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庆祝创刊40周年
    李泉秀, 张嘉诺, 甄橙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31-35.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11.1498

    2024年是颇为中国生化人值得记忆的一年。2024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建院70周年、刘思职院士诞辰120周年、童坦君院士诞辰90周年,而且即将迎来的2025年是《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创刊40周年。在这些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撰写此文,缅怀离我们而去的中国生物化学的老前辈。虽然他们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的科学贡献永不消失,他们的科学精神永存光芒。他们的科学功绩映照出新中国生物化学学科取得的巨大成就,他们的科学精神映照出中国医学教育事业走过的蓬勃发展之路,他们的名字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刘思职(1904 ~1983),中国近代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04年出生于福建仙游,1921年考入厦门大学化学门,1924年转入上海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1925年大夏大学毕业后,赴美国西南大学学习,并于1926年获得西南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6年进入美国堪萨斯大学攻读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29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到母校大夏大学任教。

    1930年刘思职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担任系主任吴宪(1893 ~ 1959)的助手。1934年至1935年期间,曾赴德国威廉皇家研究院、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在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工作期间,刘思职与吴宪及其他同事合作进行了蛋白质变性、免疫化学和超声波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吴宪、刘思职等首次在国际上阐明了可溶蛋白质在溶液中具有紧密的三维结构,确定了蛋白质变性的本质即为紧密结构向松散结构的转变过程。刘思职创造性地将化学平衡原理应用于抗体抗原体系当中,开辟了免疫化学领域的崭新局面。

    1942年,协和医学院被侵华日军关闭后,刘思职转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理学院担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刘思职在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长期工作,多年担任北医生化学科负责人,直至退休。1956年刘思职被推选为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长,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在北医生化工作期间,刘思职带领王世中进行了低级抗体研究,带领陈明、陈诗书和童坦君等进行了血氨毒性与代谢研究,带领董志伟和李刚等进行了免疫代谢相关研究。此外,刘思职还与医学史家李涛合作,对中国古代生物化学史进行了详尽考察。

    ……

  • 封面图片
    封面图片设计 马卓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171.
  • 庆祝创刊40周年
    贾弘禔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13-14.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12.1jia

    东风送暖,满目春光。40年前的二月,由当时的中国生物化学会(现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主办的高级学术刊物《生物化学杂志》(以下简称《杂志》,现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创刊号问世,从此,学会有了自己主办的学术期刊。此前,虽然已有学会会刊《生化通讯》(现名《生命的化学》),但其当时作为学会的通讯刊物,只刊载学会活动信息及科普读物。此外,尽管当时国内已有生物化学相关领域的科技期刊——《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学报》和《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但它们当初分别由中科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主办,不属学会刊物。为适应我国生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在1981年举行的第二次全国生化代表大会召开之际,理事会研究决定筹办《生物化学杂志》。历经三年筹备工作,由学会主办、北京医学院(现名北京大学医学部)承办的《生物化学杂志》在1985年创刊问世了。值此创刊40周年之际,特向《学报》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北京大学及学会会员、编辑部表示祝贺;庆贺杂志创刊40周年!

    百果园里桃千株,老少园丁齐灌注。

    不惑之年又丰年,创新创优创一流。

    值得注意的是,《杂志》创刊的首期刊载了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及微生物研究所,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单位的原创科研论文,广泛涉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肿瘤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领域。从《杂志》创刊号载文所涉及的多学科领域可以看出,当时《杂志》承办极其重视生命科学前沿学科及其交叉和融合,这与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当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一个鲜明特征和发展趋势就是跨学科融合、互相转化,实现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这种认识决定了《杂志》的学科特性和办刊方向。

