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约综述
  • 彭建, 张宏权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10): 1269-1284.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7.1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染色质可及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作为一种衡量染色质结合因子与染色质DNA结合能力高低的染色质属性,是评价染色质结构稳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多种细胞核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基因转录调控以及DNA损伤修复等。该属性的异常调控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包括肿瘤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对于该属性探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与疾病领域的热点。伴随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运而生,例如染色质构象捕获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两种技术的结合等。随着技术的进步,多种参与调控染色质可及性的因素被发现和总结,包括核小体占位、组蛋白修饰以及非编码RNA等。多项大规模的染色质组学数据绘制了多种疾病的染色质可及性图谱,为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染色质可及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随着单细胞染色质可及性测序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对细胞类型染色质层面的划分,弥补了单纯依赖基因表达划分细胞类型的不足。本文将从染色质的组成与可及性、影响染色质可及性的因素、染色质可及性的检测方法,以及染色质可及性与癌症的关系等方面简要阐述染色质可及性的研究进展。
  • 综述
  • 葛倩云, 石梦琪, 王玉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10): 1285-1293.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1.15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胶质母细胞瘤是大脑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复杂的肿瘤微环境是胶质母细胞瘤临床治疗的主要挑战,也是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复发率高、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YKL-40,这一分泌性蛋白质与多种类型的癌症预后不良相关,且在高级别胶质瘤尤其是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血清水平与肿瘤组织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在低级别胶质瘤中并未发现这一特征。这提示,YKL-40与胶质瘤分级及胶质母细胞瘤恶性发展过程密切相关。针对YKL-40的抗体治疗也被证明能够与电离辐射协同抑制胶质母细胞瘤血管生成及恶性发展。基于YKL-40的临床价值,本文将从肿瘤微环境的角度,归纳总结YKL-40在恶性肿瘤中的相关研究成果,并讨论其在胶质母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的相关作用及临床应用前景。
  • 白玉杰, 王建辉, 吴东颖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10): 1294-1303.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4.15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NAD+)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辅酶,是能量代谢的核心。NAD+也是非氧化还原NAD+依赖性酶的共底物,包括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uins)、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s, PARPs)、CD38/CD157胞外酶等。NAD+已成为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存活的关键调节剂。最近的研究表明,Sirtuins催化多种NAD+依赖性反应,包括去乙酰化、脱酰基化和ADP-核糖基化。Sirtuins催化活性取决于NAD+水平的高低。因此,Sirtuins是细胞代谢和氧化还原状态关键传感器。哺乳动物中已经鉴定并表征了7个Sirtuins家族成员(SIRT1-7),其参与炎症、细胞生长、生理节律、能量代谢、神经元功能、应激反应和健康衰老等多种生理过程。本文归纳了NAD+的生理浓度及状态、NAD+的生物合成途径,并阐述了Sirtuins的生物学功能,重点讨论了SIRT1-7表达及活性与衰老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NAD+和Sirtuins依赖的衰老机制,机体NAD+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导致Sirtuins活性下降,尤其是SIRT1、SIRT3和SIRT6,引发细胞核和线粒体功能下降,衰老及老化相关疾病也随之发生。研究表明,NAD+前体补充剂能够快速提高机体NAD+水平和Sirtuins活性,是一种有效的抗衰老干预措施,为全球老龄化社会带来希望。
  • 秦雨涵, 侯宏卫, 胡清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10): 1304-131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4.15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胆碱能抗炎通路是一条神经-免疫调节通路,以中枢神经系统的迷走神经为起点,以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为基础,以免疫细胞膜表面的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α7 nAChR)为关键作用位点。其中,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相互转化,激活JAK-STAT3、PI3K-Akt等信号通路,抑制NF-κB的核转位,进而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促进抑炎因子的释放,调节和控制机体的炎症,具体的作用机制正在研究中。