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杨丽洁,宋赛赛,汤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12): 1385-1394.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9.1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脂肪组织是人体内重要的能量代谢器官,通过储存和消耗能量,进而维持机体的产热和代谢稳态。同时,脂肪组织还可以作为一种分泌器官,分泌一系列脂肪因子:例如瘦蛋白和脂联素等,作用到自身组织和其他代谢组织器官中发挥功能。除了分泌脂肪因子,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于脂肪组织向细胞外分泌的囊泡,即外泌体,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的方式作用到全身组织器官中,维持细胞、组织间的信息交流。在这一过程中,非编码RNA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 miRNA)、环状RNA(circular RNA, circRNA)、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蛋白质、脂质等能被外泌体包裹,通过外泌体的形式在机体内循环运输到达靶细胞,调节靶细胞中目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质修饰等,进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最近的研究表明,棕色脂肪组织能分泌大量外泌体miRNA,通过内分泌的方式运输到肝,调控肝的脂质代谢;白色脂肪组织能通过外泌体miRNA,诱导胰岛素抵抗和肿瘤的发生;血管周围脂肪组织能通过外泌体miRNA,调节血管的重塑。此外,脂肪组织也能通过circRNA、lncRNA以及蛋白质,调控肝组织、肌肉和血管等器官的功能。本文将围绕脂肪组织外泌体中不同内容物在代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总结。同时,对外泌体中主要内容物非编码RNA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深入了解脂肪组织外泌体在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 杨治中,王梓亭,魏鹏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12): 1395-1403.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9.1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脂质体作为一种纳米载体,因低毒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药物递送系统,但目前脂质体药物仍存在药物释放缓慢、靶向性低、生物利用度不足等问题。因此,引入刺激响应型脂质体这类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尤为关键,以期有效提高药物靶向性、摄取率和生物利用度,并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刺激响应型脂质体可在循环系统及正常组织或细胞内保持结构稳定,递送至目标部位后,则可在相应内外部刺激条件下被激活,释放运载物,从而对目标部位进行精准治疗。本文重点介绍pH敏感型脂质体和热敏脂质体两类刺激响应型脂质体的设计、作用原理与近期研究应用,讨论有关脂质体常见的靶向修饰方法,并对刺激响应型脂质体在药物递送领域仍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作概括展望。
  • 陈梓乐,敖英,王子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12): 1404-141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8.1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衰老对机体各方面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老年群体中慢性伤口发生率的升高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而且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伤口愈合不良及慢性化,增高了老年病人群体感染难以控制的可能性。欲找到感染和伤口慢性化的解决方案,则必须理清伤口愈合的具体机制和可能的干预靶点。伤口愈合是人体内发生的复杂生理过程,涉及多种细胞类型和信号通路的协同激活。衰老细胞在伤口愈合中所发挥作用是一个近年来引起关注的新兴领域。以往认为,衰老导致伤口愈合时间延长。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衰老细胞在伤口愈合中发挥促进作用。迄今为止,衰老细胞对伤口愈合效率和质量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清晰。可以肯定的是:不同衰老细胞,乃至同种衰老细胞的不同亚型,在伤口快、慢速愈合中均发挥不同的作用。决定衰老细胞对伤口愈合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方向的,不仅是衰老细胞本身的异质性,还有其周围微环境的不同。对其背后具体机制的探讨有利于寻找促进伤口愈合的新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衰老细胞本身也可能成为伤口慢性化、局部炎症和抗感染能力下降等伤口不良愈后的诱因。所以,理想的治疗策略将是:让细胞衰老最大限度地提高伤口愈合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将细胞衰老本身成为伤口慢性化诱因的风险降到最低的综合方案。
