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王磊, 陆昕, 解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2): 1561-1568.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09.1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精准的转录调控是保证细胞基因适时适量表达以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重要前提。SSN6-TUP1是酵母菌中第一个被鉴定的转录抑制复合物。过去十几年里,在其他的真菌中也发现了功能保守的同源蛋白质复合物。尽管在高等真核生物中未发现SSN6-TUP1的同源蛋白质,但是却鉴定出类似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复合物。研究发现,SSN6-TUP1复合物参与真菌多种生理过程,它主要是在转录水平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实现的。SSN6-TUP1不仅可以参与基因的转录抑制,还能介导基因的转录激活。此外,SSN6-TUP1调控目标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也呈现出多样性。本文综述了SSN6-TUP1复合物的蛋白质分子结构、细胞定位、翻译后修饰及其调控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强化人们对SSN6-TUP1参与真菌基因表达调控的理解和认识,也可为研究高等真核生物中类似蛋白质因子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借鉴。
  • 刘亚菲, 张帆, 梁卫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2): 1569-1576.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03.16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质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级联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高度保守的信号转导途径。MAPK级联由MAPKKK(MEKK)、MAPKK(MEK或MKK)和MAPK三种蛋白质激酶组成。当细胞应答发育信号或者环境胁迫时,MAPK级联组分通过依次磷酸化被顺序激活,通过活化的MAPK磷酸化靶蛋白质,改变靶蛋白质的活性,将信号传递下去。MAPK级联在真核生物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以复杂的信号传递网络形式整合多种外源和内源信号,涉及生长、发育、分化和应激等过程。已有研究显示,MAPK级联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应答以及激素信号转导等过程。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蛋白质相互作用技术以及磷酸化分析等技术的发展,水稻MAPK级联的鉴定和功能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本文概述了水稻MAPK级联的组成和分类,重点综述了水稻MAPK级联在粒型、粒数和休眠控制中的作用,以及在水稻基础免疫、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生物胁迫中,低温、干旱、盐胁迫和创伤等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功能,讨论了MAPK级联和植物激素信号关系的研究现状,并就MAPK级联研究的前景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展望和分析,旨在为水稻MAPK级联的研究提供参考。
  • 黎秋慧, 陈瑜丽, 刘向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2): 1577-1583.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05.1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 nt的RNA,在表观遗传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缺乏编码性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保守性低及缺乏已知的蛋白质结构域,lncRNA被认为不能编码蛋白质。随着质谱、RNA测序和核糖体分析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短开放阅读框(short open reading frames,sORFs)被证实具有编码蛋白质的潜力。LncRNA具有sORFs并且能够与核糖体结合。另外,lncRNA类似于mRNA也是由RNA聚合酶II转录而来,因此lncRNA极有可能进行翻译。目前,一些在线工具和实验技术联合运用,成功检测到lncRNA编码的小肽。由于当前实验技术仍存在不足,例如小分子量的肽很难被检测到、小肽的抗体合成困难等,只有较少一部分lncRNA编码小肽被鉴定出来。LncRNA编码的小肽在生物体内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参与胚胎发育、肌细胞发生及肿瘤发生发展等过程。其中,在肿瘤中异常表达的lncRNA编码小肽,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小分子药物、药物靶标和生物标志物,表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常用的预测和验证lncRNA编码小肽的在线工具和实验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总结了lncRNA编码小肽的功能并探讨了其在肿瘤中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分析了目前研究lncRNA编码小肽所面临的挑战,为更好地理解和研究lncRNA编码小肽提供参考。
