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尚军, 吴旺泽, 马永贵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11): 1467-1476.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3.1604
    摘要 (4642) PDF全文 (1618)   可视化   收藏
    众所周知,固着生长的植物经常受到环境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威胁。所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必须将多样的环境信号整合到其发育过程中,以实现适应性形态的发生和代谢途径的精确调控,最终使植物完成整个生长周期。研究显示,苯丙烷代谢作为植物重要的次级代谢途径之一,其代谢产物,例如木质素、孢粉素、花青素和有机酸等,在调控植物适应性生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特别是在药用植物中,苯丙烷代谢还与众多药用活性成分的合成息息相关,几乎所有包含苯丙烷骨架的天然药效成分均由苯丙烷代谢途径直接或间接合成,例如黄酮类、萜类和酚类等。此外,经苯丙烷代谢途径产生的一些次级代谢产物还能由植物根系外泌到周际土壤中,通过改变根系微生物的菌群生态,而影响植物生长和抵抗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的能力。同时,苯丙烷代谢介导的这种植物-微生物互作也与药用植物的道地品质密不可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苯丙烷代谢途径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对该代谢途径中代谢产物的生理功能及表达调控机制进行了介绍,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药用植物苯丙烷代谢与药材性状之间的潜在关系,旨在指导优良中草药的遗传育种,以进一步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 综述
    米海潮, 史敏, 崔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9): 1133-114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1.1497
    摘要 (4202) PDF全文 (2059)   可视化   收藏
    铁是血红素、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和各种生物酶的重要辅助因子,参与氧气运输、氧化还原反应和代谢物合成等生物过程。铁蛋白(ferritin)是一种铁存储蛋白质,通过储存和释放铁来维持机体内铁平衡。铁自噬(ferritinophagy)作为一种选择性自噬方式,介导铁蛋白降解释放游离铁,参与细胞内铁含量的调控。适度铁自噬维持细胞内铁含量稳定,但铁自噬过度会释放出大量游离铁。通过芬顿 (Fenton)反应催化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发生脂质过氧化造成细胞受损。因此,铁自噬在维持细胞生理性铁稳态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受体共激活因子4 (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4, NCOA4)被认为是铁自噬的关键调节因子,与铁蛋白靶向结合,并传递至溶酶体中降解释放游离铁,其介导的铁自噬构成了铁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新研究表明,NCOA4受体内铁含量、自噬、溶酶体和低氧等因素的调控。NCOA4介导的铁蛋白降解与铁死亡(ferroptosis)有关。铁死亡是自噬性细胞死亡过程。铁自噬通过调节细胞铁稳态和细胞ROS生成,成为诱导铁死亡的上游机制,与贫血、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针对NCOA4介导的铁自噬通路在铁死亡中的功能特征,探讨NCOA4在这些疾病中的作用,可能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启示。
  • 特约综述
    彭建, 张宏权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10): 1269-1284.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7.1147
    摘要 (3798) PDF全文 (814)   可视化   收藏
    染色质可及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作为一种衡量染色质结合因子与染色质DNA结合能力高低的染色质属性,是评价染色质结构稳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多种细胞核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基因转录调控以及DNA损伤修复等。该属性的异常调控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包括肿瘤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对于该属性探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与疾病领域的热点。伴随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运而生,例如染色质构象捕获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两种技术的结合等。随着技术的进步,多种参与调控染色质可及性的因素被发现和总结,包括核小体占位、组蛋白修饰以及非编码RNA等。多项大规模的染色质组学数据绘制了多种疾病的染色质可及性图谱,为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染色质可及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随着单细胞染色质可及性测序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对细胞类型染色质层面的划分,弥补了单纯依赖基因表达划分细胞类型的不足。本文将从染色质的组成与可及性、影响染色质可及性的因素、染色质可及性的检测方法,以及染色质可及性与癌症的关系等方面简要阐述染色质可及性的研究进展。
  • 庆祝创刊40周年
    周春燕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11-1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12.zhou