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使用药物激活α7 nAChR和电刺激迷走神经这2种方法,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其中,激活α7 nAChR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和效果显著等优势。常用药物有选择性激动剂,例如PNU282987和GTS-21等,非选择性激动剂例如烟碱。多项研究显示,该方法在脓毒症、缺血再灌注、胃肠炎、骨关节炎和自身免疫病等外周器官炎性疾病治疗中都具有一定的效果。α7 nAChR作为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关键作用位点,成为许多炎性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本文对胆碱能抗炎通路中的α7 nAChR所涉及的抗炎机制、通路激活方式,以及其近年来在炎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为未来研究其具体作用机制和新的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 张茜, 孟庆玉, 井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10): 1311-1321.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1.15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膜联蛋白A5 (human annexin A5, hAnxA5)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功能蛋白质分子,广泛存在于人体的细胞和体液中。hAnxA5作为具有特定结构、隶属于一个复杂成员膜联蛋白家族的一个成员分子,其生化特性也是非常独特的。它以钙离子依赖方式,可逆、特异性、高效地结合磷脂酰丝氨酸分子;并基于此特性发挥重要生物学功能,在诸多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hAnxA5的结构特点、生化特性、作用机制、影响效应以及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应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与总结。游离态hAnxA5以单体形式存在,发挥生物学活性时通常形成聚合体形式。hAnxA5影响了人体的血管血栓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疾病、肺纤维化及肺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病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hAnxA5作为疾病生物标志物,也应用在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心力衰竭、急性肾损伤和哮喘等疾病的研究中;作为新型药物候选物,hAnxA5及其衍生物被多次设计、运用于多类疾病的治疗探索,尤其在血管血栓类疾病的治疗探索上。对于hAnxA5的研究,仍存在某些空白与不足。对其研究的深入,不仅将拓展对于hAnxA5结构与功能关系的认识,而且将促进其在相关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刘雨恒, 谌容, 谢恬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10): 1322-1334.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3.14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榄香烯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药物之一,因其抗肿瘤活性强、作用范围广、毒副作用轻微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榄香烯的生产主要依靠药用植物温郁金的分离提取。但温郁金的榄香烯含量低、分离纯化难度大、得率低且成本高,严重阻碍了榄香烯的大规模生产与应用。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微生物构建细胞工厂用于生物合成天然药物成为研究热点,也为榄香烯的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对榄香烯的生物合成研究在不断深入。研究者通过代谢工程、组合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手段,阐明榄香烯生物合成途径和关键酶,已经成功克隆了榄香烯生物合成途径上的一些关键酶基因,初步实现榄香烯的异源生物合成。本文以合成生物学研究思维概述榄香烯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工程菌的优化,重点综述关键酶吉马烯A合酶(germacrane A synthase, GAS)。从限速酶基因的过表达和分流基因的敲除,融合表达酶工程策略、吉马烯A合酶的体外进化几方面,对其生物合成途径的改造策略进行阐述。同时,也分析提高异源生物合成榄香烯产量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榄香烯的高效生物合成提供参考。
  • 李健, 王亚妮, 张红兵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10): 1335-134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4.1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是一种广泛表达的多效性细胞因子,参与多种炎症和免疫疾病的过程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许多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点。MIF基因在系统发育中高度保守,在其启动子区有多种不同转录因子的特定结合位点,借此调节MIF的表达。MIF在细胞内外均发挥作用,且MIF是组成型表达。因此,研究调控MIF基因表达和刺激MIF分泌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MIF基因和MIF启动子上的结合位点的简述,对影响MIF基因表达的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和归类。根据与MIF基因结合的方式,可分为:(1)与MIF基因启动子特定位点结合,改变转录活性;(2)与MIF CATT5-8微卫星重复序列结合,改变高表达MIF等位基因;(3)非编码RNA调控MIF表达;(4) 影响MIF分泌的相关因素。通过对这4类调控MIF基因表达的相关因素的综述,进而认识MIF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和影响因素,以期对其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 研究论文