  • 胡旭东, 刘林, 李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2): 1584-1591.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04.16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 nt核苷酸转录本。研究表明,lncRNA可以调控细胞分化、免疫反应和细胞凋亡等生理过程,在多种代谢性疾病和癌症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上述生理或病理过程中,lncRNA通常作为基因表达调控因子,引起下游靶基因异常表达,但lncRNA在这些疾病中本身的差异性表达是如何被调控的,尚不清楚。LncRNA的表达同基因组其他基因一样,在DNA水平、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均受到调控。DNA水平的调控是基因表达调控最主要的环节。研究表明,8号染色体片段丢失和DNA拷贝数变异是肿瘤常见的基因事件。这些缺失或拷贝数异常增加的DNA片段中,存在lncRNA的基因;除了DNA片段丢失和拷贝数变异,还包括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以及DNA空间构象改变等。在转录水平上,转录因子结合并激活启动子是最常见的机制。转录后水平上的调控主要指对lncRNA稳定性的调节。有研究发现,微RNA(micro RNA,miRNA)可以结合lncRNA的3′ UTR端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 UTR),降低lncRNA稳定性;另外,lncRNA的m6A甲基化修饰同样会影响lncRNA稳定和功能。本文将围绕DNA水平、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3个方面的调控机制进行阐述,以期为后续lncRNA的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雷仪婷, 刘新光, 徐舜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2): 1592-160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03.16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泌体是由细胞向胞外间隙和体液中分泌的具有双层脂质膜的小囊泡,外泌体携带遗传物质、蛋白质、脂质等多种生物大分子,从而促进细胞之间的交流。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类新兴的基因表达调控子,可作为微小RNA(microRNA,miRNA)“海绵”调控基因表达,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细胞中,在转录前及转录后通过不同的调节网络影响细胞的生命进程。外泌体环状RNA在生理与病理的生物学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日益受到关注。利用外泌体的靶向运输特性,外泌体环状RNA能够通过外泌体运送到全身组织器官中,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衰老是由多因素引起的不可逆的生物学过程,它表现为随年龄的增长,细胞、组织、器官出现退化和病变,最终引起疾病和寿命终结。近来的研究显示,外泌体环状RNA类似于衰老细胞的“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 SASP) ,从而在衰老进程及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综述将详细介绍外泌体环状RNA的发生,并总结外泌体环状RNA与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为外泌体环状RNA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郭梦琦, 任伟宏, 贺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2): 1601-161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10.13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媒介。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可从多个方面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并能特异地分选入外泌体中。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是由肿瘤细胞及非肿瘤细胞(例如内皮细胞、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及细胞外基质等共同构成的内环境,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发挥关键作用。肿瘤细胞释放大量外泌体到TME中。本文从肿瘤外泌体lncRNA调控受体细胞的角度,总结了肿瘤外泌体lncRNA在TME中的作用,例如促进肿瘤转移、耐药、细胞代谢重编程、肿瘤干性增加、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血管及淋巴管生成和诱导免疫抑制。深入了解肿瘤外泌体lncRNA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有助于为肿瘤提供新的诊断标志物及临床治疗靶点。
  • 研究论文
  • 胡育菡, 范文艳, 马帅, 钟加滕, 王海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2): 1611-162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10.13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跨膜糖蛋白Embigin(EMB)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然而,其在结直肠癌进展中的作用和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分析EMB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其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结果表明,EMB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下调(P <0.01),EMB的低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不良分化、TNM分期和患者的不良预后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CCK-8细胞增殖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裸鼠皮下成瘤实验结果表明,抑制EMB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P <0.01)。