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要文聚焦
  • 孙倩倩,李方周,赵文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2): 145-15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2.1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泛素化修饰(ubiquitination modification)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通过26S蛋白酶体降解途径或信号传递等,改变蛋白质稳定性、定位和活性等功能,参与细胞的周期、转录、炎症、肿瘤和免疫等各项功能,是一类复杂的动态调控系统。泛素化调节是一个可逆过程,被泛素连接酶(ubiquitin ligase,E3)和去泛素化酶(deubiquitylase,DUB)拮抗调控。去泛素化酶可介导底物蛋白质去泛素化,调节蛋白质功能,参与细胞各项生命活动。去泛素化酶的蛋白质丰度、定位和催化活性等受到严格调控。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与肿瘤相关的重要抑癌或者促癌蛋白质被去泛素化酶调控,而且去泛素化酶的表达异常、突变等都会影响细胞的DNA损伤修复、凋亡、自噬、分子信号通路和染色质重塑等,从而调控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转移等过程。因此,去泛素化酶系统是参与肿瘤调控的重要蛋白质,也是肿瘤的重要药物靶标,已有多个小分子抑制剂用于抗肿瘤治疗的研发。本文主要总结介绍了泛素分子、泛素链特异性和去泛素化酶系统在肿瘤中的调节机制,为临床药物靶点的设计以及诊断指标等提供依据。
  • 综述
  • 李程,张惠文,容鹏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2): 153-16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9.1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 GPC3)是一种锚附着在细胞膜表面的癌胚蛋白质, 在肝细胞癌中过表达。GPC3可以作为肝细胞癌的生物标志物, 肝癌病人的血清GPC3水平对于预后评估存在重要价值。此外, 肝癌细胞中GPC3具有免疫反应性, 可以作为治疗靶点, 有关靶向GPC3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试验已经展开。本文简述了GPC3的结构及其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回顾了靶向GPC3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研究结果, 并总结了GPC3相关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新的抗GPC3抗体正在研发, 它们与其它靶向药物联用的临床试验正在展开;有关GPC3靶向的TRAB、GPC3疫苗和GPC3基于嵌合抗原受体(CAR)-T疗法的研究正在进行。我们认为,靶向GPC3治疗肝细胞癌的方案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期待更多的研究聚焦于此, 为靶向GPC3疗法提供更充分的科学依据。

  • 李佳,王软林,梁爱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2): 161-16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9.1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除核糖体、氨酰tRNA和mRNA外,还有多种翻译因子参与其中。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5A, eIF5A)是维持细胞活性必不可少的翻译因子,在进化上高度保守。eIF5A是真核细胞中唯一含有羟腐胺赖氨酸(hypusine)的蛋白质,该翻译后修饰对eIF5A的活性至关重要。1978年,人们首次鉴定出eIF5A,认为它在翻译起始阶段促进第1个肽键的形成。直到2013年才证实它主要在翻译延伸阶段调控含多聚脯氨酸基序蛋白质的翻译。在经过四十多年研究后,人们对eIF5A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近期基于核糖体图谱数据的分析表明,eIF5A能够缓解翻译延伸过程中核糖体在多种基序处的停滞,并不局限于多聚脯氨酸基序,并且它还能够通过促进肽链的释放增强翻译终止。此外,eIF5A还可以通过调控某些蛋白质的翻译,间接影响细胞内的各种生命活动。本文综述了eIF5A的多种翻译后修饰、在蛋白质合成和细胞自噬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以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并与细菌及古细菌中的同源蛋白质进行了比较,探讨了该因子在进化中的保守性,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张亚,田绍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2): 169-175.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1.1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遗忘是记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生理条件下,正常的遗忘有助于维持大脑记忆系统稳态;另一方面,异常的遗忘与多种病理条件下记忆障碍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或者说,遗忘是为了更好的记忆。对不愉快或者不必要记忆的遗忘有利于机体及时地获取新信息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遗忘出现异常很可能会导致相关记忆障碍。例如,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和癫痫患者出现加速遗忘的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和自闭症患者无法忘记不愉快的记忆。目前,生理条件下正常的遗忘与病理条件下异常的遗忘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仍未完全清楚,如何通过调控遗忘过程以改善患者的记忆障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就Ras相关的C3肉毒杆菌毒素底物1 (Ras-related C3 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1, Rac1)、细胞分裂周期因子42 (cell division cycle 42, Cdc42)、神经发生、小胶质细胞、多巴胺及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receptors, AMPA receptors) 在生理条件下参与遗忘调控,以及阿尔茨海默症、癫痫、创伤后应激障碍、自闭症等病理条件下遗忘机制的异常进行阐述,分别旨在进一步理解遗忘的神经分子机制,为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 崔雨婷,王亚琦,王培昌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2): 176-181.