  • 陈文哲, 李磊, 张令强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10): 1343-135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8.1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线性泛素化修饰在肿瘤及免疫系统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线性泛素链组装复合体(linear ubiquitin chain assembly complex,LUBAC)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够催化合成线性泛素链的泛素连接酶。本研究发现,泛素连接酶2(ariadne homolog 2,ARIH2)作为LUBAC新的相互作用蛋白质,能够抑制LUBAC对底物的线性泛素化修饰水平。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ARIH2与HOIP存在相互作用,且GST pull-down结果说明,HOIP通过ZF-NZF结构域与ARIH2发生相互作用。进一步的免疫沉淀结果证明,LUBAC并不能线性泛素化修饰ARIH2。反之,ARIH2能够抑制LUBAC对底物的线性泛素化修饰水平,其机制可能是ARIH2影响了SHARPIN的泛素化水平,从而影响LUBAC酶活性,进而导致LUBAC对底物的线性泛素化水平减弱。
  • 张楠, 柳艺石, 藤田盛久, 高晓冬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10): 1351-135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9.1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已知超过150种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 anchored protein, GPI-anchored protein)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并参与免疫识别、细胞通讯与信号转导等多种生理过程。当蛋白质无法被GPI修饰时,前体蛋白质通过内质网相关蛋白质降解(endoplasmic reticulum associated degradation, ERAD)途径降解。然而,GPI锚定蛋白ERAD的降解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探究GPI锚定蛋白前体的ERAD途径的具体机制,本研究敲除人胚胎肾细胞293细胞株(HEK293)的GPI转酰胺酶复合物亚基PIGS基因,进而敲除E3泛素连接酶HRD1和GP78基因,之后随机在PIGS-KO,PIGS-HRD1-KO和PIGS-GP78-KO过表达16种GPI锚定蛋白质(以亲本PIGS-KO细胞株作为对照组),Western印迹结果证明,GPI锚定蛋白前体在细胞株PIGS- HRD1-KO 中的蛋白质积累量(IPHK)和PIGS-GP78-KO中的蛋白质积累量(IPGK)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例如LYPD2的IPHK是IPGK的28倍,NEGR1的IPHK是IPGK的0.12倍,这说明GPI锚定蛋白前体的降解主要依赖于2种ERAD途径:ERAD-L和ERAD-M。且HRD1与GP78的2种E3泛素连接酶被选择性地用于GPI锚定蛋白前体的降解。朊病毒(prion)和CD59嵌合构建体表明,GPI前体蛋白C-端GPI附着信号决定了降解途径(朊病毒IPHK/IPGK由突变前的0.33改变为突变后的23.42。相反的是,突变前CD59的IPHK/IPGK是11.45,突变后变为2.81)。接着,通过对C-端附着信号疏水性的计算,我们发现,这种选择性差异由前体蛋白质C-端GPI附着信号疏水性的不同造成。本研究初步解释了未被GPI锚修饰的GPI锚定蛋白前体在ERAD中的降解机制。
  • 尹星星, 王学红, 田文慧, 晁沐, 杨永晶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10): 1359-1369.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8.1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糖是树莓功能性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疲劳、降血糖、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但树莓多糖对紫外线造成的皮肤细胞光损伤是否具有防护作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究树莓粗多糖(raspberry crude polysaccharide,RCP)对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UVB)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uman immortalized keratinocytes,HaCaT)光损伤的防护作用。通过建立HaCaT细胞的UVB光损伤模型,利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微板法测定HaCaT细胞中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和抗氧化因子的含量,评估RCP的抗UVB活性。采用体外自由基清除实验检测RCP对DPPH自由基(DPPH·)和ABTS自由基(ABTS·+)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RCP能明显提高被UVB损伤的HaCaT细胞活力,且随浓度升高作用增强(P < 0.01或P < 0.05)。与未加入RCP处理的HaCaT细胞比较,人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人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人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人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P < 0.01或P < 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以及人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的含量显著升高(P < 0.05)。此外,RCP对DPPH·和ABTS·+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91%和94%。以上结果表明,RCP能够通过降低炎症水平和缓解氧化应激来预防UVB对HaCaT细胞造成的光损伤,为天然抗UVB物质的研发提供新思路,也为树莓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和精深开发提供参考。
