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糖生物学专栏
    潘雅文, 王贞超, 沈大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4, 40(4): 453-46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4.02.1430
    糖基化修饰是最丰富和最复杂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之一。其中,氧连-N-乙酰氨基葡萄糖基化修饰 (O-GlcNAcylation)作为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质或线粒体的蛋白质糖修饰,影响了蛋白质性质、细胞功能和疾病状态等方面,因此,在活细胞中的靶蛋白质上进行编辑O-GlcNAc糖基化对于与其相关的功能调控至关重要。这些在细胞靶蛋白质上操控O-GlcNAc糖基化修饰的新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加速O-GlcNAc功能研究的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靶向编辑O-GlcNAc糖基化修饰化学生物学技术的研究进展,讨论了目前可用的O-GlcNAc编辑策略并进行了分析,展望了相关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这些技术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化学生物学工具箱,并有望用于与O-GlcNAc 糖基化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综述
    郭浩然, 李佳, 臧奕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5): 683-691.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9.1218
    转录因子 (transcription factors, TFs) 参与细胞内DNA转录的起始与调控,直接或间接响应信号通路转导。其中,部分转录因子存在细胞核质定位的改变,在细胞质与细胞核中发挥不同的功能或活性。目前已发现,Smad,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ERK), Yes相关蛋白 (yes-associated protein, YAP), β-联蛋白 (β-catenin), 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蛋白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STAT) 等转录因子存在细胞核质定位的改变。各转录因子通过不同的核定位信号肽(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NLS)受经典或非经典入核转运机制调控,进而影响其功能与活性。转录因子入核转运调控作为信号通路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诸多转录因子入核转运机制仍不清楚。同时,部分转录因子被报道受不同的入核转运机制调控,各入核转运调控机制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主要针对Smad, ERK, YAP, β-联蛋白, STAT五类转录因子NLS,入核转运机制研究及其对信号通路的影响进行综述,并对转录因子入核转运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后续其他转录因子入核转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刘磊, 贾少晗, 于鹏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6): 769-777.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9.1282
    铁死亡是铁依赖性的脂质过氧化作用驱动的一种独特的细胞死亡方式。与细胞凋亡、自噬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和细胞焦亡等细胞死亡方式不同,铁死亡的主要特征是线粒体形态的改变,包括线粒体膜变得致密并伴随体积变小,以及外膜破裂和线粒体嵴的减少或消失。线粒体作为细胞代谢的核心,是铁代谢、脂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中的重要细胞器。但是,线粒体如何参与铁死亡并在其进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本文综述了现有对铁死亡发生和防御机制的认识,并且对线粒体在铁死亡进程中的促进和抑制作用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包括线粒体三羧酸循环和糖酵解、线粒体活性氧、线粒体脂质代谢对铁死亡的积极驱动过程,以及通过线粒体铁蛋白、线粒体二氢乳酸脱氢酶等分子对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物解毒并抑制铁死亡的作用机制。最后补充说明了其他涉及铁死亡的线粒体分子调控机制。本文通过综述线粒体在铁死亡进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对深入了解铁死亡中线粒体的功能及其对铁死亡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为细胞生物学基础研究及临床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脂代谢专栏
    邢思捷, 陶鸽如, 秦树存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5): 633-637.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4.1622
    Surf4属于Surfeit基因簇成员,在内质网膜中广泛表达和定位,作为货运受体参与多种蛋白质在内质网与高尔基体之间转运。新近发现,Surf4参加载脂蛋白B (Apo B)转运,进而影响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前体的转运,在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中发挥调控作用,敲除肝Surf4能大幅度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不会造成肝的脂质堆积和病理改变。这些研究结果表明,Surf4可能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潜在药物靶标,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疗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Surf4的主要生理功能,尤其是作为货运受体参与载脂蛋白B在内质网与高尔基体之间转运的货运功能,以及其参与调控脂代谢并与脂代谢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促进对Surf4的认知,并为其深入研究和转化应用提供新思路,为降脂治疗提供新方法,造福于更多高脂血症患者。
  • 昌增益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8): 1212-122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8.1000
  • 气体信号递质专栏
    沈文飚, 裴雁曦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7): 903-904.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6.1255
    气体信号递质(gasotransmitters)又称气体信号分子,是一类细胞内源性小分子气体,参与细胞内诸多信号转导途径,在动植物代谢及其调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科学家们已经逐步认识到除了一氧化氮(NO)、一氧化碳(CO)和硫化氢(H2S)三种经典气体信号递质外,氢气(H2)和甲烷(CH4)等多种气体均可能是潜在的气体信号递质。
    总体看,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气体信号递质在医学和农业等领域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巨大应用潜力。气体递质的相关研究加深了我们对医学领域细胞信号转导过程的理解,同时也引起了植物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兴趣。本专栏以气体信号递质为主题,除了特邀长期从事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总结研究进展外,还收集了5篇气体信号递质方面的研究论文,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谢彦杰教授等在“硫化氢调节植物氧化应激响应的作用机制”一文中总结了植物中H2S产生途径,以及H2S、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和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 RNS)在调节植物氧化应激响应中的研究进展;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裴雁曦教授等在“硫化氢信号对大白菜FLCs时空表达模式的调控作用”研究论文中发现H2S可能是通过调节大白菜中4个BrFLCs同源基因的表达影响植物开花;针对H2S在植物能量代谢中扮演的角色,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竹萍教授等在“H2S信号参与SDH调控能量和活性氧代谢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中,初步揭示了H2S信号与电子传递链之间的关系,并探索H2S在能量代谢和ROS平衡过程中的相关调节机制;针对H2S是否通过氧化应激调节动物衰老过程这一问题,厦门大学医学院李鸿珠教授在“硫化氢抗衰老作用的分子机制”一文中,从抑制氧化应激、抗炎、保护线粒体功能、维持蛋白质稳态和上调自噬方面总结了H2S抗衰老的分子机制,讨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尝试为抗衰老和治疗衰老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与H2S相类似,NO在农产品保鲜中也具有抗衰老作用。