    2025年是《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创刊40周年。40年前,时任中国生物化学会(现更名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院生化系创建人之一的张昌颖教授在全国学术大会上提出“传播和普及科技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是当务之急,学会应创建《生物化学杂志》”。这一提议获得了北京大学等全国大多数高校、医科院、军科院生化界前辈的响应,也得到了当时的彭瑞骢书记和马旭院长等校领导的鼎立支持,使得《学报》成功创刊。《学报》最初刊名为《生物化学杂志》,是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的会刊之一。《学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和北京大学共同主办。

    我于2004年起任《学报》编委,后任副主编,2015年任主编至今,与《学报》一起走过了21年。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手边放着的是40年前出版的第一期杂志。翻看着这本纸张泛黄的杂志,看到许德珩先生 “希望生物化学杂志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促进学术交流更好的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以及周培源先生“齐心协力、积极奋斗,攀登生物化学世界最高峰”的题词,能够感受到两位先生对《学报》深深的期许;翻看着王应睐、邹承鲁、郑集、张龙翔前辈的贺信以及第一任主编张昌颖教授的发刊词,仿佛听到老先生们在说,《生物化学杂志》是属于中国生物化学会全体会员的,它将成为同行间学术交流的园地,也会成为我们向国际同行交流研究成果的一个窗口。这一期刊登的北京大学陈忠国先生“同步辐射在生物大分子结晶学中的应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志珍和梁栋材先生“胰岛素分子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复杂性”等文章,无疑代表了当时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该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是这些先辈们的高瞻远瞩、辛勤付出,为《学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成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他们的奉献值得我们每一位后来者深深感激与铭记。

    在纪念《学报》创刊40周年之际,我要感谢张昌颖教授、张廼蘅教授和贾弘褆教授三位前任主编。他们秉持着对科技前沿的敏锐洞察,对内容质量的严苛要求,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提升《学报》的影响力,使得《学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众多科技工作者信赖的交流平台。

    我要感谢广大的作者们,是你们用智慧和汗水撰写的一篇篇精彩稿件,为《学报》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你们在科研一线的探索成果、创新思路,通过《学报》得以广泛传播,推动着科技界的交流与进步。

    我要感谢亲爱的读者们,你们的关注、阅读与反馈,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源泉。是你们让这本期刊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让科技知识在更广的范围内生根发芽。

    我要感谢我们的编委团队、审稿专家和编辑部工作人员,更是《学报》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你们凭借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学报》发展出谋划策,为每一篇稿件严格把关。你们不辞辛劳,默默奉献,确保了《学报》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回首《学报》的发展,我们既看到曾经的辉煌,取得的成绩,也感受到了面临的挑战。如何扩大影响力、吸引优秀稿源、提高引用率,以及如何利用AI等新技术的发展,都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积极应对的。

    我们也将继续秉承老一辈创刊者的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的路线。一方面,我们会加强与国际科技界的交流合作,积极拓展国际传播渠道,让更多的国际读者了解我们的期刊;另一方面,我们会进一步提升期刊的数字化水平,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为作者和读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

    我们相信,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学报》将在未来的4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继续书写辉煌篇章,为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知识传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为《学报》付出过努力的人们,让我们携手共进,迈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 庆祝创刊40周年
    贾弘禔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13-14.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12.1jia

    东风送暖,满目春光。40年前的二月,由当时的中国生物化学会(现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主办的高级学术刊物《生物化学杂志》(以下简称《杂志》,现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创刊号问世,从此,学会有了自己主办的学术期刊。此前,虽然已有学会会刊《生化通讯》(现名《生命的化学》),但其当时作为学会的通讯刊物,只刊载学会活动信息及科普读物。此外,尽管当时国内已有生物化学相关领域的科技期刊——《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学报》和《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但它们当初分别由中科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主办,不属学会刊物。为适应我国生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在1981年举行的第二次全国生化代表大会召开之际,理事会研究决定筹办《生物化学杂志》。历经三年筹备工作,由学会主办、北京医学院(现名北京大学医学部)承办的《生物化学杂志》在1985年创刊问世了。值此创刊40周年之际,特向《学报》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北京大学及学会会员、编辑部表示祝贺;庆贺杂志创刊40周年!