    中国科协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纽带。40年来,不论是《杂志》创建之初,还是更名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之后,《杂志/学报》始终遵照主管单位中国科协有关规定及国家出版署的各项出版法规办刊,听党的话,严格按党“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要求,宣传党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方针,坚持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学思想,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动力,实施“宣传科学和传播科学,为祖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指导原则,坚守办刊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尤其是在本世纪的前二十年里,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化发展势头的增长,《学报》编辑部完成了全版、全程数字化工程,实现了杂志内容在数字平台上的公开和共享,以及作者/读者与编辑部在投稿、查询和检索过程中的互动,广受作者/读者赞赏。《学报》普及范围越来越广,已成为公认的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第二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并被国内外十多家数据库全文收录。40年来《学报》的成绩归功于学会所辖的全国各专业领域,包括生物科学、医学科学、中医药学、工业、农业、海洋、高等生物医学教育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是他们以优异的创作、热情的参与为期刊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当然,《学报》取得的成绩还应归功于创建杂志的前辈们,是他们为后生铺路,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学报》的进步和发展还应归功于编辑部及其上级单位,编辑们兢兢业业和精湛的编辑、出版技能及创新意识使得期刊愈加生动和多姿多彩;上级单位(包括学会、北京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基础医学院)的人力、物质资源是杂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谨向上述人员、单位表示敬意和致谢!

    伴随祖国经济腾飞,我国科技队伍规模和科研成果大幅扩大,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科技论文发表市场,“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带动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已成为国内共识。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发展目标,打造一批在专业学科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有人主张,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系由刊载论文的原创性、创新性和前沿性决定,而不是由语种和国别决定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也强调增强期刊对一流成果的承载能力。世界一流水准科研成果的载体其论文必须对学术、技术、产业等产生巨大影响,能够引领所涉领域,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意见》中规划实现四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通过遴选一批优势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战略前沿学科领域的优秀期刊”,“构建开放创新、协同融合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由此可见,期刊对一流科研成果的承载能力与学科建设相关。著名生化前辈、《学报》首任主编张昌颖在发刊词中强调:“《生物化学杂志》创办的目的就是发展我国的生物化学(学科)。”另一位生化前辈郑集在创刊号的贺词中明确指出,《杂志》的“主要任务是刊载具有一定创造性的生化研究成果。”学会理事长王应睐和邹承鲁、张龙翔等著名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以及时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在他们给《杂志》创刊号的题词、贺词中也分别再三强调《杂志》要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服务。40年过去了,党中央号召“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及中国科协联合三部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发展目标”与生化前辈创建《生物化学杂志》时的初衷完全一致;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科研实力和科研产出快速提升,科技期刊也快速发展,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任务更加紧迫了。时不可待,我们要学习、继承先辈科学家们发展学科、追求创新的精神,实现党和政府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创新创优,努力建设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及其交叉学科领域创新科研成果的传播平台和宣传平台,建设在专业学科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为学科建设服务,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 庆祝创刊40周年
    周春燕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11-1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12.zhou

    2025年是《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创刊40周年。40年前,时任中国生物化学会(现更名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院生化系创建人之一的张昌颖教授在全国学术大会上提出“传播和普及科技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是当务之急,学会应创建《生物化学杂志》”。这一提议获得了北京大学等全国大多数高校、医科院、军科院生化界前辈的响应,也得到了当时的彭瑞骢书记和马旭院长等校领导的鼎立支持,使得《学报》成功创刊。《学报》最初刊名为《生物化学杂志》,是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的会刊之一。《学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和北京大学共同主办。

    我于2004年起任《学报》编委,后任副主编,2015年任主编至今,与《学报》一起走过了21年。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手边放着的是40年前出版的第一期杂志。翻看着这本纸张泛黄的杂志,看到许德珩先生 “希望生物化学杂志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促进学术交流更好的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以及周培源先生“齐心协力、积极奋斗,攀登生物化学世界最高峰”的题词,能够感受到两位先生对《学报》深深的期许;翻看着王应睐、邹承鲁、郑集、张龙翔前辈的贺信以及第一任主编张昌颖教授的发刊词,仿佛听到老先生们在说,《生物化学杂志》是属于中国生物化学会全体会员的,它将成为同行间学术交流的园地,也会成为我们向国际同行交流研究成果的一个窗口。这一期刊登的北京大学陈忠国先生“同步辐射在生物大分子结晶学中的应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志珍和梁栋材先生“胰岛素分子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复杂性”等文章,无疑代表了当时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该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是这些先辈们的高瞻远瞩、辛勤付出,为《学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成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他们的奉献值得我们每一位后来者深深感激与铭记。