甘肃农业大学廖伟彪教授等在“一氧化氮在延缓农产品采后衰老中的作用机制”中针对NO延缓农产品采后衰老的作用机制,系统地总结了NO与褪黑素、乙烯(ETH)、H2、H2S、过氧化氢和钙离子等信号分子的互作,从而为利用NO以及衍生物延缓农产品衰老、提高储藏品质的理论研究,以及农产品采后保鲜剂的研发提供参考;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吴洪洪教授团队在“CeO2纳米颗粒调控活性氧稳态和一氧化氮水平提高水稻耐旱能力”研究论文中,从ROS和NO信号分子的角度,初步探索了氧化铈纳米颗粒提高水稻抗旱性的机制,从而丰富了纳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作物对重金属耐受和富集问题一直是现代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重要命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积胜教授团队在“乙烯促进木质素合成减少镉吸收和积累提高番茄耐镉性”的论文中发现Cd2+胁迫提高了番茄幼苗ETH合成关键蛋白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methionine adenosyltransferase,MAT)活性,并提出MAT介导的ETH合成可能是番茄提高耐镉性的分子机制,从而为ETH在果蔬作物安全生产实践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H2是近来发现的一种潜在的气体信号递质。针对上述热点问题,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段红英教授等在“氢气处理促进地黄生长发育及主要药用成分积累”一文中的研究结果表明纳米富氢水处理不仅可以促进地黄生长发育,还可以通过调控环烯醚萜苷合成通路关键酶基因,提高地黄药用成分积累,为H2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忠光教授撰写的“气体递质:古老气体在植物响应温度胁迫中的新角色”一文,系统地总结了包括H2S、NO、CO、ETH、H2、CH4等9种具备气体信号递质基本特征的分子在植物代谢和胁迫应答中的作用和最新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信号分子的特性、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及其相互作用,并从抗氧化系统、渗透调节系统、离子平衡系统、水平衡系统、热激蛋白、翻译后修饰和生物膜修复与重建的角度,综述了气体信号递质生物学作用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
    与已知的气体信号递质不同,氩气作为一种具有潜在生物学功能的气体,逐渐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沈文飚教授团队在“方兴未艾的氩气生物学”一文中总结了氩气生物学效应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包括氩气的不同施用方式以及在动物神经保护、心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和器官移植等临床模型中的正面作用,并总结了其在农产品采后保鲜和植物耐逆性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酶蛋白的磷酸化与脱磷酸化修饰可能是其生物学效应的重要分子机制。
    总体看,气体信号递质调控的生理和病理代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调控过程,其相关研究已经逐步从动物扩大到植物,体现其生物学作用的广泛性。希望通过本专栏的文章,让读者进一步认识气体信号递质的功能及其在农业实践和临床诊疗中的潜在应用,吸引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相关领域的研究中,以期全面、深入地解析气体信号递质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理。
  • 脂代谢专栏
    闫文勇, 贺昭昭, 庞卫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5): 638-647.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11.1374
    肥胖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世界上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口出现超重或肥胖现象,儿童肥胖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超重或肥胖会增加患严重慢性疾病的风险,例如II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哮喘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慢性炎症是肥胖的一个重要特征,持续性炎症可以导致肥胖和肥胖相关的代谢疾病。因此,肥胖现在被认为是一种与代谢紊乱相关的低度慢性炎症疾病。了解脂肪组织中免疫细胞与脂肪沉积的关系可能对开发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巨噬细胞是脂肪组织中含量最多的免疫细胞,在炎症的诱导和消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在肥胖过程中的响应,及巨噬细胞对脂肪细胞的调控机制进而影响肥胖的发生发展。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巨噬细胞参与肥胖调控的4条主要途径:(1)巨噬细胞通过分泌外泌体进入邻近脂肪细胞内,通过干扰PPARg或Nadk的表达,引起脂肪沉积的降低或增加;(2)巨噬细胞通过M1型和M2型之间的极化,引起脂肪沉积的变化;(3)巨噬细胞通过分泌调控因子引起脂肪组织中交感神经纤维变化,进而调控脂质沉积;(4)巨噬细胞通过捕获外源线粒体,来调控脂质沉积。巨噬细胞变化作为肥胖过程中关键事件,通过了解其调控机制进行针对性干预,将是未来肥胖及其相关疾病治疗的新方向。
  • 脂代谢专栏
    唐玥萌, 孙军, 袁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5): 655-66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10.1352
    铁死亡(ferroptosi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以铁依赖和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为特点,有别于凋亡等其他细胞程序性死亡。诱导或促进细胞铁死亡也成为很有前景的肿瘤治疗方向。但在一些肿瘤中,癌细胞对铁死亡的敏感性下降,甚至顽固性抵抗死亡;除此之外,临床前实验中耐铁死亡诱导剂癌细胞的出现也引起隐忧。因此,明确肿瘤细胞抵抗铁死亡的机制,探索可能的靶向策略、削弱其对铁死亡的耐受程度,可以为肿瘤治疗提供帮助。铁死亡是在不同因素作用下,由活性氧产生、脂质过氧化、质膜受损和细胞死亡等系列事件组成的过程。其中,细胞质膜的脂质过氧化是铁死亡执行过程的核心阶段,对质膜的完整性、细胞存亡发挥决定性作用。本文将聚焦于这一关键事件,介绍其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导致细胞死亡的可能机制,从膜磷脂组成、氧化级联反应、脂质过氧化物的清除和受损质膜的修复等方面,汇总近年来关于肿瘤细胞抑制脂质过氧化和抵抗铁死亡的研究进展,以及这些研究成果为提高肿瘤治疗效果提供的思路,为拓展铁死亡敏感性肿瘤的药物治疗、寻求铁死亡耐受肿瘤的药物治疗方案提供线索。
  • 综述
    吴则攀, 逄越, 李庆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8): 1059-1067.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11.1397
    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sialic acid-binding immunoglobulin-like lectins,Siglecs)是一类在免疫系统的大多数白细胞中表达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是一类能识别含唾液酸配体的跨膜蛋白质,是I型凝集素最主要的亚群。所有Siglecs都至少含有3个结构域,包括V-set Ig结构域、C2-set Ig结构域和跨膜结构域。一些Siglecs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s,ITIMs)用于传递抑制信号,发挥抑制作用。还有一些Siglecs不含胞内结构域,它们可以通过跨膜结构域中的碱性氨基酸来传递激活信号,发挥激活作用。Siglecs不仅参与免疫细胞活化、增殖以及凋亡的调控,还能通过识别含唾液酸的聚糖配体,帮助免疫系统区分自身和非自身。近年研究表明,在人类疾病,例如癌症、哮喘、过敏、阿尔茨海默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Siglecs作为免疫检查点发挥重要的免疫调控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增强或阻断唾液酸与Siglec相互作用是治疗癌症、感染及其他疾病的有效策略。本篇综述介绍了Siglecs的分类,Siglecs在不同免疫细胞上的表达以及在免疫细胞信号调节中的作用,重点强调了Siglecs在疾病中发挥的作用以及靶向Siglec治疗人类疾病的方法。
  • 脂代谢专栏
    王亚杰, 汪官曌, 何庆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5): 648-654.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2.1478