  • 王舒婕,刘文静,杨哲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12): 1411-142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9.12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s of apoptosis proteins,IAPs)是一类高度保守的内源性凋亡抑制蛋白因子家族。近年研究发现,其中具有RING结构域的成员可发挥泛素连接酶(ubiquitin-ligase,E3)功能,通过抑制胱天蛋白酶(caspase)活性和参与MAPKs(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与NF-κB(nuclear factor kappa-B)信号活性调节,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IAPs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复杂多样,涵盖了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包括细胞死亡抵抗、炎症反应及侵袭转移等。其通过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抑制肿瘤细胞凋亡;促进炎症反应及调控免疫应答;既可促进肿瘤细胞迁移也可抑制肿瘤细胞迁移等。在大多数恶性肿瘤中,IAPs与不良预后正相关,少数恶性肿瘤中IAPs与不良预后负相关。以上研究表明,深入研究IAPs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与病人预后的相关性将尤为必要。因此,本文着重对IAPs家族中具有E3活性成员,特别是XIAP(X-chromosome linked IAP)、c-IAP1(cellular IAP1)、c-IAP2(cellular IAP2)和ML-IAP(melanoma IAP)的结构和其在恶性肿瘤中的功能、所参与信号传导途径以及其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综述,总结了目前针对IAPs的抗肿瘤药物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探讨IAPs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策略。
  • 王海龙,陈婷,张永亮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12): 1421-1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纳米级的细胞外囊泡,外泌体(exosome)在细胞信号传导、免疫应答和抗原呈递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且存在于多种体液,包括血清、唾液、尿液、脑脊液和乳等中。母乳是哺乳动物出生后的主要营养来源,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成分,对动物的免疫系统和肠道发育至关重要。作为乳中的活性分子,乳外泌体具有复杂的分泌机制,并且含有多种核酸成分,例如mRNA和非编码RNA。生物信息学预测表明,这些核酸成分参与免疫调节相关的通路。另外,乳外泌体蛋白质的含量丰富,可能进入到受体细胞中发挥调节功能,而脂质成分在维持外泌体稳定性与外泌体内化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已有研究表明,乳外泌体在生理途径下可抵抗动物胃肠道的消化作用,进一步被肠道吸收,并且在肠道中参与调节肠细胞增殖、炎症反应以及菌群变化等过程,对动物肠道产生有益影响,成为近年来新发现的肠道健康调节因子。本文对乳外泌体的形成过程、组成和肠道命运进行综述,着重强调乳外泌体在动物肠道健康方面的功能,旨在为乳外泌体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李俊,王红娟,胡清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12): 1431-1437.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0.1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机体神经元的结构或功能逐渐丧失所引发的一类疾病,它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线粒体功能障碍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病理现象,同时也是该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拷贝数的维持对线粒体功能的正常行使十分重要,它的异常变化通常与线粒体功能异常密切相关。mtDNA拷贝数的下降可引起线粒体呼吸链缺陷,进而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而mtDNA拷贝数的增加通常是线粒体功能受损后的代偿性复制所导致的。近年大量的研究表明,mtDNA拷贝数变化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tDNA拷贝数可能成为潜在生物标志物,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和预后中发挥作用。本文综述了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H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等几种典型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病变神经组织、脑脊液和外周血中mtDNA拷贝数变化的规律,以及D环区突变、D环区甲基化、mtDNA复制转录因子、线粒体自噬等因素介导神经退行性疾病中mtDNA变化的调控机制。以期为深入系统揭示神经退行性疾病中mtDNA拷贝数变化的调控机制,以及mtDNA拷贝数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预后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朱会芳,张哲莹,贺国洋,李娜,钟加滕,王海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12): 1438-1445.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0.1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表明,长非编码RNA HOXA10-AS发挥促癌基因的作用,调控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然而,关于其在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分析HOXA10-AS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HOXA10-AS对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作用的影响,并探讨HOXA10-AS促进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作用机制。