RNA-seq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表明,EMB参与了细胞周期进程。流式细胞术、蛋白质印迹法和回复实验结果表明,干扰EMB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细胞周期G1/S期转变(P<0.05)。干扰EMB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可被CDK4/6抑制剂Palbociclib (PD-0332991) HCl逆转(P <0.001)。综上所述,EMB低表达能够通过促进细胞周期G1/S期转变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本研究可能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 慈百全, 肖瑶, 谭韬, 王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2): 1621-1637.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09.12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哺乳动物中,作为能发育成精子或卵子的始祖细胞,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 PGCs)在生命繁衍、遗传信息传递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人们对于灵长类PGCs分化过程中的基因功能模块和分子网络知之甚少。在本研究中,首先诱导食蟹猴胚胎干细胞向PGCs分化,在该过程的不同阶段(第0 d、第2 d与第4 d)分别进行单细胞转录物组测序(scRNA-seq),并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鉴定其中的功能模块。结果共获得食蟹猴PGCs分化day 0、day 2、day 4三个时间点各91、55、66个单细胞样本。基于上述共计212个scRNA-seq数据,鉴定获得17个不同的基因功能模块。其中,与PGCs分化day 0显著正相关的模块为MEsalmon,对应的相关系数和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89、2E-72。与day 2和day 4正相关性最高的模块均为MEblue,且随着分化时间的进行其相关系数从0.24(P-value=5E-04)增大到0.66(P-value=4E-28),并显著富集于BMP、Wnt信号通路以及上皮细胞分化、性腺发育等过程,推测该模块参与食蟹猴PGCs分化过程的起始和驱动。同时,对各个时间点的差异基因也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STRING数据库、Cytoscape和MCODE等工具,构建了食蟹猴PGCs分化过程中的PPI分子网络,鉴定到8个核心子网络及BMP4、WNT3、TFAP2C、SOX17等关键调控因子,并进行了人、食蟹猴和小鼠之间的比较分析。上述结果为深入理解非人灵长类胚胎干细胞早期发育规律,以及PGCs分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调控特征,提供了新的研究线索和理论参考。
  • 祁钰玲, 冯振桓, 王旭, 陈亚平, 张小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2): 1638-1647.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10.13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内泛素化调控是一个由泛素化和去泛素化协同调控的动态平衡可逆过程。去泛素酶(DUBs)是介导蛋白质去泛素化过程的蛋白质家族,它在许多复杂的细胞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其生物学特征尚未完全阐明。作为去泛素化酶的一种,USP10在许多生物过程和癌症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索USP10在细胞中的功能,采用免疫沉淀与质谱联用(IP-MS)的方法鉴定USP10的相互作用蛋白质。通过Flag柱子的富集方式(Flag-USP10 IP-MS)共鉴定出165个与USP10相互作用蛋白质。通过USP10内源抗体的富集方式(USP10 antibody IP-MS)鉴定出192个USP10相互作用蛋白质。基因本体(GO)分析表明,USP10的互作蛋白质中存在一组与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NMD)相关蛋白质,包括无NMD的核心因子UPF1(Up-frameshift 1)。进一步验证了USP10和UPF1在细胞质中共定位。此外,还确定了UPF1通过其HD结构域与全长的USP10相互作用。本研究提供了新的USP10相互作用蛋白质,为探索其在RNA调控和NMD通路中的重要性提供线索。
  • 贺国洋, 邓美静, 陈庆庆, 王贝玺, 王永霞, 朱会芳, 李健, 李娜, 宋书豪, 千新来, 李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2): 1648-1657.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10.1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骨架调节蛋白3(diaphanous related formin3,DIAPH3)参与肌动蛋白重塑和调节细胞的运动和黏附,在多种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食管鳞癌)中作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探究DIAPH3在食管鳞癌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首先,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GEPIA)数据库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用于分析食管鳞癌组织中DIAPH3在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结果显示,食管鳞癌组织中DIAPH3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其与肿瘤分化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利用Western印迹检测食管鳞癌组织中DIAPH3蛋白的表达量。