    脂蛋白是一类由胆固醇酯、甘油三酯、载脂蛋白、磷脂和游离胆固醇等组成的复杂球状微粒,作为血液中水不溶性脂质载体,在脂质的转运和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因粒径、密度和载脂蛋白组成不同,脂蛋白常被分为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中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乳糜微粒。依靠不同的分离技术,脂蛋白又可被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亚类且功能各异。传统临床检测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等作为常规指标,并用于评价各类心血管类疾病的患病风险、发展状况和治疗效果。但近年来,随着对脂蛋白及其亚类功能研究的深入,常规指标已不能满足对心血管类疾病进行精准预测和高效治疗的需求,寻求更为可靠的评价指标变得尤为重要。对脂蛋白及其亚类功能的研究是解决这一瓶颈的关键所在,更有助于脂质代谢异常导致的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是拓宽其在营养、代谢、疾病等研究领域应用的前提。近年来,脂蛋白亚类一直作为研究的热点,除脂质运输和代谢外,不断有新的功能被发现。本文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乳糜微粒在机体脂质代谢中的功能进行了综述和展望,以期为脂蛋白亚类在营养、代谢、疾病等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魏建磊, 张涛, 张鹏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10): 1383-1391.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2.1499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对其生长的调控失去控制,导致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根据肿瘤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机体危害程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两大类。在中国,恶性肿瘤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成为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肿瘤疫苗是一种利用肿瘤特异性抗原或肿瘤相关抗原激活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以杀伤肿瘤细胞的免疫干预策略,是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疫苗的研发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肿瘤疫苗在实体瘤的临床前研究及其相关试验中均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有望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总生存期。根据作用目的,肿瘤疫苗可分为预防性肿瘤疫苗和治疗性肿瘤疫苗;根据作用机制,肿瘤疫苗又可分为细胞疫苗、蛋白质/合成肽疫苗、核酸疫苗等。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性细胞治疗和基于纳米材料的免疫疗法均在肿瘤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肿瘤疫苗同其它免疫疗法的联合应用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未来方向。然而,肿瘤疫苗的发展历经重重困难,但也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研发经验。本文主要就不同类型治疗性肿瘤疫苗的起源、类型、作用机制及其优势与局限性展开论述,以期为今后肿瘤疫苗的研究工作提供帮助。
  • 特约教育与教学
    赵晶, 梁亮, 魏仁吉, 王秦豪, 张翔, 贾林涛, 阴继凯, 高彬, 林燕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6): 896-90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3.1655
    高等教育“四新”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背景下,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直接关乎育人成效。本校经过6年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学科重要名词三羧酸循环中的“TCA”(三羧酸)类比育人的“一心三力”(T-思考力与合作力、C-鉴别力、A-敬畏心),由此提出生物化学大学科通用的“TCA”特色思政理念,分别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观、科学观和生命观。同时构建了实现该理念、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创新体系,包括“一课三融”教的理念、“成长三思”学的理念、“创学三境”深度学习环境序贯创设,能够满足不同学校学情进而灵活设计高阶教学活动的基本需求。本校应用该模式,构建了突显军医大学特色的“TCA白兰鸽”生物化学思政体系,“白”代表医学,“兰”代表空军,“鸽”代表和平和谐。运用上述教与学的理念、学习环境序贯创设方法,个性化设计瞄准高阶育人目标的三大教学活动,包括“魔力生化圈”共学平台,注重主动建构与个性输出的思维训练;“基础-临床双师大班互动”启学课堂,侧重深度思考与讨论迭代的思辨表达;“虚拟仿真(VR)沉浸式任务”乐学应用,关注应对复杂与纠错担当的思感升华。上述“TCA白兰鸽”育人效果较满意,学生的整合思维、深度学习、反思迭代等高阶能力得到切实锻炼,但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尚待提出有效的解决思路。
  • 综述
    薛甜, 焦亚娟, 黄耀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10): 1375-138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2.1483
    以新冠病毒(SARS-CoV-2)为代表的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主要危害呼吸系统和消化道系统,严重危害人类与动物健康。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2(nonstructural protein 2, Nsp2)是病毒基因Orf1ab编码的多聚蛋白质在病毒木瓜样蛋白酶作用下,经切割后形成的成熟加工产物。Nsp2的研究较少,其在病毒复制相关的生命周期、与宿主相互作用等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至今未得到阐明。尽管Nsp2在不同CoVs中变异程度较大,但其演化分型与不同冠状病毒亚属的分型一致。最近对SARS-CoV-2 Nsp2的高级结构进行了解析和分析,同时也发现了SARS-CoV-2 Nsp2上存在一些与新冠突变株相关的显著突变,但是对Nsp2结构与突变及其生物学功能的联系仍不清楚。虽然Nsp2对于冠状病毒复制是非必须的,但是对于野生毒株达到最大病毒复制量至关重要。Nsp2被招募到被感染细胞的双层膜囊泡结构,与多种病毒蛋白质相互作用,协同参与病毒复制与转录。Nsp2还通过与多种宿主蛋白质相互作用,不仅参与线粒体、溶酶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的生理过程,调节宿主细胞的能量代谢与物质转运,还通过影响干扰素的产生调节宿主先天免疫应答。本文对冠状病毒,特别是新冠病毒的Nsp2的产生、遗传演化、结构、主要变异位点进行了归纳,同时对其参与病毒复制、与病毒蛋白质及宿主蛋白质互作等最新研究进行概述总结,以期为冠状病毒的病原生物学、致病机制研究与防控提供参考。
  • 综述
    袁文, 李雪玲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7): 1016-102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1.1296
    含有锌指和SCAN结构域的蛋白质4 (zinc finger and SCAN domain containing 4, ZSCAN4)在2细胞期胚胎以及胚胎干细胞中作为DNA结合蛋白质特异性表达。ZSCAN4能够调控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在合子基因组激活(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 ZGA)期间通过促进DNA损伤修复和纠正染色体异常,以维持植入前胚胎的基因组和染色体完整性。在小鼠胚胎干细胞(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 mESCs)向2细胞样细胞转换期间,ZSCAN4与ATP 依赖性染色质重塑因子相互作用,调节鼠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L(murine endogenous retrovirus L, MERVL)增强子的活性,激活周边的2细胞期基因的表达,促进胚胎干细胞向2细胞样细胞的转变。ZSCAN4还能通过降低DNA甲基化水平同时介导异染色质沉默,并促使端粒重组和端粒延伸,保持基因组稳定性,进一步维持多能干细胞的无限自我更新能力和多能性,促进mESCs向胚胎2细胞样细胞转变。此外,ZSCAN4还能在重编程中重新激活早期胚胎基因,显著提高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的产生效率,降低 iPSCs形成过程中的DNA损伤,并通过延长端粒保持基因组稳定性,从而促进无遗传缺陷和高质量iPSCs的生成。该文围绕ZSCAN4调控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介导多能干细胞的端粒延长以及在体细胞重编程中的作用等生物学功能展开论述,以期为早期胚胎发育、多能干细胞的维持以及重编程技术的优化提供参考。
  • 综述
    焦建璐, 莫日根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6): 759-76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9.1277
    细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是一种细菌种群之间和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不仅可以评估其自身物种的种群密度,还可以评估给定环境中其他细菌物种的种群密度,是维持细菌感知并响应环境变化的重要协调途径。编码鞭毛表达和组装以及运动性的基因是潜在的毒力相关因子,受细菌种群密度调节,利用群体感应激活。QseB/QseC双组分系统是参与鞭毛和运动基因调节的群体感应调节级联反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种类及其作用,将近年来有关QseB/QseC双组分系统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结构功能、QseB/QseC信号转导调控机制以及QseB/QseC双组分系统在调控细菌致病性、生物膜形成、鞭毛运动性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并对目前研究不足的地方作出了展望,希望能找出下一个研究的方向。对QseB/QseC信号系统介导的群体感应机制的深入研究,不仅为解决细菌耐药及致病机制等问题提供新思路,还可能为开发疫苗和药物提供新靶点。