  • 石建云, 吴晓甜, 贺磊, 申晶, 冯艳林, 王德平, 原一桐, 曹济民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10): 1370-138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9.1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突触结合蛋白 1 (synaptotagmin 1,Syt1)属于突触结合蛋白家族一员,在神经递质囊泡转运和胞吐中发挥作用。Syt1 在肠道上皮中有表达,但其在结肠炎中的生物学功能尚不明确。本工作以 Syt1 转基因小鼠结合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通过 qRT-PCR、免疫染色及 Western 印迹检测 Syt1 在生理状态及肠炎状态下在结肠中表达的动态变化;采用 H&E 染色、免疫染色、Western 印迹等方法,观察 Syt1 在结肠炎的炎症反应及肠道上皮再生修复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正常野生小鼠的结肠上皮及结直肠癌患者癌旁组织的肠上皮细胞中均有较高水平的 Syt1 表达;DSS 处理使 Syt1 在结肠中表达显著升高 (P<0.01)。DSS 诱导小鼠肠炎模型中,相较于对照组,Syt1 敲减小鼠体重降低情况、结肠炎性红肿和长度缩短等均显著减轻 (P<0.05),而再生隐窝数量则增多、Ki67 增殖细胞也增多(P<0.01);结肠组织中的 CD45 免疫细胞、F4/80 巨噬细胞浸润减少 (P<0.001),炎症性肠病相关的促炎因子 IL-1β、IL-6 和 TNFα 分泌也减少 (P<0.05)。免疫组化及Western 印迹结果进一步显示,Syt1 敲减小鼠中,IL-6 和 p-STAT3 表达显著下调(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敲减 Syt1 可能通过抑制 IL-6/STAT3 信号通路改善结肠炎病变程度。
  • 焦思薇, 郑洪丹, 王津, 仪慧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10): 1381-1389.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8.1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殖健康是人口与健康领域的重要议题。作为全球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哮喘会影响男性生殖功能,但相关机制鲜有报道。本文研究了黄酮类化合物黄芩苷(baicalin,BA)对哮喘小鼠睾丸损伤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选择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K组)、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的哮喘组(OVA组)和黄芩苷干预哮喘组(OVA+BA组)。结果发现,3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差异。OVA组小鼠睾丸系数和精子数量显著降低(P < 0.05),精子畸形率显著增加(P < 0.05);黄芩苷干预组小鼠睾丸系数显著增加(P < 0.05),精子畸形率显著降低(P < 0.05)。HE染色观察到OVA组小鼠睾丸组织生精小管结构损伤,精子发生异常,生精细胞减少,Johnson得分显著降低;BA干预组生精小管直径及生精上皮细胞高度显著增加,生精小管基膜结构较完整,Johnson得分显著提高(P < 0.05);试剂盒法检测氧化还原指标发现,OVA组睾丸组织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P < 0.05),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降低(P < 0.05);OVA+BA组睾丸组织H2O2和MDA含量显著降低(P < 0.05),T-SOD活性显著增加(P < 0.05);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发现,OVA组睾丸组织中促凋亡基因p53、Casp-3转录上调,抗凋亡基因Bcl2转录显著下调,胱天蛋白酶3(caspase-3)活性显著增加(P < 0.05);OVA+BA组p53和Casp-3转录下调,Bcl2转录上调,胱天蛋白酶3活性显著降低(P < 0.05)。结果表明,哮喘小鼠睾丸组织发生了氧化应激和结构损伤,细胞凋亡途径被激活,BA干预可有效减轻哮喘小鼠睾丸组织的氧化胁迫,抑制凋亡通路,保护睾丸组织的功能和结构。结果提示,黄芩苷能缓解哮喘小鼠的生殖毒性,该效应与机体抗氧化能力提高、细胞凋亡途径抑制有关。
  • 叶鑫, 张蕾, 成璐, 贾岩, 任杉, 刘冰, 宋露瑶, 王思懿, 李京敬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10): 1390-1402.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7.1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信号通路是肿瘤细胞转移的主要调控因素之一,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XCR1都被证明参与了乳腺癌的进展。本文基于膜蛋白酵母双杂交发现了XCR1-CXCR4这一尚未报道过的相互作用对,进一步通过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bio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BRET)验证并发现XCR1可以竞争性地结合CXCR4受体 (P<0.01),形成异源二聚体。在功能方面,首先通过XCR1和CXCR4瞬时转染HEK293细胞进行划痕实验,加入30 nmol/L SDF-1β后,共转组41.55%的伤口愈合率低于单转CXCR4组的58.75%,说明XCR1的共表达抑制了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β(SDF-1β)/ CXC趋化因子受体4型 (CXCR4)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运动性(P<0.05);其次,利用CXCR4-EGFP转基因HEK293细胞系,共表达XCR1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XCR4受体荧光。结果显示,在30 nmol/L SDF-1β的诱导下,XCR1能够加速异源二聚体中CXCR4的内化 (P<0.05),使得内化率从14.38%上升到64.10%;最后,分别检测了控制细胞增殖的Akt和控制细胞迁移的ERK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发现,在SDF-1β刺激10 min后,单转CXCR4组的ERK磷酸化为3.59倍,而共转染XCR1/CXCR4组ERK的磷酸化水平仅为2.08倍,二聚化使得ERK磷酸化水平下降,且激活时间缩短;而Akt的磷酸化水平几乎不受影响。本研究揭示了CXCR4和XCR1二聚化现象,以及该二聚体对CXCR4介导的细胞运动性、受体内化和ERK磷酸化的影响。提示靶向XCR1的药物可以成为CXCR4交叉脱敏的候选药物,对于抑制乳腺癌转移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思路。
