蛋白参与转录调节的机制以及影响其基因特异性转录活性的诸方面因素这两大侧面,介绍了近年来的最新进展.
  • 刘卫群;王永亮;郭红祥赵同金;周海梦;郭蔼光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6, 22(02): 11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烟草品种本塞母氏中分离出2条DREB类转录因子基因,分别命名为NbDREB1和 NbDREB2.根据测序结果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NbDREB1和NbDREB2都具有典型的AP2/EREBP转录因子家族EREBP亚族A类特征.酵母单杂交结果显示,它们都不具有激活功能.连接pGADT7反式激活载体形成融合基因表达结果显示,NbDREB1能与DRE顺式作用元件结合,NbDREB2则不能.比较NbDREB1和NbDREB2的AP2区,发现两者的第2和49位氨基酸残基不同.对NbDREB2的第2位氨基酸残基N点突变为Y,NbDREB2也显示出与DRE顺式元件结合的活性,表明烟草DREB转录因子的AP2区第2位氨基酸残基Y是识别及结合DRE顺式作用元件必需的氨基酸残基.
  • 慈宏亮;李昱华;陈微;李亦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6, 22(02): 117-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Bsg6 (brain specific gene 6) 是用消减差异筛选的方法克隆的小鼠头部特异表达 新基因. Bsg6基因cDNA长3 871 bp,编码一个670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GenBank 登录号AY635051,位于小鼠第4号染色体,由2个外显子构成. Bsg6蛋白含有一个N端BTB(Broad complex, Tramtrack, and Bricabrac)结构域和两个C端C2H2型锌指结构域. 小鼠Bsg6蛋白与其在人类和鸡中同源蛋白的同源性分别为86.2%和79.1%. Bsg6在小鼠胚胎中的表达具有一定动态性,在E8.5的小鼠胚胎中,Bsg6主要在前脑和神经管表达. 在E9.5的小鼠胚胎中,Bsg6的表达明显增强并主要集中在前脑的端脑部. Bsg6在E10.5小鼠胚胎端脑的表达出现了下降,但是在中脑和后脑的表达增加,此外,Bsg6 mRNA的表达还出现在肢芽和尾部. 在HH10期的鸡胚中,Bsg6主要在头部和神经管前端表达. Northern杂交结果显示,Bsg6在很多小鼠成体组织中没有表达,但是在破骨细胞瘤中高表达. Bsg6的表达谱提示,Bsg6可能是在器官形成期对脑的发育起到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而且其表达受到严格的调控,此外Bsg6还能与肿瘤的发生有关.
  • 宋兴辉;王娜;顾黛君;傅强;尹苗;潘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6, 22(02): 124-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2种肽链延长因子(eEF1A-1,eEF1A-2)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鼠神经元中的表达特征,探 讨其调控机制.应用Western印迹和组织免疫荧光技术分析两蛋白质在不同基因型小鼠(n =10)神经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和分布.结果表明,在胚胎期和幼龄期的野生型小鼠神经元胞 质中,eEF1A-1呈高水平表达并随发育而下降,于出生后26 d时停止表达;而eEF1A-2蛋白于出生后7 d开始表达并呈上调趋势,出生后20 d时达到最高水平,其后一直保持稳定表达,2种肽链延长因子在野生型小鼠神经元中的表达随发育而呈相反变化.eEF1A_2基因突变小鼠无eEF1A-2蛋白,eEF1A_1蛋白的表达模式与野生型小鼠基本类似,但出生后26 d时仍有微量表达.2种肽链延长因子在野生型小鼠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变化受内在机制调控,不直接受各自表达水平的影响;eEF1A_2蛋白与神经元生理功能的维持有密切关系.
  • 研究论文
  • 林正,张式鸿,罗兰,黄帆,吴兴刚,徐康,马中富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6, 22(02): 129-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估人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在衰老细胞中呈现年龄依赖功能失调机制, 通过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EMSA)和RNA酶保护实验等了解低总体倍增水平(PDLs)的年轻和高PDLs的衰老IMR90双倍体人肺纤维母细胞的HSF1 DNA 结合活性、HSF1蛋白质及其编码转录子mRNA水平和亚细胞分布.使用H2O2诱导年轻IMR90细胞成为“应激诱导早熟性老化(SIPS)” 细胞,并与复制性衰老细胞比较HSF1 DNA 结合活性、HSF1亚细胞分布和细胞内过氧化物含量.在不同年龄的IMR90细胞中,无论体内或体外,HSF1激活能力与细胞年龄呈反相关,但细胞内HSF1蛋白质与其mRNA水平并无改变.HSF1的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HSF1主要存在于年轻细胞胞质中,热刺激促使三体形成和核转移;而在衰老细胞中,37℃时HSF1大部分存在于细胞核内,热刺激后形成三体,与DNA结合能力明显比年轻细胞弱;用H2O2诱导的应激成熟前老化细胞内,HSF1功能和亚细胞分布都与复制性衰老细胞相似.结果显示,细胞年龄与HSF1的激活和定位相关,而与HSF1含量无关,这些变化可能是通过氧化修饰所致.