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1.13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认知能力下降、记忆力衰退、人格改变等。AD的标志性病理特征包括脑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沉积形成老年斑、细胞内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神经炎症增加以及神经元凋亡。β淀粉样蛋白主要在神经元产生,是淀粉样前体蛋白经过一系列酶解反应生成的由39~4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调节Aβ的生成和清除能够有效延缓甚至逆转阿尔茨海默病的进程,因而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β-分泌酶(β-site APP cleaving enzyme 1,BACE1)为Aβ产生过程中的关键酶,其含量及活性的改变均能影响Aβ产生,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年斑周围炎性细胞的聚集提示,AD与神经炎症高度相关,神经炎症相关细胞能够参与Aβ的清除,多种炎性因子也能调节Aβ的生成;非编码RNA虽很少直接参与Aβ的产生、沉积和清除,但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节Aβ的产生。本文从β淀粉样蛋白生成及清除的机制着手,重点阐述了BACE1、神经炎症、非编码RNA对Aβ调控的重要作用,以期为AD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并对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干预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 崔宇琦,邹朝霞,高旭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2): 182-18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0.1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免疫检查点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L1)是一种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的免疫抑制性分子,其可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结合,抑制T淋巴细胞的激活,发挥免疫抑制性功能。基于这一原理所开发的PD-1/PD-L1免疫阻断疗法,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多种实体瘤的治疗,使诸多病人受益。与此同时,随着对PD-L1调控机制研究的深入,PD-L1的多种翻译后修饰形式陆续得到了鉴定,包括糖基化、磷酸化、泛素化和棕榈酰化等。研究表明,这些翻译后修饰过程可影响PD-L1的蛋白质稳定性与生理功能。因此,翻译后修饰成了PD-L1研究新的切入点。目前,PD-L1翻译后修饰靶向药物已在免疫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靶向PD-L1翻译后修饰过程,进而调控由PD-L1介导的肿瘤免疫逃逸,成了提高免疫治疗应答率的新思路和新策略。本文将对PD-L1翻译后修饰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并陈述其在免疫治疗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希望为未来针对PD-L1翻译后修饰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 翁晓菲,何泽诏,李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2): 189-197.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2.13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指上皮细胞失去连接和极性转变为间质细胞的过程,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胚胎发育、创伤愈合、器官纤维化以及肿瘤转移。在胚胎早期发育和晚期发育过程,例如着床、原肠运动、心血管发育等事件中有EMT和间质上皮转化(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MET)的参与。EMT和MET参与调控干细胞表型变化、细胞迁移运动,是细胞差异分化和三维组织构建的重要机制。EMT的重要标志是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由E-钙黏着蛋白(E-cadherin)向N-钙黏着蛋白(N-cadherin)转换。E-钙黏着蛋白通过与β-联蛋白、p120-联蛋白、α-联蛋白联合,影响Wnt、小GTP酶超家族等信号通路活化,调控细胞骨架运动。TGFβ、Notch、Wnt、BMP、FGF等信号通路,Snail、Twist、Zeb等转录因子,联合表观修饰酶,协同参与EMT的启动和调控。体外研究模型表明,E-钙黏着蛋白参与干细胞自我更新;而体细胞重编程可视为MET,重编程因子辅助体细胞获得E钙黏着蛋白表达。体外研究发现,EMT及相关分子(例如E-钙黏着蛋白、Snail、Twist、Zeb等)参与了早期三胚层分化及晚期特定细胞类型的形成。对EMT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和改善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效率,促进类器官的构建和诱导。
  • 研究论文
  • 王蕾,石亚伟,卢从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2): 198-206.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2.15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叶绿醌是由1个萘醌环和1个半不饱和植基侧链组成的一类光系统Ⅰ(photosystem Ⅰ,PSⅠ)特有的辅因子。目前,在蓝藻中对其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萘醌环的形成方面,而对其植基侧链的合成尚缺乏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与近期在拟南芥中发现的1种催化植基单磷酸形成植基二磷酸的激酶(VTE6)进行同源序列比对,在集胞藻 PCC 6803中发现1个与之高度同源的蛋白质Sll0875。研究发现,在Sll0875缺失突变体中,叶绿醌和生育酚的含量缺失,叶绿素的含量降低(P<0.05),且该突变体在无葡萄糖培养基中生长迟缓。进一步利用叶绿素荧光、P700氧化还原动力学、77K低温荧光光谱和免疫印迹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蛋白质的缺失对PSⅠ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突变体Δsll0875中, PSⅠ活性下降,PSⅠ亚基含量与野生型相比显著降低(P<0.01)。