    百果园里桃千株,老少园丁齐灌注。

    不惑之年又丰年,创新创优创一流。

    值得注意的是,《杂志》创刊的首期刊载了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及微生物研究所,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单位的原创科研论文,广泛涉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肿瘤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领域。从《杂志》创刊号载文所涉及的多学科领域可以看出,当时《杂志》承办极其重视生命科学前沿学科及其交叉和融合,这与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当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一个鲜明特征和发展趋势就是跨学科融合、互相转化,实现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这种认识决定了《杂志》的学科特性和办刊方向。

    中国科协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纽带。40年来,不论是《杂志》创建之初,还是更名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之后,《杂志/学报》始终遵照主管单位中国科协有关规定及国家出版署的各项出版法规办刊,听党的话,严格按党“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要求,宣传党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方针,坚持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学思想,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动力,实施“宣传科学和传播科学,为祖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指导原则,坚守办刊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尤其是在本世纪的前二十年里,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化发展势头的增长,《学报》编辑部完成了全版、全程数字化工程,实现了杂志内容在数字平台上的公开和共享,以及作者/读者与编辑部在投稿、查询和检索过程中的互动,广受作者/读者赞赏。《学报》普及范围越来越广,已成为公认的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第二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并被国内外十多家数据库全文收录。40年来《学报》的成绩归功于学会所辖的全国各专业领域,包括生物科学、医学科学、中医药学、工业、农业、海洋、高等生物医学教育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是他们以优异的创作、热情的参与为期刊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当然,《学报》取得的成绩还应归功于创建杂志的前辈们,是他们为后生铺路,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学报》的进步和发展还应归功于编辑部及其上级单位,编辑们兢兢业业和精湛的编辑、出版技能及创新意识使得期刊愈加生动和多姿多彩;上级单位(包括学会、北京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基础医学院)的人力、物质资源是杂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谨向上述人员、单位表示敬意和致谢!

    伴随祖国经济腾飞,我国科技队伍规模和科研成果大幅扩大,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科技论文发表市场,“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带动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已成为国内共识。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发展目标,打造一批在专业学科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有人主张,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系由刊载论文的原创性、创新性和前沿性决定,而不是由语种和国别决定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也强调增强期刊对一流成果的承载能力。世界一流水准科研成果的载体其论文必须对学术、技术、产业等产生巨大影响,能够引领所涉领域,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意见》中规划实现四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通过遴选一批优势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战略前沿学科领域的优秀期刊”,“构建开放创新、协同融合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由此可见,期刊对一流科研成果的承载能力与学科建设相关。著名生化前辈、《学报》首任主编张昌颖在发刊词中强调:“《生物化学杂志》创办的目的就是发展我国的生物化学(学科)。”另一位生化前辈郑集在创刊号的贺词中明确指出,《杂志》的“主要任务是刊载具有一定创造性的生化研究成果。”学会理事长王应睐和邹承鲁、张龙翔等著名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以及时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在他们给《杂志》创刊号的题词、贺词中也分别再三强调《杂志》要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服务。40年过去了,党中央号召“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及中国科协联合三部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发展目标”与生化前辈创建《生物化学杂志》时的初衷完全一致;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科研实力和科研产出快速提升,科技期刊也快速发展,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任务更加紧迫了。时不可待,我们要学习、继承先辈科学家们发展学科、追求创新的精神,实现党和政府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创新创优,努力建设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及其交叉学科领域创新科研成果的传播平台和宣传平台,建设在专业学科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为学科建设服务,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 庆祝创刊40周年
    李泉秀, 张嘉诺, 甄橙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31-35.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11.1498