  • 许丽艳,李恩民王子良3;牛永东蔡唯佳;袁华敏;常静霞;沈忠英;曾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6, 22(02): 135-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TPA诱导永生化食管上皮细胞癌变中,NGAL(neutrophil gelatinase associated lipocalin)过表达,提示食管癌细胞NGAL转录调控区可能存在TPA应答元件.为了对食管癌细胞NGAL的这一TPA应答元件进行分段定位鉴定,首先将NGAL 5′侧翼区不同 长度片段-1 431~+84、-1 137~+84、-945~+84、-657~+84、-416~+84和-152~+84等依次插入质粒pGLP,构建NGAL/pGLP系列报告基因荧光素酶表达载体pGLP1431、pGLP1137、pGLP945、pGLP657、pGLP416和pGLP152;然后将上述质粒分别同pRLTK共转染食管癌细胞EC109,最后用5 ng/ml的TPA刺激转染的EC109,检测报告基因荧光素酶活力,综合判定报告基因荧光素酶活力变化趋势,并以此对食管癌细胞NGAL 5′侧翼区TPA应答元件进行分段定位.实验结果表明,食管癌细胞NGAL 5′侧翼-657~-417区段内存在着较强的TPA应答元件.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NGAL 5′侧翼-657~-417区段至少存在3个潜在的TPA应答元件,表明有应答TPA刺激的结构基础.这些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揭示TPA诱导永生化食管上皮细胞癌变中NGAL基因过表达机制.
  • 刘丽蓉;乐军;王洪海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6, 22(02): 142-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结核分枝杆菌(MTB)异烟肼(INH)耐药株和敏感株感染人源巨 噬细胞(U937)后的全细胞蛋白表达图谱进行差异比较和分析,发现其中产生差异的有86个蛋白质斑点.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其中8个差异表达蛋白质斑点进行分析鉴定,获得8个明确的肽质量指纹图谱.通过在蛋白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分析,确定这8个蛋白质中的2个为在INH耐药株感染的U937中差异表达的干细胞生长因子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抗原,6个为在敏感株感染的U937中差异表达的微管蛋白β4、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延长因子-2激酶、环指蛋白29、锌指蛋白193和SNARE Vti1a-β蛋白.实验结果显示,INH耐药株和敏感株感染后的U937表达蛋白有差异,这有助于分析解释临床中观察到的受INH耐药株感染的病例出现毒力下降、致病性下降、传染性降低以及潜伏期延长的现象.结果为针对INH耐药株进行的新疫苗的设计提供了探索方向.
  • 研究论文
  • 李俊明,朱道银,伊正君,江山,骆旭东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6, 22(02): 151-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异柠檬酸裂合梅(ICL)特异性的10-23DRz在无细胞体系切割ICL mRNA的活性,并探讨其在不同条件下以及联合应用时对靶mRNA的切割特点,采用计算机软件模拟ICL mRNA的二级结构,据此选择适合的待切割靶点并设计针对相应靶点的特异性10-23DRz(DZ1~DZ5).PCR法扩增获得icl基因并克隆入质粒pET32a+.采用T7 RNA聚合酶体外转录法获取ICL全长mRNA后分别用DZ1~DZ5在无细胞体系中对ICL mRNA进行切割,切割产物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胺电泳后用银染法鉴定各DRzs的活性.选择切割活性最强的DZ4考察不同10-23DRz剂量、不同反应时间、不同镁离子浓度条件下及不同错配或突变10-23DRz的切割特点.联合应用DZ1、DZ4及DZ5在无细胞体系中对ICL mRNA进行切割,检测10-23DRz联合应用对切割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DZ1、DZ3、DZ4及DZ5可在无细胞体系中有效地切割ICL mRNA,其切割效率在30.8%~64.5%之间.对DZ4切割活性的检测发现,其对靶mRNA的切割具有剂量和时间的依赖性;在2~20 μmol/L范围内,DZ4的切割活性与Mg2+浓度呈正相关;DZ4单侧底物结合臂上含一个不与靶mRNA配对的碱基时其切割效率大大降低,两侧底物结合臂上各含一个不配对的碱基或活性中心域第6位出现碱基突变(G→C)时,DZ4完全丧失切割活性.联合应用2种或2种以上10-23DRz可显著增强对底物RNA的切割效率.10-23 DRz特异、有效地切割结核分枝杆菌ICL全长mRNA并显示一定的叠加效应,有望用于抗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基因治疗.