    在纪念《学报》创刊40周年之际,我要感谢张昌颖教授、张廼蘅教授和贾弘褆教授三位前任主编。他们秉持着对科技前沿的敏锐洞察,对内容质量的严苛要求,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提升《学报》的影响力,使得《学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众多科技工作者信赖的交流平台。

    我要感谢广大的作者们,是你们用智慧和汗水撰写的一篇篇精彩稿件,为《学报》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你们在科研一线的探索成果、创新思路,通过《学报》得以广泛传播,推动着科技界的交流与进步。

    我要感谢亲爱的读者们,你们的关注、阅读与反馈,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源泉。是你们让这本期刊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让科技知识在更广的范围内生根发芽。

    我要感谢我们的编委团队、审稿专家和编辑部工作人员,更是《学报》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你们凭借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学报》发展出谋划策,为每一篇稿件严格把关。你们不辞辛劳,默默奉献,确保了《学报》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回首《学报》的发展,我们既看到曾经的辉煌,取得的成绩,也感受到了面临的挑战。如何扩大影响力、吸引优秀稿源、提高引用率,以及如何利用AI等新技术的发展,都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积极应对的。

    我们也将继续秉承老一辈创刊者的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的路线。一方面,我们会加强与国际科技界的交流合作,积极拓展国际传播渠道,让更多的国际读者了解我们的期刊;另一方面,我们会进一步提升期刊的数字化水平,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为作者和读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

    我们相信,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学报》将在未来的4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继续书写辉煌篇章,为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知识传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为《学报》付出过努力的人们,让我们携手共进,迈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 庆祝创刊40周年
    药立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52-5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12.1yao

    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领域是课程思政建设。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和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作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和前沿,其历史和当代的快速发展都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思政素材。近年来,全国高校广泛展开的课程思政案例库编写、混合式教学优化思政效果等一系列教改探索,推动着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前行。本刊2023年曾发表的空军军医大学赵晶等人的“生物化学TCA特色课程思政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一文,介绍了结构化生化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成果。然而,这些改革方案如何在教学实景中实施、如何在实践过程中对效果进行评价,进而进行改进和优化,对于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各种方案的真正落地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为解决教学改革效果评价的难题,本期推出“TCA”课程思政模式的育人评价量规体系构建及应用”一文,旨在推动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效果评价领域的发展。该文由武汉大学和空军军医大学合作完成,采用增值性评价、矩阵化评价、可迁移性评价等策略,对前文中提出的TCA课程思政体系在五年制医学本科生的实施质效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量化评价性研究,初步建立了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充分利用和优化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的评价工具,设计了一个针对思考质量、思维创造性、合作能力、思维迭代性、思维辩证性和岗位责任等6个方面的近百项指标的评价方案。应用该体系,肯定了“TCA”思政模式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观、科学观和生命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证明了该思政模式的育人评价量规体系的可用性和有效性。虽然该体系是针对医学院校教学的评价,含有一些医学临床思维模式和职业特点的特定评价指标,但是也适用于理科、农科、工科等其他学科领域的生物化学思政教学评价,只需要在此基础上设计结合学科领域特色的个性化指标即可。

    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是长期的,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方可实现。在此过程中,借助科学的育人评价量规,教师方可及时知晓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决策的进一步优化。我们期待本文能够为国内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效果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进程。

  • 庆祝创刊40周年
    图片设计 韩奉波, 尚伟芬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4-5.
  • 目录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0-0.
  • 庆祝创刊40周年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6-6.
  • 庆祝创刊40周年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1-3.
  • 向本刊2024年度审稿专家致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169-169.