    2024年是颇为中国生化人值得记忆的一年。2024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建院70周年、刘思职院士诞辰120周年、童坦君院士诞辰90周年,而且即将迎来的2025年是《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创刊40周年。在这些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撰写此文,缅怀离我们而去的中国生物化学的老前辈。虽然他们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的科学贡献永不消失,他们的科学精神永存光芒。他们的科学功绩映照出新中国生物化学学科取得的巨大成就,他们的科学精神映照出中国医学教育事业走过的蓬勃发展之路,他们的名字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刘思职(1904 ~1983),中国近代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04年出生于福建仙游,1921年考入厦门大学化学门,1924年转入上海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1925年大夏大学毕业后,赴美国西南大学学习,并于1926年获得西南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6年进入美国堪萨斯大学攻读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29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到母校大夏大学任教。

    1930年刘思职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担任系主任吴宪(1893 ~ 1959)的助手。1934年至1935年期间,曾赴德国威廉皇家研究院、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在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工作期间,刘思职与吴宪及其他同事合作进行了蛋白质变性、免疫化学和超声波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吴宪、刘思职等首次在国际上阐明了可溶蛋白质在溶液中具有紧密的三维结构,确定了蛋白质变性的本质即为紧密结构向松散结构的转变过程。刘思职创造性地将化学平衡原理应用于抗体抗原体系当中,开辟了免疫化学领域的崭新局面。

    1942年,协和医学院被侵华日军关闭后,刘思职转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理学院担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刘思职在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长期工作,多年担任北医生化学科负责人,直至退休。1956年刘思职被推选为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长,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在北医生化工作期间,刘思职带领王世中进行了低级抗体研究,带领陈明、陈诗书和童坦君等进行了血氨毒性与代谢研究,带领董志伟和李刚等进行了免疫代谢相关研究。此外,刘思职还与医学史家李涛合作,对中国古代生物化学史进行了详尽考察。

    ……

  • 目录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0-0.
  • 庆祝创刊40周年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6-6.
  • 封面图片
    封面图片设计 马卓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171.
  • 庆祝创刊40周年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1-3.
  • 庆祝创刊40周年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7-10.
  • 庆祝创刊40周年
    图片设计 韩奉波, 尚伟芬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4-5.
  • 庆祝创刊40周年
    药立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52-5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12.1yao

    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领域是课程思政建设。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和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作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和前沿,其历史和当代的快速发展都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思政素材。近年来,全国高校广泛展开的课程思政案例库编写、混合式教学优化思政效果等一系列教改探索,推动着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前行。本刊2023年曾发表的空军军医大学赵晶等人的“生物化学TCA特色课程思政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一文,介绍了结构化生化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成果。然而,这些改革方案如何在教学实景中实施、如何在实践过程中对效果进行评价,进而进行改进和优化,对于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各种方案的真正落地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为解决教学改革效果评价的难题,本期推出“TCA”课程思政模式的育人评价量规体系构建及应用”一文,旨在推动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效果评价领域的发展。该文由武汉大学和空军军医大学合作完成,采用增值性评价、矩阵化评价、可迁移性评价等策略,对前文中提出的TCA课程思政体系在五年制医学本科生的实施质效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量化评价性研究,初步建立了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充分利用和优化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的评价工具,设计了一个针对思考质量、思维创造性、合作能力、思维迭代性、思维辩证性和岗位责任等6个方面的近百项指标的评价方案。应用该体系,肯定了“TCA”思政模式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观、科学观和生命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证明了该思政模式的育人评价量规体系的可用性和有效性。虽然该体系是针对医学院校教学的评价,含有一些医学临床思维模式和职业特点的特定评价指标,但是也适用于理科、农科、工科等其他学科领域的生物化学思政教学评价,只需要在此基础上设计结合学科领域特色的个性化指标即可。

    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是长期的,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方可实现。在此过程中,借助科学的育人评价量规,教师方可及时知晓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决策的进一步优化。我们期待本文能够为国内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效果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进程。

  • 向本刊2024年度审稿专家致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169-169.