结果表明:与癌旁组织相比,食管鳞癌组织中蛋白质的表达量升高(P<0.05)。再利用CCK-8、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扰DIAPH3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P<0.05),而过表达DIAPH3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P<0.05)。最后,利用Western 印迹检测过表达/干扰DIAPH3细胞中的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E-钙黏着蛋白(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Western 印迹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扰DIAPH3组细胞中,E-钙黏着蛋白表达增加,且波形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减少(P<0.05),而过表达DIAPH3组细胞中,E-钙黏着蛋白表达减少,且波形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增加(P<0.05)。这些研究表明,DIAPH3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其结果为食管鳞癌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
  • 朱文阁, 宋鸽, 周其姝, 李娅斐, 严翊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2): 1658-1666.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11.1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是细胞代谢的主要调节剂之一,在自噬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证明,不同能量状态和运动干预均可参与脂肪组织自噬的调节,但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以雄性SD大鼠为对象,探究8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高脂饮食饲养大鼠白色脂肪组织中mTOR通路相关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以期阐明高脂饮食及有氧运动调控白色脂肪组织自噬的可能机制。选取3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32只,适应性喂养3 d,随机分为标准安静组(CS)、标准运动组(CE)、高脂安静组(HS)、高脂运动组(HE)。高脂组大鼠进行8周高脂饲养,运动组大鼠进行8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干预结束48 h后,测量各组大鼠体重和体成分。结果显示,平均体重表现为HS组最高,CE组最低,HS组大鼠躯干脂肪百分比和全身脂肪百分比均显著高于CS组(P<0.05)和HE组(P<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高脂饲养组大鼠在8周有氧运动干预后,皮下白色脂肪内ULK1、p-ULK1、LC3-I和P62的蛋白质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Beclin1和p-Beclin1的蛋白质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睾周白色脂肪内mTOR、ULK1、p-Beclin1和P62的蛋白质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运动和高脂饮食的双因素交互作用显著(P<0.05)。动物组织透射电镜分析结果显示,在CS、CE和HE组,大鼠皮下白色脂肪、睾周白色脂肪组织中,均可观察到自噬小体,但HS组仅在皮下白色脂肪组织观察到自噬小体,且在CS组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观察到自噬小体的体积最大。研究结果表明,8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对高脂饲养大鼠白色脂肪组织自噬启动的调控存在部位差异性,在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表现出促进自噬启动且自噬小体减小,在睾周白色脂肪组织中表现出抑制自噬启动。
  • 王鹏珍, 孟庆奇, 陈松生, 张少衡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2): 1667-1674.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10.1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淫羊藿苷(icariin, ICA)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大鼠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rat peripheral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rPBMSCs)增殖、衰老及自我更新的影响。分离、培养并鉴定rPBMSCs;取第3代rPBMSCs用于后续研究。实验分为4 组:对照组;ICA组;bFGF(20 ng/mL bFGF)组;联合(ICA和bFGF)组。CCK-8检测结果表明,ICA在浓度为10-6 mol/L时,显著促进rPBMSCs增殖,并将该浓度用于后续试验。采用CCK-8法测定各组rPBMSCs吸光度并制作出生长曲线,4 组细胞生长曲线均近似“S”形,7 d 时,相比于对照组,ICA组、bFGF组和联合组细胞OD值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ICA组和bFGF组,联合组rPBMSCs OD值进一步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ICA组和bFGF组衰老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相比于ICA组和bFGF组,联合组rPBMSCs衰老百分比显著下降(P<0.05)。多潜能分化检测结果证明,ICA联合bFGF明显提高rPBMSCs体外诱导成软骨、成骨和成脂的能力。Western 印迹检测结果显示,ICA和bFGF单独作用均能促进PCNA、Nanog和Oct4蛋白质表达(P<0.05),抑制p16、p21和p53蛋白质表达(P<0.05),而ICA和bFGF联合作用效果更显著(P<0.05)。综上所述,ICA联合bFGF通过促进rPBMSCs增殖,维持干性,延缓衰老维持自我更新。
