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约综述
  • Kamena Kostova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5): 481-487.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3.1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核糖体产生蛋白质是占细胞快速分裂所需能量近50%的关键过程。这个复杂的过程并不完美,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例如mRNA或核糖体缺陷、饥饿和压力等。如果蛋白质合成在核糖体达到终止密码子之前停止,细胞需要利用质量控制因子网络来释放停滞的核糖体,降解mRNA和部分合成的多肽。在真核生物中,这种监控系统称为核糖体质量控制(RQC)。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讨论从酵母到人类核糖体质量控制的功能、靶向和进化。
  • 综述
  • 王娜,赵利楠,韩泽广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5): 488-493.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3.1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细胞遗传信息研究方法是对大量混合细胞进行高通量测序,得到一群细胞基因表达的平均值,忽视了细胞间存在的异质性。肝癌作为一种人类常见的恶性致命肿瘤,其内部肿瘤细胞存在高度异质性,群体水平分析无法精确揭示其恶性细胞克隆结构和免疫微环境的细胞种类、状态和亚群分布,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单细胞水平的分析,这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肝癌发病机制,进行精准肝癌分型指导临床治疗。同时发现,新型治疗靶点及有效生物标记物,为肝癌患者今后进行精准诊疗提供参考。本文综述了单细胞基因组和转录物组测序技术在肝癌免疫微环境、肝癌细胞异质性、肝癌细胞演化与诊疗和肝癌转移机制及生物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本文还总结了在肝癌研究中,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在发现新肿瘤亚群、精确识别肿瘤细胞间的异质性和了解肿瘤微环境构成等方面的优势。
  • 徐如强,刘金蕊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5): 494-503.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2.04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AMP(cyclic AMP)信号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各种各样的作用,参与细胞周期、离子运输、激素信号、有性生殖、光温反应、光合作用、生物与非生物胁迫反应等,本文比较系统地综述了有关的研究进展, 对其归纳提出了植物cAMP信号作用模型。
  • 李素芬,余敏,熊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5): 504-511.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2.14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线粒体转录延伸因子(TEFM)最早是基于其氨基酸序列与真核细胞核转录因子Spt6具有同源性而被鉴定,其包括两个串联重复的螺旋-发夹-螺旋结构域(Helix-Hairpin-Helix,(HhH)2)和一个RNase H折叠。TEFM二聚化对于TEFM与线粒体RNA聚合酶的结合至关重要。近年的研究发现,TEFM是调控线粒体DNA(mtDNA)复制与转录相互转换的关键分子开关,参与人类线粒体基因转录延伸过程及其表达调控。本文首先介绍了TEFM蛋白的序列同源性、蛋白质结构特征,为后续功能研究奠定结构基础。其次,阐明了TEFM在线粒体转录延伸过程中的作用和抗转录终止功能,以及线粒体转录延伸复合体的功能。TEFM避免了mtDNA转录和复制过程发生冲突,使线粒体转录延伸复合体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持续合成能力,体内和体外都能增强mtDNA转录延伸活性,在mtDNA的复制和转录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最后,阐述了TEFM参与线粒体RNA加工,以及在线粒体能量代谢和线粒体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TEFM的缺失严重损害氧化呼吸链,证明mtDNA转录延伸对于维持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是必需的。1型神经纤维瘤、胰腺癌、脑胶质瘤等疾病的发生机制可能与TEFM基因缺失或表达异常有关,因此,本文进一步探讨和展望了TEFM对人类线粒体相关疾病研究的应用前景。
  • 李红强,郭振清,杜金友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5): 512-51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2.15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诱导细胞凋亡DFF45样效应因子C(cell death-inducing DNA fragmentation factor 45-like effector C,CIDEC)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种脂滴结合蛋白质,属于CIDE家族成员,具有N端和C端两个结构域。该基因的组织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主要在脂肪组织和肝中高表达。高脂饮食和禁食等营养条件也会引起该基因表达量增高。该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多种转录因子和营养相关因子。近些年来发现, CIDEC定位于脂滴表面,调控脂滴间的融合。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蛋白质与其他蛋白质(例如CIDEC,CIDEA、PLIN1)相互作用形成复合体引起接触的脂滴之间形成孔道。随后,脂质从小脂滴转运到大脂滴,进而使脂滴之间发生融合和生长。另外发现,CIDEC是促进细胞凋亡的重要蛋白质,同时在抑制脂肪分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重点介绍CIDEC的结构特点,转录调控机制、亚细胞定位以及主要功能的作用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思考,为CIDEC作用机制的有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探索思路。