    2024年度,共有390位专家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审稿,提供了快速及时、客观公正、严谨详实的审稿意见,促进了《学报》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的提升。在此,编辑部谨向所有审稿专家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以下为审稿专家姓名,其中审稿认真、审稿3篇以上的专家被评为优秀审稿专家。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祝各位专家新春快乐!(名单请见PDF文件)

  • 2024年封面汇总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1): 170-170.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2): 209-209.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2): 218-218.
  • 目录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2): 0-0.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2): 330-331.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2): 332-332.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2): 283-283.
  • 封面图片
    封面图片设计 曹腾辉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2): 333.
  • 封三图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2): 334.
  • 封底图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2): 335.
  • 目录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3): 0-0.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3): 375-375.
  • 综述
    张华茜, 刘伟, 杜春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3): 400-41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9.1187
    摘要 (2435) PDF全文 (1251)   可视化   收藏
    聚酮类化合物(polyketides,PKs)是一类来源广泛、数目庞大的天然产物。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负责催化PKs的生物合成,是具有模块化结构的多功能复合酶,由一系列对称或非对称的二聚体模块组成。模块按照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加载模块、延伸模块、卸载模块。各个模块中含有多个催化域,不同的催化域在聚酮链延伸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模块以首尾相连的方式排列,通过非结构多肽接头或离散的对接结构域彼此连接,形成装配线来生产PKs。PKSs按照结构域和催化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I型PKSs(由迭代化PKSs和模块化PKSs组成)、合成芳香族聚酮类化合物的II型PKSs(也被叫做迭代类PKSs)和合成类黄酮化合物的III型PKSs。利用组合生物合成方法,如对不同聚酮物质或同一物质的不同结构域或模块进行交换,以及特异性地插入、替代、缺失关键基因,或者通过点突变等操作,可以形成重组PKSs,进而改变聚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选择不同的起始和延伸单元,引入不同类型的PKSs后修饰酶以及对PKSs后修饰酶基因进行改造等方法,均可用于合成非天然PKs。本文概述了3大类型聚酮合酶的结构、催化机制和组合生物合成近期研究进展,为今后合理设计产量高、效价高、化学性质稳定的新型聚酮类化合物提供参考依据。
  • 封面图片
    封面图片设计 王瑞淇, 王子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3): 378-378.
  • 封二图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3): 379-379.
  • 封底图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3): 380-380.
  • 综述
    郭浩然, 李佳, 臧奕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5): 683-691.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9.1218
    摘要 (1733) PDF全文 (1088)   可视化   收藏
    转录因子 (transcription factors, TFs) 参与细胞内DNA转录的起始与调控,直接或间接响应信号通路转导。其中,部分转录因子存在细胞核质定位的改变,在细胞质与细胞核中发挥不同的功能或活性。目前已发现,Smad,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ERK), Yes相关蛋白 (yes-associated protein, YAP), β-联蛋白 (β-catenin), 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蛋白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STAT) 等转录因子存在细胞核质定位的改变。各转录因子通过不同的核定位信号肽(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NLS)受经典或非经典入核转运机制调控,进而影响其功能与活性。转录因子入核转运调控作为信号通路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诸多转录因子入核转运机制仍不清楚。同时,部分转录因子被报道受不同的入核转运机制调控,各入核转运调控机制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主要针对Smad, ERK, YAP, β-联蛋白, STAT五类转录因子NLS,入核转运机制研究及其对信号通路的影响进行综述,并对转录因子入核转运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后续其他转录因子入核转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3): 481-481.
  • 综述
    刘磊, 贾少晗, 于鹏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6): 769-777.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9.1282