  • 安小琼, 谢鹏, 朱晓西, 龙婷婷, 禹文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10): 1403-1417.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8.1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甲基化RNA免疫沉淀测序(methylated RNA immunoprecipitation sequencing, MeRIP-seq)、转录物组测序(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RNA-seq)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 reperfusion, MCAO/R)模型中环状RNA (circular RNA, circRNA)差异表达谱和m6A修饰差异表达谱,为揭示circRNA表观遗传修饰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之间关系提供科学依据。采用Longa生物学评分评价小鼠神经功能缺损, TTC 染色法计算小鼠脑梗死体积,Dot印迹检测m6A整体甲基化水平。结果显示,MCAO/R 组与sham组相比出现严重神经损伤,Longa生物学评分为(2.75 ± 0.25)分,MCAO/R 组的梗死体积显著高于sham组,所占百分比为(27.63% ± 4.24%),MCAO/R 组m6A整体修饰水平增加。与sham组相比,MCAO/R 组有1 787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s(| log2FC|> 0.58,P < 0.05)。其中,852个circRNA表达显著上调,935个circRNAs表达显著下调。基因本体(gene ontgology,GO)功能分析显示,差异表达circRNAs靶基因主要参与翻译、蛋白质糖基化、激素应答、IL-6介导的信号通路、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生物学过程;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分析发现,差异靶基因主要与N-聚糖生物合成、Wnt信号通路、胃酸分泌、谷氨酸能突触、磷脂酶D信号通路、味觉传导、非洲锥虫病、甲状腺激素合成、胰岛素分泌等代谢途径和信号通路有关。与sham组比,MCAO/R 组有22个circRNAs发生m6A甲基化修饰差异(| log2FC|> 0.58,P < 0.05)。其中,14个circRNA显著上调,8个circRNA显著下调。GO和KEGG分析显示,差异甲基化circRNA主要与胞嘧啶代谢过程、骨骼肌收缩、髓样细胞分化、O-连接蛋白质糖基化等生物学过程有关,主要富集到范科尼贫血途径通路。最后,联合表达差异和m6A修饰差异进行分析,共筛选到7个共表达差异(既有m6A修饰差异,又有表达差异)的circRNA,经RT-qPCR验证,这些共表达差异circRNA表达趋势与测序一致。本研究通过对sham组和MCAO/R 组测序分析,筛选有差异表达的circRNA和有m6A修饰差异的circRNA,表明脑缺血再灌注可引起小鼠circRNA表达谱及m6A修饰谱改变,差异表达的circRNA和差异甲基化circRNA靶基因涉及多种通路,为从表观遗传水平揭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为后续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了潜在的靶向位点。
  • 郭玉凤, 刘佳玉, 许静, 张婷, 张超, 孔晓娜, 周小林, 王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10): 1418-1425.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8.1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胃泌素释放肽(pro-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ProGRP)是小细胞肺癌的特异性标志物,131I 标记的抗ProGRP单克隆抗体对小细胞肺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抗ProGRP单链抗体的制备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以抗ProGRP单克隆细胞株E-B5 cDNA为模板,扩增获得VH和VL序列,并对其进行序列比对和同源建模,分析引入链间二硫键的突变位点。通过基因合成获得单链抗体ScfvProGRP 和单链二硫键稳定抗体SdsfvProGRP基因,并将其分别构建在质粒pET-28a,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ET28a-His-ScfvProGRP 和 pET28a-His-SdsfvProGRP。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诱导表达出的ScFvProGRP 和SdsFvProGRP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包涵体经变复性后进行纯化,获得ScFvProGRP 和SdsFvProGRP的纯度分别为87.38%和95.7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显示,0.021 mg/mL ScFvProGRP和0.026 mg/mL SdsFvProGRP可以与抗原ProGRP特异性结合。SdsFvProGRP稳定性高于ScFvProGRP。结果表明,重组表达的抗ProGRP单链抗体识别ProGRP,具有免疫学活性, 链间二硫键增强了抗前胃泌素释放肽单链抗体稳定性,研究为ProGRP人源化单链抗体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数据。
  • 教育与教学
  • 胡莉, 李思强, 李恩中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 38(10): 1426-1434.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2.08.1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慕课,MOOC)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为了提高生物化学的学习效果,本文结合该课程知识点杂而多、理论性强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BOPPPS教学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生物化学课程中进行了实践。BOPPPS中的情景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层递进的课堂练习让学生沉醉其中。研究结果表明,体验过混合式学习的学生与通过传统学习方式学习的学生相比,实验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在学习效果上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81.13)比对照组学生的平均成绩(76.21)提升5分左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学生更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并愿意在未来的学期里支持继续使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学生认为,能从新的教学模式学到比传统的授课形式要多的知识,而且新的教学模式还促进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前愿意花费较长时间自主预习。该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了学生更好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