  • 气体信号递质专栏
    苏久厂, 王一婷, 詹娜, 胡月然, 段红英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7): 961-971.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6.1134
    氢气(hydrogen gas,H2)在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方面发挥多样且积极的作用。由于栽培方式和化肥农药使用的不当,严重影响了地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以“金九”地黄为材料,探究氢纳米气泡水(hydrogen nanobubble water,HNW)对不同时期地黄生长发育及重要药用成分积累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HNW处理7 d后块根不定根数量和发芽率分别提升约217.59%和87.65%。与对照组相比,HNW处理60、75和90 d后,植株叶片冠幅分别增加约42.73%、53.02%和29.42%,最大叶面积分别提高约15.51%、19.74%和11.44%。HNW处理75和90 d后膨大根数较对照组分别增加约105.65%和66.82%。定量PCR分析环烯醚萜苷合成通路关键酶(1-deoxyxylulose-5-phosphate synthetase,DXS;geraniol 10-hydroxylase,G10H;1-deoxy-D-xylulose-5-phosphate reductase,DXR;8-hydroxygeraniol dehydrogenase,10HGO)基因表达发现,HNW处理75 d后RgDXS2、RgG10H1和RgDXR1表达量分别约是对照组的2.61、1.27和3.32倍,HNW处理90 d后RgDXS2、RgG10H1和Rg10HGO1表达量分别约是对照组的4.11、1.24和1.77倍。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HNW处理75和90 d后梓醇含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约103.96%和24. 94%,HNW处理75 d后地黄苷D含量提高约33.14%。此外,HNW处理120 d后膨大根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同时RgDXR1、RgG10H1和Rg10HGO1表达量分别约是对照组的2.00、1.32和1.36倍。综上所述,HNW处理不仅可以促进地黄生长发育,还可以通过调控环烯醚萜苷合成通路关键酶基因,从而提高其重要药用成分积累。
  • 研究论文
    邓邺云, 任晓曦, 刘康瑞, 陈茜, 张建亮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5): 750-75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3.1661
    在败血症等炎症相关疾病中,巨噬细胞过度产生的炎症因子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5-羟色胺受体3(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3, 5-HT3R)拮抗剂,近来被发现在免疫系统中具有抑制炎症的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使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系RAW 264.7细胞,引发巨噬细胞炎症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和炎症因子的释放。结果显示,在RAW 264.7细胞中,与无处理组相比,LPS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方式促进炎症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和炎症因子的释放。进一步使用5-HT3R拮抗剂格拉司琼(granisetron,GA)进行预处理,检测其抗炎作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的结果表明,与LPS处理组相比,随着GA浓度的升高,其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的效果越好(P<0.05)。同时,细胞活力和细胞毒性的结果也表明,所使用的GA对细胞不造成损伤。另外,通过免疫荧光实验和双荧光素酶检测表明,GA可以抑制LPS诱导的NF-κB的核移位和转录活性;进一步的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表明,GA可以通过抑制IκBα的磷酸化而抑制其降解,从而抑制NF-κB的功能。总之,本文的结果提示,GA可以通过抑制IκBα/NF-κB信号通路,抑制RAW 264.7巨噬细胞中炎症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和炎症因子的释放。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5-HT3R拮抗剂抗炎的分子机制,以及研发治疗败血症等炎症相关疾病的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 综述
    杨忠彬, 刘治, 苏燕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9): 1266-1274.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3.1449
    葡萄糖转运蛋白家族(glucose transporters,GLUTs)属于主要协助转运蛋白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MFS),由溶质运载蛋白家族(solute carrier family 2,SLC2)基因编码,主要协助葡萄糖进行跨细胞膜转运。GLUT1是发现最早的GLUTs家族成员,主要存在于血脑屏障及红细胞膜上,对于维持血糖浓度稳定和大脑供能发挥重要作用。GLUT1的跨膜转运能力一方面与膜上SLC2 A1基因表达量有关,另一方面与GLUT1的转运动力学调控有关。SLC2 A1基因表达调控主要涉及转录、转录后、翻译和翻译后水平调控。转运动力学调控主要包括一系列GLUT1抑制剂,例如膜内糖结合位点抑制剂、膜外糖结合位点抑制剂、腺苷结合效应类抑制剂以及高选择性抑制剂BAY-876。SLC2 A1基因缺失和突变会导致胚胎致死和GLUT1缺乏症;而SLC2 A1表达异常增高则与多种糖尿病合并症(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认知性障碍及肿瘤等发生相关。本文围绕GLUT1结构功能、表达和活性调控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GLUT1相关的临床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 综述
    张乐, 王振, 张钰哲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8): 1047-105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10.1344
    N6-腺苷甲基化(N6-adenosine methylation)是腺苷N6位点的甲基化形式,常出现在真核生物的mRNA中,是最常见的RNA内部修饰的方式之一。研究表明,m6A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来影响细胞的生物过程;同时m6A的调控因子也在各种癌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一种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超过60岁的男性的患病风险逐年攀升,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可以预计PCa的患病数目会继续升高。近年来,关于m6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但是m6A甲基化修饰在PCa中的研究仍然有限,因此,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m6A甲基化修饰在PCa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的研究进展,尤其详细综述了METTL3,FTO,YTHDF2三种经典的m6A相关调控蛋白质在PCa中的作用机制;并阐述了m6A在晚期PCa(例如: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骨转移性前列腺癌)中的潜在应用。从甲基化修饰角度为PCa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挖掘一套有效治疗策略,为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理论参考。
  • 气体信号递质专栏
    武恬恬, 谢彦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7): 911-919.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2.1559
    氧化应激是一种氧化还原失衡的状态,易引起生物体组织细胞发生氧化损伤。通过激活抗氧化系统调节氧化还原平衡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氧化应激响应机制。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 H2S)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信号分子,它能通过多种途径调节机体生理反应和胁迫响应。本文综述了植物中H2S的产生途径,H2S常见供体的特性,H2S、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和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 RNS)在调节植物氧化应激响应中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H2S调节植物氧化应激响应的方式,及其与ROS和RNS在植物氧化还原平衡调节中的相互作用调控,为理解植物氧化应激响应过程中信号分子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 脂代谢专栏