    摘要 (1588) PDF全文 (1341)   可视化   收藏
    铁死亡是铁依赖性的脂质过氧化作用驱动的一种独特的细胞死亡方式。与细胞凋亡、自噬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和细胞焦亡等细胞死亡方式不同,铁死亡的主要特征是线粒体形态的改变,包括线粒体膜变得致密并伴随体积变小,以及外膜破裂和线粒体嵴的减少或消失。线粒体作为细胞代谢的核心,是铁代谢、脂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中的重要细胞器。但是,线粒体如何参与铁死亡并在其进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本文综述了现有对铁死亡发生和防御机制的认识,并且对线粒体在铁死亡进程中的促进和抑制作用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包括线粒体三羧酸循环和糖酵解、线粒体活性氧、线粒体脂质代谢对铁死亡的积极驱动过程,以及通过线粒体铁蛋白、线粒体二氢乳酸脱氢酶等分子对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物解毒并抑制铁死亡的作用机制。最后补充说明了其他涉及铁死亡的线粒体分子调控机制。本文通过综述线粒体在铁死亡进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对深入了解铁死亡中线粒体的功能及其对铁死亡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为细胞生物学基础研究及临床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综述
    赵亚楠, 陈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2): 165-173.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5.1121
    摘要 (1453) PDF全文 (1131)   可视化   收藏
    鞘脂(sphingolipids)是生物细胞中最主要的膜脂之一,同时也作为信号分子介导细胞生长、增殖、迁移及死亡等重要的生理反应,异常鞘脂代谢经常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神经变性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关。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serine palmitoyltransferase,SPT)及其复合物是鞘脂从头合成途径的起始酶和关键酶,催化L-丝氨酸与棕榈酰辅酶A缩合形成3-酮二氢鞘氨醇,之后再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神经酰胺和其它重要的鞘脂,在鞘脂代谢和稳态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国内外对SPT的研究,综述了SPT的构型、活性位点、底物结合位点等关键的结构信息,尤其近2年的研究发现,SPT是一种组成极其复杂的酶,各个亚基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和高度调控。SPT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包括参与胚胎发育、调节内环境稳态、诱导细胞凋亡和参与机体免疫调节等。SPT还可以通过调节酶活性影响鞘脂代谢,进而影响血管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并有潜力成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关键分子。此外,SPT突变体与神经变性病密切相关,本文着重介绍了遗传性感觉与自主神经病变1型(hereditary sensory and autonomic neuropathy type 1,HSAN1)和早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病变机制及最新的治疗手段,为深入了解该酶及其参与的鞘脂代谢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为今后的功能研究和药物研发奠定基础。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 41(3): 485-485.
  • 综述
    秦雨涵, 侯宏卫, 胡清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10): 1304-131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4.1532
    摘要 (1340) PDF全文 (719)   可视化   收藏
    胆碱能抗炎通路是一条神经-免疫调节通路,以中枢神经系统的迷走神经为起点,以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为基础,以免疫细胞膜表面的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α7 nAChR)为关键作用位点。其中,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相互转化,激活JAK-STAT3、PI3K-Akt等信号通路,抑制NF-κB的核转位,进而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促进抑炎因子的释放,调节和控制机体的炎症,具体的作用机制正在研究中。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使用药物激活α7 nAChR和电刺激迷走神经这2种方法,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其中,激活α7 nAChR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和效果显著等优势。常用药物有选择性激动剂,例如PNU282987和GTS-21等,非选择性激动剂例如烟碱。多项研究显示,该方法在脓毒症、缺血再灌注、胃肠炎、骨关节炎和自身免疫病等外周器官炎性疾病治疗中都具有一定的效果。α7 nAChR作为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关键作用位点,成为许多炎性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本文对胆碱能抗炎通路中的α7 nAChR所涉及的抗炎机制、通路激活方式,以及其近年来在炎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为未来研究其具体作用机制和新的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 综述
    李晨晨, 吴玲玲, 史新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8): 981-989.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1.1455