  • 季州,韦建瑞,张少衡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5): 519-526.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4.14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叉头框(forkhead box, FOX)转录因子的异常表达在致癌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叉头框蛋白质C1(FOXC1)是FOX的重要成员,在生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增殖、分化、凋亡、迁移、侵袭、新陈代谢和寿命。大量的证据表明,FOXC1异常表达有助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FOXC1促进许多癌症的进展,例如乳腺癌、肝细胞癌和胃癌等。FOXC1还与肿瘤转移、分期、复发、预后评估及药物抵抗有关。FOXC1在肿瘤的发展和转移中发挥关键作用。临床研究表明,FOXC1表达升高与许多癌症亚型(例如基底样乳腺癌,Basal-like breast cancer, BLBC)的预后不良有关。FOXC1在BLBC中高度特异性表达,其在乳腺癌中的功能已被广泛探索。FOXC1也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独立预后因素,并在浸润和转移方面显示出其特有的生物学意义。FOXC1可以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调节癌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的生物学特性,通过介导细胞周期蛋白 D1、c-Myc和NF-κB的表达,增加CSCs的增殖;与HOXA/B信号通路协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进展;通过上调WNT信号的转录介质β-联蛋白或激活非典型Hedgehog信号增强CSCs活性;通过上调 NF-κB与诱导IL-6 表达增强肿瘤对缺氧的适应;通过增加MMP7、NEDD9和Snail的表达促进癌症的转移;通过介导MST1R和KLF4表达促进癌症浸润;通过调控FGF19和MSX1基因表达参与肿瘤的进展;启动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基因标签驱动实体瘤的进展。本综述将总结FOXC1在肿瘤发展和进展中的功能和调控的当前进展,以及这些新发现在监测恶性肿瘤预后中的生物学意义。
  • 马玉,郭豪,常晓彤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5): 527-53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19.12.1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分泌,经胰岛素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当机体肥胖或其他原因导致胰岛素信号通路受阻时,引起体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胰岛素抵抗与低度炎症关系密切。促炎因子,例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等可抑制胰岛素受体底物(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IRS)酪氨酸磷酸化,发生丝氨酸磷酸化,导致胰岛素受体细胞或靶器官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下降。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 TLR2)是一种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可与TLR1 或 TLR6结合形成二聚体,与炎症和胰岛素信号通路关系密切,TLR2通过髓系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 MyD88)依赖途径激活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NF-κB)和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 1, AP-1),上调促炎基因的转录。巨噬细胞是天然免疫系统中重要一员,可参于体内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调节。TLR2于巨噬细胞表面表达。在脂肪酸(fatty acids)的诱导下,TLR2通过上调促炎基因使巨噬细胞向M1表型极化,M1表型巨噬细胞分泌促炎因子,下调胰岛素靶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本文拟对TLR2基因和巨噬细胞极化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以及三者的相关性做一简要综述,从分子水平探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为胰岛素抵抗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研究论文
