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0年, 6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1990-10-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余瑞荣,法明,刘建宁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90, 6(05): 385-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培养的人黑色素瘤细胞分泌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纯化方法。Bowes株人黑色素瘤细胞的分泌产物,经CM-Sephadex C--50层析,赖氨酸-Sepharose 4B,苯甲眯-sepharose 4B亲和层析后,即可得到纯化470倍的蛋白纯品。样品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为均一单带,测得其分子量约为72kD。纯化的t-PA与尿激酶相比较,发现前者有更高亲和纤维蛋白的能力。
  • 罗贵民,C.E.McKenna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90, 6(05): 390-3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一种测定FeMo-co催化活力的反应体系,用此反应体系,在测定FeMo-co催化活力的过程中,FeMo-co与变种UW45抽提液的重组活性始终保持不变。讨论了水含量、还原剂对FeMo-co催化活力和重组活力的影响。
  • 徐秀璋,F.J.Morgan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90, 6(05): 394-3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IgGPH_7经木瓜蛋白酶消解产生Fab和Fc,在FPLC仪上,分别用MonoQ,Superose_(12),MonoS柱提纯Fab。提纯的Fab经还原和烷基化后,再用琥珀酸酐修饰,然后用Mono Q柱分离得到轻链和重链。最后通过SDS凝胶电泳和N端顺序测定,以鉴定它的纯度和轻、重链。
  • 林硕,李文展,林文光,叶庆林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90, 6(05): 400-4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用卡介苗(BCG)和内毒素(LPS)诱导兎产生瘤肿坏死因子(TNF),获得含TNF血清(TNS)。TNS序顺通过DEAE-sephadex、SephadexG-200、Sephadex G-75和con-A-Agarose柱层析纯化,可获得单一电泳纯的TNF(SDS-PAGE和IEF),其分子量为67kD,等电点为pH5.2。抗肿瘤效应的结果表明,人胃癌细胞株:FGC-85和MGC-803对TNS/TNF敏感,SGC-7901不敏感;TNS/TNF可使小鼠移植性实体瘤(S_(180)、S_(37)、L_(Ⅱ)、U_(14)和黑色素瘤)发生出血性坏死,其中S_(180)对TNF最敏感。
  • 武海枫,王殿鸿,郑博,刘励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90, 6(05): 408-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对狗小肠平滑肌中胰岛素受体的结构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麦胚凝集素琼脂糖和两次Sepharose-CL-6B凝胶层析从平滑肌中纯化胰岛素受体,达到电泳纯。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证明胰岛素受体是由两个亚基组成的,分子量分别为135kD和90kD。磷酸化实验证明平滑肌胰岛素受体具有胰岛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活性,能催化自身的β亚基磷酸化和底物的磷酸化。Scatchard分析表明胰岛素和受体的结合呈(?)协同效应,最大结合率为13μg胰岛素/mg蛋白质。
  • 陈少林,胡卓逸,郝志奇,蔡惠明,黄文龙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90, 6(05): 413-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苄基异喹啉类化合物拮抗钙调素(CaM),抑制CaM激活的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PDE),研究表明:蝙蝠葛碱和小檗胺分子中12位羟墓被芳香基团酯化或醚化时,芳香基团的电子云分布状态变化能增加或降低分子的拮抗活性;取代基中的次甲基数增加可以增强分子的拮抗活性。分子非极性端引入含氮基团,化合物的拮抗活性较低。测试的化合物中,E_6D_(12)和D_(14)的拮抗CaM活性较强,IC_(50)分别为0.58μmol/L0.58μmol/L和0.53μmol/L。实验结果表明,分子的拮抗活性与分子非极性端的疏水性、电子云分布状态以及分子空间结构等多种结构性质相关。