  • 李树德;苏艳丹;邹成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6, 22(02): 157-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抗坏血酸对氯高铁血红素所诱导的红细胞溶血的影响.红细胞溶血采用在540 nm处测定 上清液血红蛋白吸光度的方法;红细胞巴比妥酸反应产物 (TBARS)测定采用Stocks 等建立的方法;高铁血红蛋白的测定采用Sezebeni等报道的方法.结果表明:抗坏血酸显著增强氯高铁血红素所诱导的溶血.尽管氯高铁血红素本身并不影响红细胞TBARS和高铁血红蛋白的水平,但是,氯高铁血红素和抗坏血酸一起诱导红细胞TBARS和高铁血红蛋白含量的增加;过氧化氢酶显著地抑制抗坏血酸增强氯高铁血红素诱导红细胞的溶血、TBARS和高铁血红蛋白的生成;氢氧自由基淬灭剂显著地抑制抗坏血酸增强氯高铁血红素诱导红细胞溶血.由上述可得到如下 结论:抗坏血酸增加氯高铁血红素诱导的红细胞氧化压力与H2O2有关;氢氧自由基可能是抗坏血酸增强氯高铁血红素诱导红细胞溶血的原因;抗坏血酸在氯高铁血红素存在时,可以作为一个亲氧化剂而非一个抗氧化剂.
  • 孙英;田枫;刘新文;张宗玉童坦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6, 22(02): 163-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Balb/c小鼠增龄过程中线粒体DNA损伤及其修复基因表达与衰老之间的关系,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年轻与老年Balb/c小鼠脑、肝脏和脾脏中线粒体自身编码基因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Ⅰ基因(coⅠ)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Ⅲ基因(coⅢ)及8氧鸟嘌呤糖基化酶基因(ogg1)、DNA聚合酶γ(DNA polymeraseγ)基因、胸腺嘧啶乙二醇DNA糖基化酶基因(nth1)等碱基切除修复基因在mRNA水平的变化.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小鼠脾脏中COⅢ和OGG1的蛋白质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老年小鼠脾脏中coⅠ和coⅢ的mRNA水平比年轻小鼠显著增加(P<0.05),CO Ⅲ的蛋白质水平亦比年轻小鼠显著升高(P<0.05);老年小鼠脾脏OGG1的mRNA和蛋白水平上均比年轻小鼠显著增加(P<0.05).老年小鼠肝脏和脾脏DNA聚合酶γ和NTH1的mRNA水平比年轻小鼠显著升高(P<0.05).提示线粒体DNA自身编码的基因及碱基切除修复基因的表达失衡可能是Balb/c小鼠衰老的原因之
  • 研究简报
  • 蔡欣;陈宏;;雷初朝;王珊;张志清;薛恺;王新庄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6, 22(02): 168-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Cyt b基因全长序列,对我国10个地方黄牛品种的遗传多态性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中国黄牛Cyt b基因序列富含碱基A和T,A+T平均含量为56.7%,密码子第3位点核苷酸表现出较强的碱基组成偏倚,该位点上G的含量最低,为 3.5%,而A的含量最高,为44.6%,核苷酸组成偏差指数为0.45.在47个个体1 140 bp的序列中检测到30个变异位点,约占核苷酸总数的2.63%,密码子第3位点的突变率(76.7%)远高于第1位点(16.7%)和第2位点(6.6%),第2位点的非同义替代率(100%)远高于第1位点(40%)和第3位点(4.3%).定义了15种单倍型.将10个品种作为一个大的种群分析时,发现中国黄牛Cyt b基因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d=0.783±0046)和一定程度的核苷酸多样性(Pi=0.00828±0.00030),这与中国黄牛地理分布广、种群庞大和起源复杂有关系.基于Kimura 2parameter距离采用UPGMA法构建的10个黄牛品种分子系统树中将47个个体分别与瘤牛和普通牛聚在一起,说明中国黄牛主要起源于瘤牛和普通牛.北方牛受普通牛的影响较大,南方牛受瘤牛的影响较大,但是对于亲缘关系复杂的中原地区黄牛而言,瘤牛和普通牛对它们的影响力大小因品种而异,因而它们分别和北方牛和南方牛之间的亲缘关系远近程度也存在差异.不同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差异可能与它们的地理分布差异具有一定的关系.
  • 孔毅荣,付玲,郭强,于婷,于长明,陈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6, 22(02): 172-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LFn包括炭疽致死因子(LF)的1—254位氨基酸残基,它可以在PA存在时将融合在其C端的外源蛋白/多肽带入细胞.将LFn的编码序列分别导入pas22和pET21a表达载体中,构建了LFn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as22LFn和pET21LFn.将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插入LFn融合蛋白表达载体中,并在其C端融合6个His序列,表达及纯化了LFn EGFP融合蛋白.细胞实验表明,表达的LFnEGFP在PA存在时可以有效地进入细胞.这为今后研究PA和LFn在理论和应用研究中作为“运用工具”的使用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