    汤其群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5): 631-63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5.1198
    脂质是脂肪和类脂的统称。脂肪即甘油三酯,主要以脂滴的形式储存于脂肪细胞,是供给人体能量的主要能源物质之一。类脂包括磷脂、糖脂、固醇及其衍生物等,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细胞,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由机体从肠道中摄取的源于食物的外源性脂质、肝细胞合成的内源性脂质及由脂肪细胞内甘油三酯分解释放的脂质以脂蛋白复合体形式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组织。脂代谢异常与肥胖、动脉粥样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纠正脂代谢异常将成为防治这些疾病的有效手段,因此脂代谢调控也倍受关注。本专栏以脂代谢为主题,除了特邀长期从事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总结研究进展外,还收集了3篇脂代谢相关综述以及2篇研究论文,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所和第二附属医院的秦树存受邀撰写的“新的脂代谢调控基因-货运受体Surf4”一文,系统介绍了Surf4蛋白作为货运受体如何参与载脂蛋白在内质网与高尔基体之间的转运,进而影响肝细胞极低密度脂蛋白和小肠上皮细胞乳糜微粒分泌。希望深化人们对Surf4的认知,为其潜在的应用转化提供新的思路。血浆脂蛋白的组成和水平反映了机体内脂质代谢状态,临床检测已经把血浆脂蛋白检测作为常规指标,如何利用脂蛋白水平评价代谢性疾病患病风险、发展状况和治疗效果是临床医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食品营养与安全实验室的何庆华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脂蛋白及其亚类在机体中的功能”的综述和展望。脂肪组织是体内脂代谢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对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在脂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庞卫军在“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在肥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一文中总结出巨噬细胞参与肥胖调控的4条主要途径,值得读者仔细阅读和学习。此外,质膜磷脂的脂质过氧化是诱发细胞铁死亡的关键因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袁萍将肿瘤细胞抑制脂质过氧化和抵抗铁死亡的研究进展呈现在“癌症中与脂质过氧化相关的铁死亡抑制机制”一文中。脂代谢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是本领域的新兴热点研究主题,尤其是对众多长非编码RNA以及环状RNA是否对脂代谢具有调控作用还不知晓。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晓涧在“长非编码RNA CASC15影响肝细胞SREBP1a表达及定位”的研究论文中揭示CASC15通过促进SREBP1a前体蛋白质表达以及向核内转位的方式影响肝细胞脂肪酸合成。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李步高发现猪环状RNA分子circECH1具有抑制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功能,相关研究成果在“CircECH1 inhibits proliferation of porcine preadipocyte by sponging miR-365-5p”论文中展示。

    脂代谢的生理和病理性改变是复杂的调控过程。希望通过本专栏的文章,让读者对血浆脂蛋白代谢、某些疾病状态下脂代谢过程的改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在脂代谢领域做出突破性研究成果,为治疗脂代谢紊乱相关性疾病提供更多更好的干预靶点。
  • 脂代谢专栏
    党园园, 王磊, 贾林涛, 张瑞, 王晓涧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5): 663-671.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3.1405
    长非编码RNA CASC15(long non-coding RNA CASC15,CASC15)被认为是一种与肿瘤相关的lncRNA,参与调控多种肿瘤的侵袭、增殖和迁移等生物学过程。然而CASC15在细胞内脂质代谢中的作用仍不明确。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是细胞内调控脂质代谢的关键转录因子,其成员SREBP1a主要调控脂肪合成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本文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及细胞功能学实验,研究CASC15对人肝细胞中脂质调控因子SREBP1a表达及定位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肝细胞中,过表达CASC15(P<0.001)后细胞内的SREBP1a的mRNA和总蛋白质水平不变,前体蛋白质水平增加(P<0.05)且定位发生改变,即入核增加;SREBP1a调控脂肪酸合成相关产物游离脂肪酸(P<0.001)和甘油三酯(P<0.001)呈下调趋势。本文揭示了CASC15调控肝细胞脂代谢的一种可能机制,希望为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治疗和研究提供新思路。
  • 教育与教学
    董彬, 宿志伟, 王君, 吴涛, 王玉娜, 孙春龙, 赵丽萍, 李旺, 付石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9): 1365-1374.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4.1608
    本文是滨州学院《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组,基于“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育人导向,通过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结合科技发展前沿、社会热点、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要素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并与课程中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知识内容例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及蛋白质工程等专业内容有机融合,建立线上线下思政资源库,并通过“雨课堂”等教辅工具,采用讲授法、案例法、小组汇报、混合式教学等模式开展课程教学,将课程思政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对《生物技术制药》本科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并以“基因工程与制药产业概述”为例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过程进行阐述,并对近年来的课程改革效果进行总结归纳,旨在为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生物医药人才建立一套系统全面,可推广复制和持续改进的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方案,为同类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 综述
    黄钧柳, 张昀, 崔晓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11): 1524-1533.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5.1606
    人端粒i-motif是由人端粒末端富含胞嘧啶(cytosine,C)的核酸序列形成的特殊高级结构,在端粒重复序列RNA(telomeric repeat-containing RNA,TERRA)转录调控、端粒功能维持和端粒酶活性抑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端粒i-motif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是癌症治疗的一个新靶点。相对于核酸G-四链体等高级结构,端粒i-motif稳定性较差,且受溶液pH、离子状态和拥挤环境等的影响,其在近中性的生理环境下能否稳定形成,长久以来存在争议。采用体外筛选的小分子配体特异性识别并稳定端粒i-motif,为探究该结构的生物学功能以及以端粒为靶点的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但相对于其他核酸高级结构,目前所报道的端粒i-motif特异性配体分子仍较为匮乏。因此,本文将简要介绍i-motif结构的发现历程及其结构特征,并着重对体外环境下人端粒i-motif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已报道的端粒i-motif配体分子及其生物学功能和调控机制等进行综述。文章内容将为近生理条件下端粒i-motif的结构研究和以其为靶点的特异性配体筛选提供基础,同时也为人端粒相关的癌症机制探究和治疗策略开发等提供思路与方向。
  • 综述
    童旭, 孙晓迪, 袁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10): 1392-140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12.1491