    2024年度,共有390位专家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审稿,提供了快速及时、客观公正、严谨详实的审稿意见,促进了《学报》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的提升。在此,编辑部谨向所有审稿专家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以下为审稿专家姓名,其中审稿认真、审稿3篇以上的专家被评为优秀审稿专家。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祝各位专家新春快乐!(名单请见PDF文件)

  • 庆祝创刊40周年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7-10.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2): 218-218.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2): 332-332.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2): 283-283.
  • 2024年封面汇总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170-170.
  • 封面图片
    封面图片设计 曹腾辉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2): 333.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2): 209-209.
  • 目录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2): 0-0.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2): 330-331.
  • 封三图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2): 334.
  • 封底图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2): 335.
  • 目录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3): 0-0.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3): 375-375.
  • 封面图片
    封面图片设计 王瑞淇, 王子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3): 378-378.
  • 综述
    李虎良, 张蕾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4, 40(6): 759-769.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01.1365
    摘要 (1018) PDF全文 (321)   可视化   收藏
    抗生素耐药性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健康面临的最严重的全球性威胁之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细菌耐药的机制,探索新型的耐药菌抑菌策略。本文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及耐药菌新型抑菌策略两方面进行概述,详细阐述了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和适应耐药性三种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发现相较于具有强抗药性的固有耐药性及获得耐药性,新出现的适应耐药性具有群体效应及可逆性的特点。同时对新型抑菌化合物分子、噬菌体疗法、CRISPR-Cas系统疗法和反义疗法等新型抑菌策略进行了归纳,证明新型抗菌方法必须具备特异性和强响应性的特点。本综述旨在对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进行总结,并为后续细菌耐药性的防治提供参考。
  • 封二图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3): 379-379.
  • 封底图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3): 380-380.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3): 481-481.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3): 485-485.
  • 衰老与肿瘤专栏
    陈军, 毛泽斌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4, 40(9): 1205-1214.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08.1219
    细胞衰老是指细胞处于稳定的细胞周期阻滞状态,丧失了分裂增殖能力。多种细胞内外的刺激因素均可诱导细胞衰老。衰老的细胞表现出很多特征,例如细胞周期阻滞蛋白质p16INK4a和p21Cipl表达水平上调、DNA损伤反应、细胞结构和代谢的改变等。衰老细胞的另外一个主要特征是其会表达和分泌很多种因子,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蛋白酶以及其它生物活性分子等,被称为衰老相关分泌表型。这些因子通过细胞自主的自分泌方式或细胞非自主的旁分泌方式发挥较多生物学功能。在本综述中,我们总结了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的组成,指出其组成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和动态性。本文在转录、转录后、翻译、翻译后修饰、表观遗传等多种水平总结了其调控机制。之后总结了其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其在抑制肿瘤、组织修复和胚胎发育中的有益作用,以及在诱导细胞衰老、促进肿瘤发生发展、衰老相关疾病和机体衰老中的有害作用。在应用上,本文概述了通过靶向清除衰老细胞和抑制衰老相关分泌表型来干预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最后,概述了在体内鉴别和检测衰老细胞和衰老相关分泌因子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并提供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以及新技术来解决这些挑战。