这一结果表明,叶绿醌的缺失影响了PSⅠ复合物的累积,导致PSⅠ功能受损,从而影响了蓝藻正常的生长和发育。本研究在蓝藻中证实植醇磷酸化途径对叶绿醌合成的重要性,为进一步研究蓝藻中叶绿醌在PSⅠ复合物的合成、组装和稳定等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 于淑婷,刘源,徐浩,李杨,刁丽红,张怡,朱佳润,胡圣伟,李栋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2): 207-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细胞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为细胞提供物理支持,而且还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近年来,已经鉴定出来数百种与癌症相关的ECM(cancer-related ECM,C-ECM)基因,其中一些已作为潜在靶标。目前,有关于C-ECM基因的丰富信息还散布在成千上万的出版物中,并且它们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也未被系统的整理。本文构建了CECMAtlas数据库(http://biokb.ncpsb.org.cn/CECMAtlas/),该数据库使用文献挖掘和人工判读收集了225个C-ECM基因,以及相关生物学过程信息,该数据库将有助于研究肿瘤的发生机制和开展可能的临床应用。

  • 焦丁兴,贾琼,胡世雄,杨婉赟,范瑞文,耿建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2): 214-221.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2.1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Dickkopf-3 (DKK3),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一个重要的抑制因子,可能参与调控黑色素生成过程。本文研究了DKK3在羊驼黑色素细胞中黑色素生成的作用。在羊驼黑色素细胞中,过表达DKK3显著下调Wnt1,Lef1,Myc和黑色素生成相关基因MITF及其下游基因TYR,TYRP1和TYRP2的表达,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总黑素,褐黑素和真黑素的含量分别下降80.30%、72.17%和64.60% ( P <0.05)。相反,在羊驼黑色素细胞中转染siRNA-DKK3,一种小干扰RNA,可以显著上调Wnt1,Lef1,Myc和黑色素生成相关基因MITF及其下游基因TYR,TYRP1和TYRP2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P<0.05);总黑素、褐黑素和真黑素的含量分别增加1.65倍、1.25倍和1.21倍(P<0.05)。这些结果表明,DKK3可以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MITF下调羊驼黑色素细胞中黑色素的生成。
  • 高歌,卢勇泉,刘伟进,杨汝宁,张启迪,杨慧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2): 222-22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2.1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D) 是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PD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明确,普遍认为 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 的聚集和传播引起的神经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炎症和氧化应激,自噬功能障碍等在PD 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代谢紊乱也是PD的发病机制之一。我们检测了过表达α-突触核蛋白是否能引起小鼠代谢紊乱以及可能的机制。研究分为Thy1-αSYN转基因小鼠组(TG)及同窝对照野生小鼠组(WT),分别检测它们在转棒仪上的停留时间,体重情况,血浆中胰岛素含量,小鼠糖耐量及胰岛素耐量等外周代谢情况。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对两组小鼠胰岛的形态进行观察,分离小鼠胰岛并使用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检测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显示, 12月龄的TG组小鼠与WT组相比运动耐力下降23.1%(P < 0.05),体重增加7%(P < 0.01),糖耐量降低(P < 0.05),胰岛素耐量降低(P < 0.05),外周血中胰岛素含量降低20%(P < 0.05)。TG组小鼠胰腺内α-突触核蛋白水平较WT组增加1.32倍(P < 0.05),TG组小鼠的胰岛面积变小(P < 0.05),胰岛个数减少(P < 0.01),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P < 0.01)。我们的研究提示,α-突触核蛋白在PD中的作用不局限于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它能影响代谢及外周器官的形态及功能,这为PD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王潇娅,徐庆宝,何家全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2): 229-235.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2.1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特异性磷酸酶8(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 8, DUSP8)是双特异性蛋白磷酸酶家族的成员之一,被报道参与多个疾病发生过程。然而,DUSP8是否参与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炎性应答过程,目前仍未有研究证实。本研究旨在检测DUSP8在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的表达,并探讨过表达DUSP8在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利用100 ng/mL LPS刺激野生型C57BL/6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acrophage,BMDM),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收取细胞,实时PCR和Western 印迹检测发现LPS处理后,BMDM中DUSP8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在12 h达到最低值;随后,分别转染DUSP8过表达载体(DUSP8-EGFP)和对照载体(EGFP)于BMDM,Western 印迹检测发现DUSP8-EGFP转染能够显著上调DUSP8的表达水平(P<0.05);进一步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检测发现DUSP8过表达使巨噬细胞表面分子CD80和CD86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同时,中性红吞噬实验结果显示,DUSP8过表达后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明显降低(P<0.05);此外,ELISA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DUSP8显著降低IL-1β,IL-6的表达水平(P<0.05);最后,Western 印迹结果显示,JNK和p38 MAPK的磷酸化水平在DUSP8过表达组中明显降低(P<0.05)。以上表明,DUSP8过表达可显著改善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其机制主要通过抑制JNK和p38 MAPK的活化。