    支链氨基酸转移酶1(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transaminase 1,BCAT1)催化支链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BCAA)和支链酮酸(branched-chain keto acids,BCKA)之间的转换反应,在维持二者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发现,BCAT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且与癌症的分期和预后关系密切,进一步研究证实,BCAT1能促进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并揭示BCAT1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部分作用机制:(1)不同肿瘤中BCAT1催化转氨基反应的方向不同,BCAT1既可催化BCAA分解为BCKA,也可催化BCKA合成BCAA,这两个方向都可能促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2)BCAT1既能直接影响肿瘤细胞代谢来发挥相关作用,也能通过影响肿瘤微环境而产生促癌效应。总体而言,BCAT1通过催化BCAA的分解与合成反应,影响物质代谢、能量合成、信号通路、肿瘤免疫、表观遗传学和细胞周期等方面,进而促进癌症的发生与进展。本文就国内外BCAT1和BCAA的研究进展,聚焦BCAT1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为进一步探讨BCAT1在恶性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提供理论依据。
  • 综述
    伍铤, 王韵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10): 1401-1407.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2.1511
    蛋白质激酶是一个庞大的蛋白质家族,参与了真核细胞的绝大部分信号转导。激酶的磷酸化功能已得到较为深入的研究,而一些激酶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关键模体的关键氨基酸突变/缺失而失去了激酶活性,称之为“假激酶”。假激酶在不同物种间是保守的,这一现象说明它们虽然不具备磷酸化活性,但可能具有其他一些非磷酸化功能。最近的研究证实,假激酶具有这些非磷酸化功能,并以此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包括:(1)通过直接结合活性激酶调控其磷酸化活性;(2)通过竞争抑制调控活性激酶的磷酸化活性;(3)作为分子开关发挥不依赖激酶的关键非催化功能;(4)作为信号支架辅助信号转导;(5)发挥磷酸化活性之外的催化功能。这些功能已被证明参与发育、免疫和代谢等重要的生理过程。假激酶的突变或表达异常与多种疾病例如肿瘤、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相关。本文就假激酶在细胞信号转导中的功能进行了概述,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气体信号递质专栏
    王军, 程鹏飞, 沈文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7): 905-91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4.1662
    氩气(argon)是大气中含量最丰富的惰性气体。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并逐渐认可了氩气的生物学效应。作为一种具有细胞保护功能的气体分子,氩气对生理以及病理过程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正面影响。相比于已知的气体信号分子,氩气具有无毒无害且含量丰富的特点,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氩气生物学效应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总结了氩气的不同施用方式以及在动物神经保护、心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和器官移植等临床模型中的正面作用,及其在农产品采后保鲜和植物抵抗非生物胁迫方面的研究进展。氩气生物学的相关机制包括氩气可以影响信号转导的受体、离子通道蛋白质和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重建氧化还原和离子稳态等,酶蛋白的磷酸化与脱磷酸化修饰可能是其重要的分子机制。由于氩气具有安全和相对便宜的特点,因此,氩气具有潜在的医学和农业方面的应用前景。
  • 综述
    张沥丹, 张师音, 葛胜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12): 1664-167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3.1616
    外泌体是一类30~150 nm天然纳米颗粒,通过细胞主动分选胞内物质并以囊泡的形式转运到胞外,参与诸多生理过程。外泌体因其携带亲代细胞信息,常被用作疾病诊断和预后循环生物标志物。然而,临床标本的外泌体富集方法、富集产物的产量及纯度限制着外泌体临床转化,因此,高效富集临床标本来源的外泌体是进行诊断和治疗应用的前提条件。常见的外泌体提取技术,例如超速离心、多聚物沉淀等能富集高产量的外泌体,但产物中存在的高水平蛋白质污染物极大地影响了下游外泌体分析。而经磁珠法富集的外泌体产物纯度高,特异性好,逐渐被研究人员用于临床标本外泌体的富集检测。磁珠富集中,研究者对不同磁珠类型、富集方式的选择影响着外泌体富集效率及下游检测分析结果,在磁珠法的基础上也开发了新的外泌体分离方式用于改善磁珠存在的富集洗脱等局限性。本文综述了基于磁珠法的外泌体富集方式和检测技术,简述了磁珠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局限性及未来的展望。
  • 综述
    白紫元, 张巧, 杨哲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11): 1554-1561.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7.1613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复杂的肿瘤代谢重编程更新、更全面的认识。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 protein-1,GLUT-1)在不同肿瘤细胞的质膜上有不同程度的过度表达,过表达的GLUT-1会使肿瘤细胞摄入更多的葡萄糖以重编程细胞的代谢模式,。同时,对肿瘤微环境的改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在肿瘤中GLUT-1的调节是近年来关注的重点,目前,已报道的上游调控因子主要有PTEN基因编码的蛋白质(phosphatase and tensio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PTEN)、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HIF),GLUT-1还会通过影响p53和细胞致瘤基因(cellular-myelocytomatosis viral oncogene, c-Myc)通路等在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GLUT-1的结构与功能、在肿瘤代谢重编程中通过转运不同底物对肿瘤的影响、GLUT-1的调节和目前针对GLUT-1的治疗等。同时,阐述了GLUT-1与肿瘤代谢重编程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抗肿瘤机制研究以及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 脂代谢专栏
    李娇, 赵天枝, 王婕妤, 李萌, 安家岐, 杨阳, 高鹏飞, 曹果清, 郭晓红, 李步高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5): 672-68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4.1061
    环状RNA (circRNA) 是一种共价封闭RNA,在脂肪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猪环状RNA ECH1 (circECH1) 对前体脂肪细胞增殖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 分析、Sanger测序和RNase R酶消化法成功鉴定circECH1的稳定环状结构,其在马身猪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并且其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随日龄增加呈上升趋势。功能研究证明,干扰circECH1后,增殖相关基因PCNA、CDK1和MKi67极显著升高(P<0.01),增殖细胞数量极显著增加(P<0.01)。为进一步探究其分子机制,使用miRDB、miRWalk和RNAhybrid 预测circECH1的下游靶基因。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和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技术,验证circECH1能靶向结合miR-365-5p。在猪前体脂肪细胞中过表达miR-365-5p会增殖相关基因PCNA和CDK1的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增殖细胞数量极显著增加(P<0.01);干扰miR-365-5p后增殖相关基因PCNA、CDK1和MKi67的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增殖细胞数量极显著增加(P<0.01)。挽救实验结果显示,共转染si-circECH1和miR-365-5p inhibitor与单独转染miR-365-5p inhibitor相比,增殖相关基因PCNA、CDK1和MKi67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增殖细胞数量显著升高。本研究结果证明,circECH1存在于马身猪的脂肪组织中,并且通过海绵吸附miR-365-5p调控猪前体脂肪细胞增殖,为进一步了解调控猪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综述