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证明,HOXA10-AS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人正常对照肝组织,且与病人的性别、年龄无关,而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及远端转移有关(P<0.05);同时HOXA10-AS在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肝细胞株。在肝癌细胞株HepG2和QGY7701中干扰HOXA10-AS后,Transwell 侵袭和划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细胞相比,干扰HOXA10-AS组的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01);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间质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P<0.01)及 N-钙黏着蛋白(N-cadherin)(P<0.05)的表达水平相对于对照组细胞明显降低,而上皮标志物E-钙黏着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且干扰HOXA10-AS后,肝癌细胞中TGFβ1/Smads信号通路受到抑制。综上所述,HOXA10-AS参与了TGFβ1/Smads信号通路促进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进而促进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
  • 黄江伟,江鑫,蒋长荣,龚慧琴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12): 1446-1454.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9.12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已有研究证实,过氧化物还原酶2(peroxiredoxin 2, Prdx2)可抑制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但其在巨噬细胞脂质蓄积中的作用及机制未知。本文在体外培养THP-1源性泡沫细胞,转染Prdx2质粒过表达载体(pcDNA3.1-Prdx2)或Prdx2 siRNA,通过qRT-PCR、Western印迹、油红O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检测ABCA1、NF-κB p65和miR-33a表达,胆固醇流出水平,胞内脂滴数目,胆固醇含量及ROS水平。此外,用NF-κB抑制剂PDTC和/或miR-33a抑制剂作预处理,观察上述指标有何变化。结果表明,Prdx2过表达组细胞ABCA1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而NF-κB和miR-33a水平明显下调(P<0.05),胞内[3H]-胆固醇流出增加(P<0.05),脂质蓄积减轻;而预处理PDTC和miR-33a抑制剂后,上述效应则更加明显。相反,Prdx2沉默组ABCA1水平下降(P<0.05),NF-κB和miR-33a表达上调(P<0.05)。我们发现,Prdx2过表达能有效降低泡沫细胞内ROS水平。综上所述,Prdx2可通过ROS-NF-κB-miR-33a-ABCA1途径促进巨噬细胞胆固醇流出,抑制脂质蓄积。
  • 汪军梅,刘宇娟,薛俊慧,曹正意,蒋卫,李慧,张晓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12): 1455-1463.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0.1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HMG盒转录因子1(HMG 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1,HBP1)作为一个肿瘤抑制因子,具有双重转录因子活性,通过激活或抑制细胞生长相关基因(p16,p21或DNMT1)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磷脂酶C-γ1(phospholipase C-γ1,PLC-γ1)是磷脂酶C家族的成员,在许多肿瘤细胞PLC-γ1表达升高,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PLC-γ1可能是HBP1的下游靶分子;在宫颈癌细胞HeLa中分别过表达和敲低HBP1后,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证明,过表达HBP1,PLC-γ1 mRNA水平下调至49%,蛋白质相对表达量下调至48%(P<0.01);反之,敲低HBP1,PLC-γ1 mRNA水平上调2倍,蛋白质相对表达量上调2倍(P<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证实,HBP1转录抑制PLC-γ1启动子活性;染色质免疫沉淀结果证实,细胞内HBP1与PLC-γ1启动子结合;细胞划痕实验48 h结果显示,HBP1组划痕面积改变率低于对照组约19%(P<0.05),“HBP1+PLC-γ1”组与HBP1组相比划痕面积改变率增加约17%(P<0.05);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发现,HBP1组与对照组相比穿过膜的细胞数量分别减少约90和68(P<0.01),“HBP1+PLC-γ1”组与HBP1组相比穿过膜的细胞数量分别增加约89和47(P<0.01),划痕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HBP1下调PLC-γ1表达抑制了宫颈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上述所有结果表明,PLC-γ1是HBP1下游的靶基因,HBP1可以直接结合PLC-γ1基因的启动子,在转录水平抑制PLC-γ1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宫颈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该研究初步阐明了HBP1调控PLC-γ1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宫颈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为确定宫颈癌治疗的有效分子靶点提供了实验依据。