  • 邱惠思,周逸海,李志英,吴华振,冯正富,王馨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2): 236-243.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2.14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作为一类基因表达的调控因子,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LncRNAs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为了寻找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LncRNAs,本研究通过分析TCGA数据库发现,LncRNA AC009686.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并且与乳腺癌病人的预后不良正相关。qRT-PCR分析发现LncRNA AC009686.2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上调,其中在乳腺癌细胞MCF7、T47D、ZR7530、BT549、HCC1937、MDA-MB-231和SKBR3的表达量分别是MCF10A细胞的6.58倍、5.66倍、7.29倍、9.06倍、6.89倍、11.17倍和5.38倍。在相对高表达的MDA-MB-231和BT549细胞中干扰LncRNA AC009686.2能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和侵袭能力,并且诱导细胞发生G1 /S 期阻滞,其中干扰LncRNA AC009686.2表达的乳腺癌细胞MDA-MB-321和BT549的克隆抑制率分别为对照组的0.496%,0.438%和0.495%,0.353%。同时干扰LncRNA AC009686.2能下调细胞周期蛋白D2(cyclinD2,CCND2)和锌指E盒结合同源框1(zinc finger E-box binding homeobox1,ZEB1)的蛋白质水平。而在乳腺癌细胞中过表达ZEB1能明显逆转干扰LncRNA AC009686.2引起的细胞侵袭能力下降。进一步通过在线软件JASPAR数据库分析发现LncRNA AC009686.2的启动子存在ZEB1结合位点,过表达ZEB1能上调细胞中LncRNA AC009686.2的表达水平。总之,LncRNA AC009686.2在乳腺癌中高表达,通过上调细胞周期蛋白D2和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分子ZEB1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而ZEB1能正向调控LncRNA AC009686.2的表达。本研究将为阐明AC009686.2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和相关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技术与方法
  • 贾琼,王瑞玮,胡世雄,范瑞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2): 244-25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2.14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已知许多microRNA(miRNA)可以调节动物毛色及黑色素生成,但miR-100-5p调节黑色素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了解。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 FGF21)是miR-100-5p的预测靶基因,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表明,miR-100-5p通过与FGF21的3′非翻译区(3′UTR)结合来调节FGF21。在本研究中,用miR-100-5p过表达质粒和阴性对照质粒转染羊驼黑素细胞,结果表明,miR-100-5p过表达显著降低FGF21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同时,抑制细胞外调控MAP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MAP kinase, ERK)信号通路,上调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MITF)、酪氨酸酶(tyrosinase, TYR)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tyrosinase-related protein 2, TYRP2),从而增加了黑色素的产生。结果表明,miR-100-5p可能通过ERK信号通路靶向FGF21,从而调节黑色素生成。
  • 樊粉霞,赵文轩,阚飙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2): 251-25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2.1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菌双杂交系统是一种用于检测体内蛋白质互作的方法,该方法互补腺苷酸环化酶功能,通过检测细胞表达的β-半乳糖苷酶LacZ的活性,分析蛋白质互作能力。但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存在操作繁琐、灵敏度低、难实现高通量操作等缺陷。本研究目的是对原有细菌双杂交进行优化,建立一种操作方便、可批量操作、具有较高灵敏度和能够实现实时监测的细菌双杂交系统,本研究成功构建由lacZ启动子控制的luxCDABE的报告质粒pBBR-lacZ-luxCDABE,引入原有的检测系统,新的判读标准并不影响原有的判读标准,本文通过快速灵敏地冷光观察菌落或测定菌液冷光值即可判读结果,优化后的双杂交系统,阳性对照组冷光值为阴性对照组的几十(霍乱弧菌为宿主)至几百倍(大肠杆菌为宿主),阴阳性结果判读差异明显,不仅节约实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又实现了连续监测。该系统不仅以大肠杆菌为宿主获得成功应用,宿主范围也扩展到霍乱弧菌。该系统通过质粒将lacZ启动子的拷贝数提高,减弱了非腺苷三磷酸(cAMP)因素引起的lacZ启动子活性的干扰,无需繁琐耗时的实验操作,为大批量的蛋白质互作分析及互作蛋白质的筛选提供了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