  • 谷锐锐,韩欣冶,喻笛,贾艳杰,王琪,曾雷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5): 533-543.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3.15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溴结构域蛋白4(bromodomain protein 4, BRD4)是BET蛋白质家族成员,在哺乳细胞中广泛表达,在整个有丝分裂周期内始终与染色质结合。BRD4通过招募不同的染色质调节因子到染色质上,影响染色质结构或重塑,从而调控基因表达,影响细胞周期,所以在基因转录、DNA复制和修复过程中十分重要。研究表明,BRD4在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失调与肺癌、乳腺癌、急性髓系淋巴瘤、前列腺癌、结肠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因此,BRD4是重要的药物靶标。本研究对BRD4蛋白与DNA结合的作用关系进行了探索。构建了BRD4不同结构域的截短体,表达纯化相应的蛋白质片段。通过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荧光偏振(FA)和核磁共振滴定(NMR-HSQC)等多种技术,检测BRD4与DNA结合的作用区域,发现BRD4可通过有序结构和无序区域与DNA结合,这种作用与DNA的核苷酸序列无关。BRD4蛋白的磷酸化能够明显地降低BRD4结合DNA的能力。另用免疫荧光观察到BRD4蛋白能在细胞内形成液态特性的核斑点(nuclear puncta)。BRD4核斑点对小分子化合物或者高盐浓度敏感,符合液液相分离的特征;该核斑点通过BRD4无序结构和有序结构溴域结合DNA和乙酰化组蛋白,而聚集在染色质上,显示在招募转录因子,调控基因转录的过程中十分重要。本研究为探究BRD4在肿瘤细胞中的基因转录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为筛选优化BRD4创新型小分子抗癌抑制剂揭示了新的作用机制。
  • 臧瑞,杨继苹,郭涛,褚鑫,张雪玉,武煜明,邓仪昊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5): 544-551.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3.14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五味子醇甲(Schisandra A, Sch A)是五味子中具有生物活性的木脂素化合物,其神经保护作用已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中得到验证。然而,五味子醇甲是否能通过影响大鼠脑缺血半影区神经元自噬活性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产生神经保护作用,尚缺乏系统研究。为探究Sch A对大鼠脑卒中后神经损伤及缺血半影区神经元自噬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将9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组(MCAO)、Sch A低剂量组(40 μg/kg)、Sch A中剂量组(80 μg/kg)、Sch A高剂量组(160 μg/kg),每组18只。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脑缺血持续90 min后进行再灌注,立即侧脑室给药,1/d,连续给药7 d。各组分别取6只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后,取脑进行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另有6只大鼠取缺血半影区脑组织,通过Western 印迹检测自噬相关蛋白质Beclin1、LC3-Ⅱ的表达水平。剩余6只大鼠脑组织用于免疫荧光双标,对Sch A改变的自噬活性进行细胞表达定位。研究结果显示,MCAO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均显著高于Sham组(P<0.05),且Beclin1及LC3-Ⅱ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各Sch A治疗组大鼠脑梗死体积较未给药组显著减少(P<0.05),神经功能损伤得到明显改善(P<0.05)。同时,Sch A给药组Beclin1及LC3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免疫荧光双标显示该自噬活性改变主要呈现于神经元。以上结果表明,Sch A可显著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该神经保护作用与其提高缺血半影区神经元自噬活性密切相关。
  • 刘桂宏,张智慧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5): 552-55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2.1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藜芦醇(resveratrol)可抑制人肾癌786-O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但是白藜芦醇对786-O细胞自噬(autophagy)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清楚。为探究其机制,体外培养786-O细胞,采用CCK-8检测786-O细胞活力;TUNEL 染色检测786-O细胞凋亡;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786-O细胞自噬体;吖啶橙染色观察786-O细胞自噬小泡;GFP-LC3质粒转染分析观察786-O细胞自噬体;Western印迹检测LC3、beclin-1、PI3K、p-PI3K、Akt、p-Akt、mTOR和p-mTOR的表达。结果显示,白藜芦醇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的方式抑制786-O细胞活力,并诱导细胞凋亡;与对照组相比,白藜芦醇使786-O细胞自噬增强;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白藜芦醇组LC3-II/LC3-I和Beclin-1显著增高(P<0.01),表明白藜芦醇导致786-O细胞自噬体积累。与对照组相比,白藜芦醇使786-O细胞的p-PI3K/PI3K,p-Akt/Akt和p-mTOR/mTOR显著降低(P<0.01),表明白藜芦醇可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增强自噬。综上所述,白藜芦醇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从而诱导786-O细胞自噬。