  • 何文芳,李雪雁,任莉,吴思敏,刘菁,高玉海,陈克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12): 1464-147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1.1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低频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PEMFs)可以促进体外培养大鼠颅骨成骨细胞(rat calarial osteoblasts,ROB)的矿化成熟,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主要研究PEMFs促进大鼠成骨细胞成熟矿化与PI3K/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以PEMFs促进成骨细胞成熟矿化的机制。首先,将成骨细胞经不同强度PEMFs处理后检测胞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变化,以探明PEMFs促进成骨分化的最佳磁场强度;接着,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EMFs处理不同时间后细胞内PI3K、p-PI3K、AKT、p-AKT、GSK3β、p-GSK3β、β-联蛋白的变化情况;最后,细胞经PI3K特异性阻断剂处理后,检测ALP活性变化、钙盐沉积情况、成骨性相关基因RUNX2、BMP2表达量,以及BMP2/Smad1/5/8信号途径的变化情况,同时也检测了该条信号途径下游蛋白质表达量及相关转录因子的核易位情况。结果发现,磁场强度为0.6 mT 时,ALP活性最高;PEMFs处理成骨细胞不同时间后,PI3K、AKT和GSK3β总蛋白质无明显变化,但是p-PI3K、 p-AKT、p-GSK3β、β-联蛋白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同时β-联蛋白发生核易位;经过PEMFs处理的成骨细胞的ALP活性显著升高,成骨性相关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加,钙盐沉积能力增强,BMP2/Smad1/5/8信号途径被激活;在加入PI3K特异性阻断剂后,PEMFs促进成骨细胞矿化成熟的能力消失,并且不再提高该条信号途径下游蛋白质的表达和相关转录因子的核转位。上述结果提示,0.6 mT PEMFs促进成骨分化的此过程中激活了PI3K/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若该条信号通路被抑制,则电磁场促成骨作用被抵消,表明低频脉冲电磁场促进成骨细胞矿化成熟依赖于PI3K/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途径,这为采用脉冲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理论基础。
  • 王林佳,王瑞琪,李祥宁,张缨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12): 1473-148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1.1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动耐力与骨骼肌中乳酸的产生和消除密切相关。有文献表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 Nrf2)在运动引起的骨骼肌抗氧化、线粒体的生物合成和能量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尚不明确Nrf2激活对低氧环境下的乳酸代谢和运动耐力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预先给与小鼠补充Nrf2激活剂萝卜硫素(sulforaphane,SFN),而后给小鼠在低氧环境下(11.2% O2)进行一次性递增负荷至力竭的运动,观察小鼠在低氧环境下的运动耐力和红白肌乳酸代谢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氧下一次性力竭运动显著增加小鼠血乳酸水平(P<0.05)。但补充SFN组小鼠运动后血乳酸水平仅是未补充组的76%(P<0.05),并且补充SFN小鼠在低氧下进行力竭运动的跑动距离从577.0±52.9m增加到636.3±101.4m(P<0.05),力竭运动时间也提高了1.1倍(P<0.05)。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骨骼肌中蛋白质的相对表达。结果显示,在红肌中,SFN-Control/SFN-Exercise组与相应PBS-Control/PBS-exercise组相比,Nrf2和磷酸化-Nrf2(p-Nrf2)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在白肌中,补充SFN诱导小鼠骨骼肌中的p-Nrf2表达在安静和运动后分别增加38%和52%(P<0.05)。另外,补充SFN与补充PBS相比,促进了小鼠在安静及一次性力竭运动后红肌中 MCT1的表达(P<0.05)以及降低了SFN-Exercise组MCT4蛋白表达水平(P<0.05)。同时,与补充PBS相比,补充SFN小鼠红肌中乳酸脱氢酶B(LDH-B)蛋白表达增加了62%(P<0.05);小鼠白肌中,在安静及一次性力竭运动后,分别增加了1.35及1.31倍(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补充SFN激活Nrf2可提高小鼠骨骼肌乳酸转运及代谢能力,这可能是在该低氧环境下的运动耐力增加的原因之一。该研究将对运动员、登山者和高原工作者等在高原运动、高原习服中SFN补充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 韩玉坤,任晓曦,张建亮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12): 1481-148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1.1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炎症是包括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等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因此,抑制神经炎症应该是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有效途径。