  • 综述
    陈小楠, 蓝鸿颖, 王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4, 40(10): 1329-134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06.1170
    结直肠癌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较高的肿瘤之一,其预防和治疗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去泛素化酶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去泛素化酶通过精准去除蛋白质上的泛素分子,调控蛋白质稳定性、细胞信号传导及基因表达,进而影响肿瘤细胞增殖、存活及迁移等关键生理过程。去泛素化酶可以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蛋白质的稳定性来促进细胞周期,加速细胞增殖。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去泛素化酶通过增加β-联蛋白(β-catenin)的核定位引起通路异常激活,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去泛素化酶可以参与调节免疫检查点的稳定性,影响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功能,促进免疫逃逸。去泛素化酶可以调控转录因子泛素化状态,影响靶基因表达,促进上皮-间质转化过程,增强结直肠癌的侵袭性和转移潜能。去泛素化酶还能通过调控凋亡抑制因子稳定性、DNA修复酶活性或药物外排蛋白质表达,介导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鉴于去泛素化酶在结直肠癌进展中的关键作用,开发靶向去泛素化酶的小分子抑制剂逐渐成为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热门领域,目前,已发现多种小分子抑制剂在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中展示了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本文就去泛素化酶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小分子抑制剂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展开讨论,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思路。
  • 综述
    周佳丽, 姜虎, 蒋丽娜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4, 40(6): 788-796.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01.1383
    内质网应激是细胞在应对缺氧、营养缺乏等情况时产生的保护性应激反应,通过诱导未折叠蛋白质反应的3条通路来缓解内质网的蛋白质堆积。内质网应激通过内质网自噬受体诱导的内质网自噬,是降解不易被未折叠蛋白质反应途径降解的未折叠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以及恢复内质网形态结构的重要途径。哺乳动物和酵母细胞中存在多种内质网自噬受体,主要功能为促进内质网碎片的形成,并捕获自噬底物,将内质网碎片和未折叠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递送至自噬溶酶体中进行降解。每种内质网自噬受体具有独特的结构导致它们捕获自噬底物的方式不尽相同;同时,内质网应激通过不同的途径调控内质网自噬受体的表达和磷酸化。因而,内质网应激通过不同的分子机制激活内质网自噬受体介导的内质网自噬。此外,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内质网自噬在许多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阐明内质网应激诱导内质网自噬的具体机制,为内质网自噬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本文将综述内质网应激启动哺乳动物细胞中内质网自噬受体FAM134B、RTN3L、SEC62、CCPG1和酵母细胞中内质网自噬受体Atg39、Atg40、Erp1介导的内质网自噬的分子机制,以及内质网应激诱导的内质网自噬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肿瘤等人类疾病的联系,为内质网自噬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策略。
  • 教育与教学
    夏凯, 李业, 赵倩, 黄俊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4, 40(7): 1017-103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03.1433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教育在该任务完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生物学基础”是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其他专业必修课存在密切联系,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从“生物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设计、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优化以及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效果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生物学基础”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从名人轶事、日常生活、科研案例和时事热点等方面积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组建教学团队、建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法、开展案例教学和实施小组讨论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生物学基础”教学全过程,并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对“生物学基础”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后,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期末卷面平均成绩得到显著提升,由课程改革前的66分以下上升至改革后的76分。