    摘要 (1275) PDF全文 (1101)   可视化   收藏
    骨骼肌是机体生命活动和能量代谢的重要场所,其代谢紊乱会诱发一系列肌肉疾病。Ca2+作为肌肉收缩过程的重要调节器,在骨骼肌的功能行使中发挥重要作用。骨骼肌细胞中Ca2+浓度主要受肌浆网/内质网钙ATP酶(sarcoplasmic/endoplasmic reticulum Ca2+ATPase,SERCA)的调节。SERCA利用ATP水解产生的能量介导胞质Ca2+进入肌浆网内腔,维持胞质Ca2+平衡。SERCA功能的失调会引发一系列骨骼肌疾病,而SERCA活性受部分肌浆网蛋白质的调控,跨膜蛋白质PLN、SLN、MRLN、DWORF和sAnk1以及胞质蛋白质THADA和SAR,其通过磷酸化,进而调控SERCA的功能。本文对骨骼肌中SERCA的功能、调控SERCA的相关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以期为骨骼肌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最新的思路和方法。
  • 综述
    张仙宏, 张思雨, 李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2): 174-18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6.1105
    摘要 (1245) PDF全文 (966)   可视化   收藏
    肿瘤的发生发展不仅取决于基因的突变或缺失,还随着肿瘤细胞的代谢重塑或异常改变而发生改变。在营养缺乏的条件下,肿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赋予癌细胞快速增殖的能力。其中,氨基酸代谢重编程是肿瘤代谢异常改变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发现,氨基酸不仅能够作为氮供体为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免疫逃逸过程提供核苷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原料,而且还是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活化和发挥抗肿瘤作用的重要代谢物质。氨基酸代谢的异常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肿瘤免疫密切相关,其代谢途径中的部分关键蛋白质或关键酶可作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因此,本文围绕氨基酸转运体对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和肿瘤代谢循环过程中的谷氨酰胺、天冬酰胺、丝氨酸和甘氨酸等氨基酸代谢的异常改变进行总结,介绍了氨基酸代谢与肿瘤细胞mTOR信号通路、肿瘤微环境和免疫细胞功能的相关性,对靶向氨基酸代谢的肿瘤治疗药物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期望该工作为深入了解氨基酸代谢对肿瘤发生发展的调控及其可能存在的肿瘤治疗靶点提供有用的参考。
  • 综述
    杨忠彬, 刘治, 苏燕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9): 1266-1274.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3.1449
    摘要 (1170) PDF全文 (1097)   可视化   收藏
    葡萄糖转运蛋白家族(glucose transporters,GLUTs)属于主要协助转运蛋白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MFS),由溶质运载蛋白家族(solute carrier family 2,SLC2)基因编码,主要协助葡萄糖进行跨细胞膜转运。GLUT1是发现最早的GLUTs家族成员,主要存在于血脑屏障及红细胞膜上,对于维持血糖浓度稳定和大脑供能发挥重要作用。GLUT1的跨膜转运能力一方面与膜上SLC2 A1基因表达量有关,另一方面与GLUT1的转运动力学调控有关。SLC2 A1基因表达调控主要涉及转录、转录后、翻译和翻译后水平调控。转运动力学调控主要包括一系列GLUT1抑制剂,例如膜内糖结合位点抑制剂、膜外糖结合位点抑制剂、腺苷结合效应类抑制剂以及高选择性抑制剂BAY-876。SLC2 A1基因缺失和突变会导致胚胎致死和GLUT1缺乏症;而SLC2 A1表达异常增高则与多种糖尿病合并症(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认知性障碍及肿瘤等发生相关。本文围绕GLUT1结构功能、表达和活性调控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GLUT1相关的临床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 综述
    王刘清, 窦非, 王友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6): 689-69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05.1055
    摘要 (1131) PDF全文 (884)   可视化   收藏
    钙信号是细胞调节各项生命活动的重要机制。神经元通过胞外钙离子(calcium ion, Ca2+)内流、内质网Ca2+释放以及Ca2+释放介导的Ca2+内流等方式产生具有时空特异性的钙信号,用于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例如动作电位的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轴突的生长以及突触可塑性等。神经元胞内Ca2+浓度因受到细胞精确调控而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若钙信号失调导致平衡被打破,则会造成神经元功能异常甚至死亡。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钙稳态失衡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病等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由此发展出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钙假说。该假说认为,神经元钙稳态调节机制的持续性改变是神经元功能失常、大脑产生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阿尔茨海默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神经元胞浆钙水平异常增高,致使多种钙依赖性酶的活性异常,进而影响基因转录。虽然内质网钙稳态的变化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较为确定的是线粒体中存在着钙超载的现象,导致氧化磷酸化反应下调,活性氧的产量增加,进而引发细胞凋亡。本文主要介绍了神经元钙信号系统及其功能,简要梳理了阿尔茨海默病钙假说的相关研究,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