烟碱等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nAChR) 激动剂对PD的干预有积极作用,但是其具体的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主要通过细胞来研究烟碱在神经炎症模型中调节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及其在神经元的保护中发挥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烟碱发挥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为此,用脂多糖(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并用烟碱进行预处理;随后,收集经烟碱和LPS处理过的BV2细胞培养基,并用以继续培养SK-N-SH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结果显示:与无处理对照组相比,LPS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促进BV2细胞释放炎症因子TNF-α和IL-6(P<0.05)。而且随着LPS使用浓度的增加,经LPS处理过的BV2条件培养基对SK-N-SH细胞的损伤增加(P<0.05)。另外,在LPS损伤BV2细胞之前加入不同浓度的烟碱对其进行预保护,与仅添加LPS的损伤组相比,随着烟碱使用浓度的增高,其下调BV2细胞释放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能力逐渐增强 (P<0.05),而且烟碱预处理显著缓解LPS导致的BV2条件培养基对SK-N-SH细胞的毒性作用 (P<0.05)。此外,我们发现,烟碱抑制炎症因子分泌及其对SK-N-SH细胞的保护作用可以被nAChR的非选择性抑制剂筒箭毒碱(d-TC),α7 nAChR的特异性抑制剂甲基牛扁亭柠檬酸盐(MLA)以及Janus激酶2 (JAK2)特异性抑制剂α-氰基-(3,4-羟基)N-苄苯乙烯胺(AG-490) 阻断(P<0.05)。这些结果提示,烟碱可能通过抑制BV2小胶质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方式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而烟碱的这种作用主要依赖于α7 nAChR-JAK2通路。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烟碱抗炎的分子机制,以及研发中枢系统抗炎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 王鹏珍,陈松生,黄伟光,崔进,张少衡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12): 1489-1497.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1.14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可促进骨髓及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然而,bFGF对大鼠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BMSCs)是否具有促增殖作用,尚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bFGF在大鼠PBMSCs体外培养和扩增中的作用及机制。从大鼠腹主动脉收集动脉血,用Ficoll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 MNCs),将MNCs用不含bFGF(对照组)和含bFGF(10,20 ng/mL)的DMEM培养基进行贴壁培养获得PBMSCs。取第3代PBMSCs通过流式细胞法分析其细胞表面标志表达情况,以及bFGF对PBMSCs细胞周期的影响。并评价bFGF对其细胞克隆形成数量、细胞增殖和对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 E),p21和β联蛋白(β-catenin)表达的影响。三组之间PBMSCs细胞形态无差异。PBMSCs培养至14 d可出现细胞克隆,细胞培养至21 d,相比于对照组,10 ng/mL bFGF组和20 ng/mL bFGF组PBMSCs细胞汇合度分别增加40%(P< 0.05)和80%(P< 0.05);20 ng/mL组PBMSCs细胞汇合度较10 ng/mL组增加28%(P< 0.05)。第3代PBMSCs高表达MSC标记蛋白CD29和CD90,低表达CD45,符合MSC的细胞表型特征。与对照组比较,10 ng/mL和20 ng/mL bFGF组PBMSCs细胞克隆数分别增加51%(P< 0.05)和92%(P< 0.05);20 ng/mL组PBMSCs细胞克隆数较10 ng/mL组进一步增加14%(P< 0.05)。PBMSCs生长曲线表明,PBMSCs在培养7 d时,与对照组比较,10 ng/mL和20 ng/mLbFGF组PBMSCs细胞数分别增加41%(P< 0.05)和61%(P< 0.05),且20 ng/mL组间的PBMSCs细胞数明显高于10 ng/mL bFGF组(P< 0.05)。流式检测细胞周期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10 ng/mL和20 ng/mL bFGF组处于G1期的PBMSCs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处于S期的PBMSCs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与10 ng/mL组相比,20 ng/mL bFGF组处于G1期的PBMSCs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处于S期的PBMSCs细胞数显著增加(P< 0.05)。免疫荧光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0 ng/mL和20 ng/mL bFGF显著促进PBMSCs β-联蛋白核转位和核表达。与10 ng/mL组相比,20 ng/mL bFGF组PBMSC s表现出更强的 β-联蛋白核转位和核表达。蛋白质印迹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10 ng/mL bFG和20 ng /mLbFGF组β-联蛋白及其靶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和细胞周期蛋白E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均P<0.05),而p21蛋白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与10 ng/mL组相比,20 ng/mL bFGF 组细胞周期蛋白D1,细胞周期蛋白E和β-联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21蛋白表达量显著下调(均P<0.05)。本研究结果证实,bFGF通过激活细胞周期蛋白和β-联蛋白表达,进而促进PBMSCs增殖,将有助于体外大量获得PBMSCs并用于干细胞工程。