  • 邱平,易禄康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90, 6(05): 417-4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前文~[2]的基础上进一步以MCN和DNaseⅠ为探针研究大鼠脑神经元终末分化后不同生理时期染色质构象,结果表明:MCN酶解DNA产物PAGE显示脑老化过程大脑皮层及小脑神经元染色质核小体单体DNA分别保持在176bp和215bp水平,核小体连接DNA长度存在组织差异,但不受老化影响;<2>DNaseⅠ酶解DNA产物PAGE显示各年龄组大脑皮层及小脑神经元染色质DNA存在10bp间隔重复结构和相同的泳动区带分布特征,提示脑老化中染色质具有稳定的B型双螺旋结构和一致的螺线管卷曲形式。染色质DNaseⅠ降解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提示老化导致活性染色质区域减少,老化过程脑神经元染色质构象改变成为其转录功能减退的结构基础。
  • 韩复生,G.E.Dutschaman,郑永齐,黄源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90, 6(05): 423-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人的周血白细胞中纯化了DNA拓扑异构酶Ⅰ,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以蛋白质染色只有一条100kD的肽链,而用此酶的单克隆抗体探测同一纯化的酶则出现100kD,90kD,83kD,80kD和74kD五条肽链,并从部分纯化的酶制剂中检测到一条34kD的小分子具有相当高的酶活性。用此抗体进一步探测了不同类型白血病人周血白细胞的DNA拓扑异构酶,发现明显的差异,不同分子量仍具有此酶的活性,说明不同细胞固有DNA拓扑异构酶Ⅰ的不均一性。
  • 贺师鹏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90, 6(05): 428-4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些多羟基苯衍生物对逆转录酶呈现竞争性抑制作用,它们对M-MLV逆转录酶的抑制作用比AMV逆转录酶要强。
  • 曹淑桂,會晨波,丁忠田,程玉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90, 6(05): 432-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荧光光谱法和CD光谱法测定了天冬氨酸酶在不同浓度盐酸胍中变性时的构象与活力变化,并测定了天冬氨酸酶在不同浓度盐酸胍中变性时的巯基暴露速度。发现一部分色氨酸残基位于分子疏水核内部,另一部分位于分子表面;至少一部分酪氨酸残基与其相邻近基团形成氢键。该酶的大部分巯基位于分子内部结构比较稳定的区域而不在分子表面。低浓度盐酸胍作用下,构象发生明显变化,而活力维持原水平;盐酸胍达到一定浓度后,活力才发生骤然下降。CD谱表明,α-螺旋构象维持整个分子构象,因而对于维持活性中心构象是重要的。
  • 刘湘陶,孙福祿 ,赵立文 ,王夔,杨正红,周以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90, 6(05): 437-4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深入了解胆红色素类结石形成的触发机制,我们研究了活性氧自由基与胆红素的作用。结果表明:·O_2和·OH均可诱发胆红素聚合和聚集,井使胆红素转变成稳定的自由基,从而引起脂质过氧化和透明质酸分子降解。经自由基处理的胆红素溶解度减小,粒度分布趋向颗粒变大.根据以上事实,重点讨论了自由基触发的胆色素类结石的致病过程。
  • 刘荣华,凡开明,郑远旗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90, 6(05): 444-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偶联有L-赖氨酸的Sepharose 4B亲和柱对猪血纤维蛋白溶酶原进行分离纯化,所得酶原在酸性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显示单一蛋白质区带,在碱性条件下电泳及等电聚焦电泳表现出较明显的不均一性。还原及非还原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得酶原分子量为88kD,经尿激酶激活后,进行还原SDS-凝胶电泳,出现两条新的蛋白质区带,分子量分别为63kD和26kD。酶原含中性糖1.35%,N-末端为异亮氨酸。尿激酶激活后产生的血纤维蛋白溶酶以对甲苯磺酰-L-精氨酸甲酯为底物,测得Km为4.2m mol/L,V_(max)为13.5 IU。6-氨基已酸对酶活性有双重影响。此外,还观察了胰蛋白酶对猪血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激活。
  • 夏初临,陈惠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90, 6(05): 451-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巯基试剂5.5'-二硫双(2-硝基苯甲酸)(DTNB)测得人胎盘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的总巯基数为每亚基2个,均为表面巯基,,其中一个与DTNB反应快,被修饰后可导致酶活力全部丧失。另一巯基与DTNB反应较慢,可能与酶活力无关。用在12℃测定剩余巯基和Stallcup-Koshland作图法求得DTNB修饰快反应和慢反应巯基的速度常数分别为44056和162min~(-1)(mol/L)~(-1)。底物谷胱甘肽的衍生物S-正辛烷谷胱甘肽(S-o-GSH)能保护GST-π能保护的快反应巯基免受DTNB的修饰,使反应速度常数随着S-o-GSH浓度的增高而降低。S-o-GSH也能保护酶被N-乙基马来酰亚胺(NEMI)修饰失活,但不能保护慢反应巯基被DTNB修饰。另一底物2,4-二硝基氯苯(CDNB)对NEMI的修饰失活没有保护作用。上述结果提示快反应巯基参与GST-π和谷胱甘肽的结合,是组成活性中心的重要基因。