  • 韩彦莎,马利,仪慧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5): 559-565.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3.14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维持谷胱甘肽稳态是植物适应干旱胁迫的重要方式之一。二氧化硫(SO2)是一种常见的大气污染物。近年来在植物上的研究发现,外施一定浓度的SO2能够调节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生理过程。但目前关于SO2对干旱条件下植物谷胱甘肽稳态的调节作用及相关机制仍不清楚。本文以谷子(Setaria italica L.)幼苗为材料,研究一定浓度的SO2气体暴露对干旱胁迫下谷子谷胱甘肽稳态和干旱适应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30 mg·m-3 SO2暴露能够缓解干旱导致的叶片萎蔫症状,增加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与干旱组相比,SO2+干旱组谷子叶片中的过氧化氢(H2O2)含量明显降低(P<0.05),叶组织电解质外渗率显著下降(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干旱胁迫下,SO2一方面能够提高谷子叶片中的亚硫酸盐还原酶(SiR)、O-乙酰丝氨酸裂解酶(OASTL)活性,诱导SiSiR、SiOASTL基因表达上调,从而增加叶组织中的半胱氨酸(Cys)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另一方面,SO2还能够提高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及SiGR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维持较高的还原型/氧化型谷胱甘肽(GSH/GSSG)比率,增强叶片抗氧化能力。以上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一定浓度的SO2(30 mg·m-3)能够通过调节谷胱甘肽稳态来提高谷子幼苗抗旱性。
  • 钱松,柴尹泽,余潇苓,苗青,赵燕娜,高瑞兰,尹利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5): 566-57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2.1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核转录因子红细胞系-2p45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p45 -related factor 2,Nrf2)是细胞应对外界应激的主要调控因子,通过调控一系列细胞保护酶,维持细胞稳态。然而,在许多肿瘤细胞中Nrf2过度激活,导致肿瘤细胞获得增殖优势并产生化疗耐药,因此,靶向抑制Nrf2是肿瘤增敏治疗的一种新思路。人参皂苷Rd是人参皂苷中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本研究以不同浓度的人参皂苷Rd处理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H460细胞,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倒置显微镜观察H460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率;RT-qPCR和Western 印迹检测的Nrf2及其下游调控基因的表达情况;此外通过转染Nrf2-siRNA 下调H460细胞中Nrf2的表达,观察其对人参皂苷Rd增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人参皂苷Rd能够抑制H460细胞增殖活力,诱导细胞 G0/G1 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此外,人参皂苷Rd能够下调Nrf2,醌氧化还原酶1 [NAD(P)H: quinoneoxidoreductase,NQO1],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catalytic subunit,GCLC)和调节亚基(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regulatory subunit,GCLM)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同时增强H460细胞对化疗药的敏感性(P<0.05),而转染Nrf2-siRNA后,人参皂苷Rd的增敏作用减弱。表明人参皂苷Rd可以抑制非小细胞肺癌H460 细胞活性并增敏化疗,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rf2 信号通路来实现。