  • 郭娜燕,陈文标,陈荫楠,陈榕生,林俊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12): 1498-1507.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1.1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我国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是SLE治疗和检测的重要靶标。发展针对BAFF的经济高效的新型分子识别元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exponential enrichment,SELEX)体外筛选技术,从78 nt的单链DNA随机文库中筛选BAFF蛋白的核酸适配体。经过10轮筛选,高通量测序分析后,采用斑点印迹、Eastern印迹、酶联寡核苷酸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oligonucleotide assay,ELONA)检测,核酸适配体Apt 7和Apt 12可特异性识别BAFF蛋白,解离常数分别为241.00±19.75 nmol/L和413.51±46.94 nmol/L。经分子对接分析,将核酸适配体Apt 7截短为Apt 7~1,解离常数为192.10±28.61 nmol/L。联合核酸适配体Apt 7~1与BAFF抗体建立夹心ELONA法检测BAFF蛋白,检测限为0.227 nmol/L。该研究为BAFF蛋白检测和拮抗剂研究提供了新的分子识别元件。
  • 技术与方法
  • 史磊,申香玉,申远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12): 1508-1513.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0.1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大多数单细胞原生动物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目前还缺乏行之有效的转基因手段。 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以第四双小核草履虫为对象,将包含自身调控序列的草履虫纤毛内运输蛋白(intraflagellar transport,IFT)基因IFT43或IFT46插入表达载体Pzz02-GFP中,用单细胞显微注射术将重组质粒注入到第四双小核草履虫营养大核内。蛋白质免疫印记结果显示,与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签偶联的IFT43或IFT46在草履虫细胞中表达,利用荧光显微镜或激光共聚焦成像系统观察,IFT43-GFP与IFT46-GFP融合蛋白显示出相似的纤毛定位,同时它们在草履虫多纤毛内的运输过程被动态记录。本研究表明,显微注射方法能够在草履虫细胞中实现外源基因转入和表达,在对单细胞模式生物的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教育与教学
  • 倪菊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12): 1514-151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9.13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教育各门课程的第一节课通常是绪论,用以介绍本门课程的学习目的、主要内容,授课安排、考核方式等。其讲授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在所有医学院校以及设有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院校,《生物化学》都是非常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由于生命体的组成物质结构复杂,种类繁多,物质代谢途径相互联系,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课程时普遍感到深奥难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程绪论”在整门课程的授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多个专业主讲《生物化学》20余年。在绪论部分,除了介绍教学安排、课堂要求和考核方式等常规内容,还将动听的生化歌曲、丰富的教学资料、以及医学人文相关内容融入课堂。经实践多年,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授课效果,希望能对同行们的生物化学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 作者索引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12): 1519-15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征稿简则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12): 1523-1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郑集-张昌颖优秀论文奖励基金”2019年度获奖作者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12): 1525-1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