    武贺, 杨妍, 杨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8): 1098-1105.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11.1332
    分化簇24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4, CD24) 是一种小分子量、高度糖基化的细胞膜上表达的蛋白质,通过糖基磷脂酰肌醇锚点与质膜相连。正常情况下,CD24主要在人体的免疫细胞上表达,但在70%以上的恶性肿瘤细胞包括肝癌、肺癌及膀胱癌等中也发现其过度表达。CD24往往通过参与介导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信号转导通路调节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转移及侵袭,包括和配体 P-选择素结合促进肿瘤细胞转移,通过激活Wnt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生长增殖等。因此,利用靶向CD24的siRNA或抗体等阻断其与相关信号通路的联系,将会成为潜在的抗肿瘤治疗方案之一。目前,包括抗体治疗、基因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方式在内的多项以CD24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药物,正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最新研究显示,CD24可通过与巨噬细胞上的配体-唾液酸结合Ig样凝集素10 (sialic-acid-binding Ig-like lectin 10, Siglec-10) 结合,释放抑制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吞噬的“别吃我”信号,进而导致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利用靶向CD24的抗体或CD24受体融合蛋白封闭CD24和Siglec-10的结合,将有助于巨噬细胞等免疫效应细胞识别肿瘤细胞,因此,CD24有望成为新的抗肿瘤免疫治疗靶点。本文将主要介绍CD24分子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与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并系统总结以CD24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和治疗手段的研发现状及最新进展。
  • 研究论文
    付荣, 王珏, 王海龙, 杨鹏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5): 715-723.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3.1636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燕麦类全谷食品可有效降低结肠癌的发病风险。丝氨酸/甘氨酸代谢途径对于维持肿瘤生长十分重要,能为肿瘤细胞核苷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提供底物,并保障肿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燕麦生物碱A(avenanthramide A, AVN A)具有抑制小鼠原位结肠癌生长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azoxymethane/dextran sulphate sulfate, AOM/DSS)小鼠结肠癌模型进行血液代谢组学研究,发现AVN A处理后,丝氨酸/甘氨酸代谢途径的变化最为显著(P<0.01)。丝氨酸、甘氨酸饥饿条件下,AVN A对结肠癌的杀伤效果显著增强(P<0.05),表明AVN A靶向丝氨酸代谢从而发挥抗结肠癌作用。随后,对丝氨酸代谢关键酶SHMT1、SHMT2、PHGDH、PSAT1及PSPH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发现AVN A明显抑制SHMT2的表达(P<0.01或P<0.001)。过表达SHMT2后,由AVN A介导的对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增殖、GSH/GSSG以及NADPH/NADP+的抑制作用均被逆转。综上所述,AVN A通过下调SHMT2的表达,阻遏丝氨酸/甘氨酸代谢途径,从而发挥抑制结肠癌进展的作用。本研究为燕麦生物碱的深度利用及结肠癌的营养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综述
    卢甲林, 袁萍, 孙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11): 1515-1523.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8.1095
    自2015年溶瘤疱疹病毒T-VEC在美获批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后,医学界对于溶瘤病毒疗法的关注与日俱增。在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研究过程中,溶瘤病毒疗法同样占有一定地位。某些溶瘤病毒对非小细胞肺癌具有特异性靶向作用,在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飞速发展的基础上,研究者们又设计出许多针对各种特异性位点的重组溶瘤病毒,进一步提高了溶瘤病毒的靶向性与溶瘤作用,以期能够缓解症状甚至治愈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本文简介了溶瘤病毒的野生型和基因编辑型两大分类,及其如何实现特异性靶向和杀伤肿瘤细胞的溶瘤机制,重点介绍了溶瘤病毒单独应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或联合化学疗法、免疫疗法,例如CAR-T细胞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当前热点研究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其潜在的发展方向;同时对溶瘤病毒疗法学界关注度较高的靶向运输问题进行了归纳与讨论,指出以细胞外囊泡作为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最后结合现有基础与临床研究分析指出其现存的问题与未来的应用前景,以期拓展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方法,使其不再局限于传统疗法。
  • 研究论文
    赵中豪, 宋林, 杨福情, 王建勋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7): 1023-1035.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6.1587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钙超载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参与其中。现有的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存在局限性,不能对再生潜力较差的心肌细胞进行有效修复。探究心肌细胞多种程序性死亡方式都是心肌梗死治疗潜在重要靶点,而铁死亡(ferroptosis)作为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在心肌梗死中的潜在作用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钙及钙调蛋白(calmodulin, CaM)是否参与心肌梗死中心肌细胞铁死亡,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使用CCK-8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检测细胞活性;通过分光光度法测量心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 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含量;通过Western 印迹检测蛋白质的表达,结果显示,大鼠心肌细胞(H9c2)在遭受缺氧(hypoxia)损伤时,细胞的活性、GSH含量以及SLC7A11和GPX4的表达均显著降低,细胞的死亡率、MDA含量显著增加,但给予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和铁螯合剂Deferoxamine(DFO)处理后发现,缺氧损伤被明显抑制;同时,缺氧导致H9c2细胞内Ca2+浓度增加、钙调蛋白及其Ca2+/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CaMK)家族包括CaMKII和CaMKIV表达水平增加;使用CaM拮抗剂Calmidazolium chloride(CCL)或CaM-siRNA均能明显抑制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铁死亡。此外,L型电压型依赖钙通道(L-type voltage-dependent calcium channel, LVDCC)阻滞剂维拉帕米(verapamil)的加入可以明显抑制缺氧导致的H9c2细胞中铁过载。最后,心肌梗死动物模型证明,心肌梗死损伤中CaM蛋白表达上调,CaM拮抗剂CCL在铁死亡介导的心肌梗死损伤中发挥作用。本研究揭示了Ca2+/CaM通过调控LVDCC可能作为抑制铁死亡的新靶点,对铁死亡及其抑制剂机制的深入探索,有望将铁死亡确定为心肌梗死损伤的新型诊断和治疗靶点。
  • 气体信号递质专栏
    张娇, 张文泽, 王昕, 尉萱, 张琳, 金竹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7): 951-96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3.1558