此外,92%以上学生认为“生物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达到较好效果,课程满意度达到98%。课程思政有效提升了“生物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协同培养的目标。该课程的有关建设经验可以为其他生物类课程的思政教学和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 技术与方法
    刘丹, 张洁, 郭正阳, 薛丽香, 王羽晴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4, 40(9): 1308-1316.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09.1302
    细胞周期检测对于了解细胞增殖状态、细胞功能研究、药物筛选与评估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是目前较为经典且广泛应用的检测手段之一。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单染是最常用的基于流式的检测细胞周期方法,然而,该方法在使用过程有诸多处理因素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此外,不同免疫细胞亚群在不同细胞周期阶段的分布差异也有助于研究免疫反应,了解疾病状态。本文以B16-F10细胞系为例,采用PI单染法,从固定条件、上机条件和软件分析3个角度,评价多种处理因素对细胞周期检测结果的影响。根据结果分析,在进行细胞周期检测时,建议取3 × 106个细胞,用300 μL 预冷PBS重悬细胞后逐滴滴入700 μL预冷的无水乙醇,放置于4℃或-20℃过夜固定,低速收样,收样速率为每秒400~600 颗粒数,去黏连后需收集至少3 000个细胞。另外,通过EdU、PI双指标染色可以精确划分细胞周期,而细胞表面标志物染色联合Ki-67和PI染色法,可在不进行细胞分选的情况下进行不同免疫细胞亚群周期分析。本文较为系统的探讨了PI单染法检测细胞周期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标准的实验操作流程。建立了EdU联合PI检测细胞周期和针对不同免疫细胞亚群周期分析方案,拓宽了细胞周期检测方式。
  • 出生缺陷与细胞再生专栏
    任文彬, 李建婷, 解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4, 40(5): 575-587.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03.1012
    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是一种常见的、严重且复杂的先天性畸形,是遗传、营养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母体妊娠期补充叶酸(folic acid,FA)已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常用于部分NTDs的初级预防。然而,仍有一部分NTDs病例对FA治疗具有抵抗性,称为“FA不应答型NTDs”或“FA抵抗型NTDs”。FA不应答型NTDs的病因复杂,涉及遗传、营养、环境及母体相关因素。本文综述了叶酸不应答型NTDs的相关遗传、营养、环境及母体等风险因素,并揭示了其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其中,遗传因素主要从小鼠突变体及品系、叶酸一碳代谢基因、关键凋亡基因三方面展开阐述,为该类患儿的产前诊断提供了可能的遗传检测位点。营养因素方面,本文主要聚焦目前已报道的肌醇和蛋氨酸,解释其对该种疾病潜在的干预机制,为NTDs患者早期营养干预提供新方向。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叶酸一碳代谢中的辅助因子-维生素B12参与叶酸不应答型NTDs发生的可能机制,增加叶酸联合其他维生素治疗出生缺陷的可能性。最后,本文还综述了环境因素和母体因素在叶酸不应答型NTDs中的研究进展,为高危人群提供孕早期健康指导。总之,本文综述了叶酸不应答型NTDs的相关风险因素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当下该种疾病及同类型出生缺陷的防治提供新的见解。
  • 出生缺陷与细胞再生专栏
    赵陶然, 侯文怡, 王梦薇, 赵虹, 刘志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4, 40(5): 656-663.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04.1015
    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间充质干细胞(iMSC)已被提出作为原代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替代来源,在疾病治疗相关研究中也显示出多种优势。但是iMSC更适用于何种疾病类型,以及是否具有潜在的风险均未被充分阐明。本研究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将iMSC与骨髓源的MSC(BM-MSC)、脂肪源的MSC(AD-MSC)和脐带源的MSC(UC-MSC)进行对比,通过不同生物信息学方法,包括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功能富集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及CMap数据库筛选,结果表明,iMSC具有独特的基因转录特征,与3种常用的MSC在基因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在神经、肌肉发育和免疫调节相关基因表达上;差异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进一步证实,iMSC在神经相关疾病治疗中表现出潜在优势,同时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但也存在较高的成瘤性风险;通过CMap数据库分析,识别了可能抑制iMSC成瘤性的基因靶点和小分子抑制剂,为降低iMSC应用风险提供了可能的策略。综上所述,iMSC作为细胞治疗的潜在来源,在神经疾病治疗中具有潜在优势,但其安全性需通过更多实验和临床研究来验证。
