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专栏”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新型冠状病毒专栏
    许湘,李鹏,魏香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 1-1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2.148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是一种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导致的肺炎。目前新冠肺炎在全球广泛流行,且疫情尚未得到全部控制。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S)介导病毒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并参与入胞过程,S蛋白在病毒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S蛋白的研究不仅可以解析病毒相关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阐释其入胞机制,同时也为新冠肺炎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提供相关信息,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S蛋白与特异性受体——血管紧张素酶II(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I, ACE2)结合,相较于SARS病毒,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的RBD区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与ACE2亲和力更高,但其S蛋白与ACE2结合能力整体上弱于SARS病毒。S蛋白结合ACE2受体
    介导的新型冠状病毒入胞机制包括胞吞和非胞吞途径。丝氨酸蛋白酶2(transmembrane protease serine 2, TMPRSS2)、溶酶体组织蛋白酶(lysosomal cathepsin)和Furin蛋白酶可切割S蛋白S1和S2亚基间的酶切位点,促进病毒和靶膜的融合。基于S蛋白的结构,本文从抗体的结合位点、来源与类型等方面对靶向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的抗体进行了比较分析,对相关药物作用机制与进展进行了综述。虽然靶向冠状病毒S蛋白的抗体和药物特异性高,治疗效果较好,但部分试剂的作用机制、安全性、适用性和稳定性等性质仍未研究透彻,需要严格评估,因此其研发与应用也存在着一定挑战。

  • 新型冠状病毒专栏
    陈慧娟, 刘琪琦, 王升启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 11-19.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0.12.149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一种由动物来源的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RAS-CoV-2)感染所致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急速传播,严重的危害人类的健康。快速、准确的诊断,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及疫苗的研发对控制新冠病毒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控制新冠病毒的传播,全世界的科学家和研究者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去开发、研制快速准确的诊断试剂,治疗方案和疫苗,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基于各种检测平台的诊断试剂已在临床实验室应用,多种治疗方案已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快速准确的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是COVID-19临床治疗及有效控制病毒传染的两大重要支撑。虽然在多种类型的样本中均检测出了新冠病毒,但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样本尤其是鼻咽拭子依旧是目前检测最多的样本类型。随着疫情的发展,大量的基于核酸扩增的分子检测试剂和基于抗原或抗体的快速检测试剂已被研发并商业化获批。目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依旧是新冠病毒检测最常用的和被认为是“金标准”的方法。虽然较多标签外用药药物和同情治疗方案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或改善,但目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目前在研究中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主要有:灭活或减毒病毒疫苗、基于蛋白质的疫苗、载体疫苗及DNA和RNA疫苗等。在全球,已有47个疫苗进入临床评估阶段,其中,10个疫苗处于临床Ⅲ期试验。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新冠病毒肺炎的实验室诊断、治疗方案及疫苗研制所取得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