  • 闫清伟,色里玛,田青,李超,巴桑次仁,格桑罗布,李亚楠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5): 573-58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2.14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前期证实,七十味珍珠丸(ratanasampil, RNSP)对淀粉样前体蛋白/早老素1(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Presenilin1, 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有积极的改善效果。脑白质损伤是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的一个重要病理特征,七十味珍珠丸(ratanasampil, RNSP)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是否与其对海马白质的改善有关,目前尚不清楚。为探讨RNSP对APP/PS1小鼠海马白质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采用3月龄C57BL/6品系的APP/PS1小鼠24只和同窝野生小鼠12只为实验对象,将小鼠分为野生对照组(WTC组)、APP/PS1对照组(ADC组)和APP/PS1 RNSP干预组(ADR组),各组12只。3个月灌胃干预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弥散张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iffusion tensor imaging,MRI-DTI)、透射电镜、免疫组织荧光、Western 印迹等方法对小鼠学习记忆及脑白质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6月龄APP/PS1小鼠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海马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值降低(P<0.05),髓鞘完整性破坏,MBP蛋白表达下调(P<0.05),脑白质降解相关基因胞浆磷脂酶A2(cytosolic phospholipases A2, c-PLA2)、琥珀酰辅酶A:3-酮酸辅酶A转移酶(succinyl CoA:3-oxoacid CoA-transferase, SCOT)、单羧酸转运载体(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s, MCTs即MCT1、MCT2、MCT4)蛋白质表达上调(P<0.05);3个月的RNSP干预可逆转上述指标变化,改善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抑制脑白质降解。结果提示,RNSP改善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可能与其对小鼠海马白质的改善有关。
  • 王之可,马强,李强,刘晓,李素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5): 583-591.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4.1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胰蛋白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可特异切割精氨酸及赖氨酸C端肽键。重组人源阳离子胰蛋白酶(recombinant human cationic trypsin:rht1)的稳定性明显高于重组人源阴离子胰蛋白酶(recombinant human anionic trypsin:rht2)。比较ht1和ht2的氨基酸序列和三维结构,二者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5%,rht1比rht2多1对二硫键Cys139-Cys206。为解释该二硫键对其稳定性的作用,构建rht1的Cys139-Cys206二硫键缺失突变体rht1-dC139S-C206S和rht2的增加该对二硫键的突变体rht2-S139C-S206C。进行了重组表达和纯化,并测定rht1、rht2及两个突变体的酶学性质,对比其稳定性。结果发现,与野生型rht1、rht2相比,突变体的酶学动力学参数km和kcat值与最适pH均未有较大差异。但在pH3~12条件下的稳定性,rht1-dC139S-C206S比rht1低46.6%;rht2-S139C-S206C比rht2高30.3%。对比其热稳定性,40℃保温4 h,rht1残余活性为92.4%,而rht1-dC139S-C206S降为60%。60℃保温4 h,rht2-S139C-S206C残余活性为 83.3%,而rht2完全失活。表明了该二硫键Cys139-Cys206对人胰蛋白酶稳定性的重要性。进一步进行结构模拟和分析,解释了该对二硫键对稳定性影响的机制。
  • 技术与方法
  • 王玉鑫,张世梅,闵婷婷,张琢奇,赵跃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 36(5): 592-60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03.14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的分子遗传学基础为基因突变。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用于HCM致病相关基因热点突变位点的Taqman-MGB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以HCM患者基因组为模板,根据设计好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分别构建5个与HCM致病相关热点突变位点(MYH7-c.1987C>T、TNNI3-c.370G>C、MYH7-c.2155C>T、TNNI3-c.433C>G和PRKAG2-c.298G>A)的野生型、纯合突变型和杂合突变型阳性质控品。以阳性质控品为模板,对5对引物和探针组合物的灵敏性、重复性和特异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对阳性质控品10倍梯度稀释(10-1~10-7),PCR扩增标准曲线R2>0.996;批间和批内重复性验证其变异系数均小于2%;特异性验证显示,探针与模板匹配的荧光信号较强。以上结果表明,引物探针组合物的灵敏性、重复性和特异性较好。此外,以阳性HCM患者基因组为模板,对引物探针组合物进行回复性验证,其检测结果与毛细管电泳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Taqman-MGB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建立了经济、快速、灵敏的HCM热点突变位点检测方法。该方法的建立,有助于HCM临床分子诊断、治疗和愈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