  • 综述
    李蒙婷, 唐自闽, 葛胜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4, 40(10): 1343-1351.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08.1477
    蛋白质甲基化是生物体内常见的翻译后修饰。长期以来蛋白质甲基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氨酸和赖氨酸上,关于组氨酸甲基化的报道较少,而最近的研究强调了组氨酸甲基化也是一种普遍存在且高度保守的修饰,该修饰发生在组氨酸咪唑环上的Nπ和Nτ位点,由特定的组氨酸甲基转移酶(PHMTs)催化。本文综述了组氨酸甲基化的研究历史和近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重点强调了几个已知的组氨酸甲基转移酶,这些酶通过特定分子机制负责组氨酸上精确位点的甲基化修饰,其介导的甲基化在细胞运动、肿瘤细胞增殖和蛋白质翻译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本文还讨论了组氨酸甲基化的研究方法,特别是质谱技术的应用,在推动组氨酸甲基化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组氨酸甲基化的面纱正在逐渐被揭开,对该修饰及其功能机制的完全理解仍存在挑战,因此,本文还对目前组氨酸甲基化的研究困境和未来的研究重点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期待在未来揭开组氨酸甲基化更多的秘密,以扩展蛋白质甲基化修饰网络,为阐明疾病机制、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
  • 出生缺陷与细胞再生专栏
    靳宁, 刘岳思颖, 解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4, 40(5): 618-62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03.1019
    随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由心脏衰老引发的各类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不可忽略的健康问题。心脏中,约 95% 的 ATP 来源于心肌线粒体,以维持心脏泵血功能。线粒体功能障碍可导致心肌能量不足,心肌细胞受损死亡或心肌衰老。因此,线粒体的功能完好对于维持心脏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并被认为是心脏衰老的一个关键特征。本文对心脏衰老与线粒体功能障碍进行综述,主要概述了衰老心脏的特征,衰老心肌细胞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变化,重点阐述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心脏衰老的5大因素,包括线粒体形态数量的改变,线粒体DNA突变,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败,线粒体酶的改变,线粒体相关代谢产物及应激信号的变化。总结了靶向线粒体的心脏衰老治疗方式及作用机制,同时探讨了靶向年龄相关的线粒体治疗心脏衰老的现状和未来方向。
  • 综述
    张薇, 李传玉, 张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4, 40(10): 1352-1361.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08.1026
    抑郁症广泛且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其核心症状为抑郁心境和快感缺失。临床和动物研究陆续揭示抑郁症复杂致病机制,其中大脑单胺类递质缺陷机制极大促进了临床一线抗抑郁药物研发应用。单胺类抗抑郁药物起效需持续用药2周以上,对约1/3抑郁患者无显著疗效。氯胺酮类药物以中枢谷氨酸递质系统为主要作用靶点,具有快速且持久抗抑郁效果,但此类药物有潜在成瘾和致幻副作用,因此,仅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难治性和有严重自杀倾向的重度抑郁患者。寻找能快速起效但副作用小的抗抑郁药物,是当前疾病治疗的重点方向,而深入揭示抑郁症复杂致病机制则是前提。近年研究发现,氧化应激是抑郁症重要致病机制,而运动和复合膳食等天然抗氧化方式能有效缓解抑郁症状,是值得探索的抗抑郁途径。本文综述了中枢谷氨酸系统功能异常与抑郁症密切的关系,以及氧化应激对谷氨酸系统的影响和相关分子机制,旨在为疾病预防治疗提供新思路和药物靶点。
  • 出生缺陷与细胞再生专栏
    付媛, 李建婷, 彭志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4, 40(5): 598-609.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04.1013
    尿道下裂以尿道口位置异常为特征,是男性中第二常见的先天性异常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我国第四大出生缺陷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困扰,其手术修复和长期的术后管理也占用了大量的社会经济及医疗资源。尿道下裂既可以是孤立性的,也可以作为综合征的一种表现形式存在。现阶段,用于定义和评估尿道下裂的方法多种多样,为了护理和手术方法的标准化,制定统一的分类标准势在必行。在人类中,阴茎结构的正常发育经历了早期的雄激素非依赖性阶段和晚期的雄激素依赖性性分化阶段,除了遗传改变外,内分泌或外部环境的影响,都可能导致阴茎发育基本要素的损伤或缺失,进而诱发尿道下裂。因此,该病是遗传、内分泌、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认为遗传因素比其他因素更为重要。本文基于不同的人群队列,主要从经典遗传的基因变异方面来阐明尿道下裂的发病原因,回顾了影响生殖结节生长和分化、性腺发育和睾丸分化、雄激素和雌激素产生等正常生物学过程的相关基因,涉及了基因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拷贝数变异等多种遗传变异,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与人类尿道下裂相关的候选基因。本文将为尿道下裂的筛查、干预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