  • 周慧,查晓,刘辉,李惟,沈家(马总)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90, 6(05): 456-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离子型多孔聚苯乙烯固定化了糖化酶。研究了制孔剂比例对载体孔径的影响。用麦芽糖做底物,三乙醇胺基聚苯乙烯载体使固定化糖化酶的最适pH向左移动约2个pH单位;磺酸基苯胺基聚苯乙烯载体使固定化糖化酶最适pH向右移动2个单位。固定化酶最适pH的移动值随缓冲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用可溶性淀粉为底物时固定化糖化酶的pH—活力曲线变宽。用dextrin作底物,天然糖化酶的Km为3.47×10~(-3)mol/L,固定化糖化酶的素质K_m为4.17×10~(-3)mol/L,表现K_m(app)为1.11×10~(-2)mol/L。延长重氮化反应时间,得到2000ug~(-1)干胶的高活力固定化糖化酶。
  • 郭建辉,章扬培,夏寿萱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90, 6(05): 461-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K1)经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变和6-巯基鸟嘌呤(6-TG)选择,得到稳定的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缺陷细胞株,酶活性仅为野生型的6.5%。用磷酸钙共沉淀法和电脉冲法向HPRT-细胞转移人宫颈癌细胞(HeLaS_3)基因组DNA,纠正了CHO细胞的HPRT缺陷。酶活性提高了6.9倍,达到野生型的45%。用Alu序列探针进行分子杂交,证实经过基因转移并连续传代15次以上的受体细胞中含人DNA序列。表明人的有关基因已稳定地整合到CHO细胞的染色体中。
  • 高岷,李婕,朱莲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90, 6(05): 466-4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用特丁基氢过氧化物(t-BuOOH)分别与缺硒和不缺硒大鼠红细胞在体外作用后,观察了血红蛋白,脂质和膜蛋白的改变情况,并测定了抗氧化酶系的活力,以研究硒对t-BuOOH毒性的保护作用,结果指出:硒缺乏可使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缺乏组所受t-BuOOH的氧化损害大于硒不缺乏组。
  • 胡琳,侯纬敏,张昌颖,付守正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90, 6(05): 470-4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亚硒酸钠诱发大鼠产生白内障后,将晶状体微粒体与外源性花生四烯酸共同孵育,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白内障晶状体前列腺素E_2(PGE_2)及前列腺素F_2α(PG-F_2α)的生物合成情况,并与正常晶状体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鼠晶状体具有酶促合成PGs的能力。正常晶状体及白内障晶状体合成PGE_2的能力分别为687.75±113.97及1095.00±79.39pg/100mg晶状体湿重/15分钟,PGE_2α则分别为51.45±36.72及158.83±115.94pg/100mg晶状体湿重/15分钟(平均数±S.D.)。这说明大鼠白内障晶状体合成PGs的能力明显增高,与正常晶状体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GE_2P<0.001,PGF_2αP<0.02)。在前2次注射亚硒酸钠后,大鼠白内障晶状体PGs的合成能力逐渐高于正常晶状体,并随注射亚硒酸钠的次数增加和白内障晶状体混浊程度加重,PGs在晶状体内的含量增加。
  • 黄大鹏,关琏,苗健,陈本懋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90, 6(05): 475-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脂质过氧化反应(LPR)中产生的自由基和过氧化物可引起多种细胞损伤,特别是对DNA的损伤可能是许多癌肿的重要原因。Akasaka等将E.coli与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反应混合物(LPRM)孵育,使有DNA修复缺陷的细菌株突变率增加。我们将人羊膜FL细胞与大鼠肝微粒体LPRM共同培养,看能否诱发程序外DNA合成(UDS),并分组加入抗氧化剂观察其影响。
  • 陈羿,王玉梅,文德成,赵宝贞,钱玉民,黄芬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90, 6(05): 478-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单葡萄糖甘油二酯(MGDG)和双葡萄糖甘油二酯(DGDG)是莱氏衣原体膜上主要的极性脂。糖脂的生理功能过去很少研究,至今仍不清楚。近年来实验结果表明,MGDG在膜上容易形成六角形Ⅱ结构,而DGDG则形成脂双层结构。六角形Ⅱ结构的出现与生物膜的生理功能的关系是当前瞩目的研究内容。本文首次研究了外源脂肪酸和胆固酵对莱氏衣原体AIH089菌株膜上糖脂含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