    作为新兴的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 H2S)能够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广泛参与植物抵御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过程。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 SDH)结合于线粒体内膜,既是参与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也是氧化磷酸化过程的重要电子载体,在植物响应各类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H2S与SDH参与调控的生理过程有很大相关性,本文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实验材料,对H2S与SDH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在AtSDH1-1-OE中,H2S的关键生成酶编码基因LCD和DES1大量表达,且H2S产率和含量较WT显著升高。SDH抑制剂TTFA 处理导致活性氧(ROS)大量产生,幼苗根的伸长受到极显著抑制,根发育生长基因RHD2、TRH和SCN1表达下调;而同时进行生理浓度的NaHS(H2S供体)熏蒸,能够清除过量ROS,幼苗生长有所恢复。但在AtSDH1-1-OE中,施加HT(H2S清除剂)后的结果与TTFA单独处理WT类似,ROS大量产生,幼苗根长变短。H2S特异性荧光探针和非损伤微测技术NMT检测结果也显示,TTFA和HT诱导保卫细胞中H2O2增加,H2S则可以促使其排出。此外,H2S影响ATP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促使ATP大量产生;相应地,在AtSDH1-1-OE中施加HT处理,ATP含量显著降低。综上所述,SDH诱导植物H2S的内源产生,进而参与SDH调控植物体内能量代谢和ROS的产生过程,最终影响植株根的伸长。
  • 综述
    郑俊豪, 徐两蒲, 黄海龙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6): 798-804.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9.1276
    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是一种全球性的单基因遗传病,目前针对该病的治疗方法除造血干细胞移植外都是对症治疗,无法达到根治效果。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缺陷和异常基因引起的疾病,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近年,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越来越成熟完善,在β-地贫治疗中的应用也变得广泛。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分别为ZFN技术、TALEN技术、CRISPR/Cas9技术以及单碱基编辑技术。本综述将总结上述4种基因编辑技术在β-地贫治疗中的原理、研究、优缺点以及局限性,旨在优化β-地贫的治疗策略。
  • 研究论文
    王颖颖, 周帅, 张嘉丽, 余荣华, 陈松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8): 1113-1121.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6.1672
    胰腺癌仍然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而且较少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案。虽然在许多肿瘤细胞,包括胰腺癌细胞中观察到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4(ubiquitin specific peptidase 14,USP14)的过度表达,但它在胰腺癌中的确切作用仍未得到较好的阐明。我们研究了USP14在胰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分子机制。对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的分析显示USP14在胰腺癌组织中高度表达,进一步探究发现,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利用shRNA-USP14慢病毒建立了稳定的USP14敲低胰腺癌细胞系,通过CCK8、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和Transwell试验发现,USP14敲低抑制了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在胰腺癌细胞SW1990和MIAPaCa2中蛋白质印迹结果表明,下调USP14的表达导致细胞周期蛋白D3(cyclin D3)水平下降,而过表达USP14会增加细胞周期蛋白D3表达水平。此外,免疫共沉淀证明,USP14与细胞周期蛋白D3相互作用,泛素化结果显示,USP14的过表达降低了细胞周期蛋白D3的泛素化水平。并且在SW1990胰腺癌细胞中,CRISPR/Cas9介导的USP14敲除导致细胞周期蛋白D3水平下降。这些发现表明,USP14通过与细胞周期蛋白D3的相互作用促进了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凸显了USP14作为胰腺癌的潜在治疗靶点。
  • 教育与教学
    杨昆, 石晓梅, 郭睿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8): 1200-1211.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3.1597
    基础医学是学生接触医学的起点,也是职业道德观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融入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领,是实现全人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和有效举措。基于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的优质资源,结合O-PIRTAS翻转课堂与TBL教学的优势,教学团队以“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为内容,积极探索对学生的素质培养。通过引入诺贝尔奖研究历程、我国学者重大研究成果、学科前沿进展、靶向药物作用机制、临床疾病等丰富的多元化素材和案例,引导学生在讨论与合作中收获知识、锻炼能力和提升素质。经过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个体与团队、听与讲、学与练、基本理论与拓展探究多轨并行的互动环节,学生在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交流表达方面的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形成了初步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增强了医学生的使命感和民族自信,树立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理念。教学团队认为,优质资源与探究活动环节把控是提高O-PIRTAS翻转课堂结合TBL教学效果的重要步骤。
  • 综述
    刘子昂, 金焰, 吴楠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4, 40(1): 1-9.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3.09.1192
    在真核生物中,mRNA翻译过程包括起始、延伸和终止。其中,翻译的起始阶段最为重要且复杂,它决定了mRNA能否被有效翻译成蛋白质。根据翻译起始机制的不同,真核生物mRNA翻译可以分为传统的帽-依赖性翻译和替代机制帽-非依赖性翻译。当外部环境的刺激或细胞自身的改变使细胞处于应激状态时,传统的帽-依赖性翻译被抑制或下调,替代机制帽-非依赖性翻译得以启动,以保证翻译的顺利进行。真核生物在应激状态下为了维持蛋白质合成的需求,采用多种翻译起始机制来实现帽-非依赖性翻译。其中较常见的是IRES(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m6A修饰和CITE(cap-independent translation enhancer)所启动的翻译。这些机制允许核糖体在mRNA的特殊区域内部进行启动,而不依赖于传统的m7G帽结构。通过这些机制,真核生物可以在应激状态下仍然进行蛋白质合成,以满足细胞的需要。本文在总结传统帽-依赖性翻译研究进展基础上,着重介绍IRES、m6A和CITE所启动的帽-非依赖性翻译,为更好地探索细胞应激状态下的翻译机制提供参考,为未来的翻译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多的思路。
  • 综述
    张雅婷, 李文娜, 彭伟盼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3, 39(5): 692-69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9.1226
    微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在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等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其异常表达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特定miRNA进行精准检测,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核酸生物传感器凭借化学性质稳定、设计简单、可编程性及易修饰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其中,G-四链体功能性核酸是一种富含鸟嘌呤的DNA通过Hoogsteen型氢键形成的特殊空间结构,因其可通过范德华力及疏水作用等相互作用力与卟啉、染料和氯化血红素(hemin)等小分子结合并增强其理化性质,而广泛应用于miRNA检测领域。目前,G-四链体常与核酸扩增或纳米信号放大技术联用以提高灵敏度,既可用于目标识别,又可辅助信号输出。本文首先介绍了G-四链体的结构及其荧光增强及过氧化物酶活性提升的机制;其次,依据上述特性分别论述了G-四链体与荧光配体结合构建miRNA荧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以及基于G-四链体/Hemin的miRNA生物传感平台,在比色、电化学及化学发光检测中的应用进展;最后讨论G-四链体在miRNA检测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促进高灵敏度及特异性的核酸生物传感器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