  • 技术与方法
  • 郝梦娇, 任晓曦, 陈茜, 邓邺云, 张建亮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2): 1675-1681.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10.1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lpha-突触核蛋白(alpha-synuclein,α-syn)异常累积与聚集是帕金森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目前,已有的降低细胞内α-syn的方法多是从抑制新蛋白质合成角度进行,而无法干预已经存在并产生毒性的蛋白质。该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可以降解α-syn的新方法,从而挽救α-syn造成的细胞损伤。本研究依据Trim-Away方法设计了2种针对α-syn降解的肽段,即Pep1和Pep2,并将其过表达至HEK293T以及SH-SY5Y细胞中。Western印迹检测和免疫荧光分析以及免疫共沉淀结果表明,Pep1和Pep2可以在上述细胞系中表达,并与α-syn形成复合物,协助胞内蛋白酶体系统降解α-syn(P < 0.05, P < 0.0001)。进一步的细胞活力以及细胞毒性结果显示,Pep1和Pep2可以挽救α-syn引起的细胞活力的下降(P < 0.0001),并且可以缓解α-syn造成的细胞毒性的增加(P < 0.0001)。总之,本文的结果提示,肽段可以协助胞内蛋白酶体系统降解α-syn,并缓解α-syn造成的细胞损伤。本研究为短肽的研发、应用以及帕金森病的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 赵亚婷, 杨玲, 庞会婷, 罗朵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2): 1682-169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10.13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衰老这个永恒的问题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肠道菌群失衡是衰老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是介导菌群影响机体的主要方式之一。研究衰老、肠道菌群及SCFAs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为临床通过干预肠道菌群影响SCFAs含量,进而延缓衰老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本研究收集雄性青年(4月龄)和老年(20月龄)C57/BL6J小鼠的粪便,建立8种(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己酸和庚酸)SCFAs的GC/MS含量测定方法。在青年小鼠和老年小鼠粪便中检测到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和戊酸6种SCFAs,其中,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较高。相较于青年小鼠,老年小鼠粪便中的乙酸(P<0.05)、异丁酸、丁酸、异戊酸和戊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01)。采用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和菌属相对丰度变化,发现Prevotella(P<0.001)、Gemmiger(P<0.05)等丰度增加,而Sutterella(P<0.001)、Coprococcus(P<0.01)、Ruminococcus(P<0.01)和Adlercreutzia(P<0.01)等丰度减少。利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分析SCFAs含量与菌群的关联性。结果表明,Coprococcus、Anaerorhabdus、Ruminococcus、Adlercreutzia和Sutterella等与SCFAs呈正相关,而Prevotella、Anaeroplasma、Roseburia、Clostridium和Gemmiger等与SCFAs含量呈负相关。本研究表明,老年小鼠与青年小鼠肠道中SCFAs含量及肠道菌群特征紧密联系。相关性分析表明,Coprococcus和Ruminococcus等可能为影响SCFAs及成为监测及延缓衰老进程的关键菌属。本研究结果为临床通过干预肠道菌群影响SCFAs含量进而延缓衰老的治疗策略提供实验依据。
  • 教育与教学
  • 黄梓键, 吴晓曼, 黎子华, 李枞森, 李梓博, 林淳彪, 詹炜杰, 郑淳文, 邹海鹰, 方王楷, 吴炳礼, 龙琳, 范冠华, 郑少燕, 杨棉华, 许丽艳, 李恩民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2): 1691-1700. https://doi.org/10.13865/j.cnki.cjbmb.2021.08.1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越来越成为医学高等院校近年来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本文基于汕头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疾病相关基因克隆及其功能研究”自主设计研究性实验课,以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创新实验课人员53人进行访谈,经编码与专家审核(11人,2批次),形成科研创新能力特征问卷条目40条;对创新实验课130人与普通生化实验课204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有效样本317份,在问卷信度分析达标的基础上(Cronbach’s alpha>0.90)进行效度分析,构建了2个方面(表象的和潜在的),5个维度(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与技能;科学研究思维;合作与责任意识;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35个具体指标形成的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能力效能评价模型。该模型可有效评估医学本科大学生科研创新实验能力指标,可为医学本科大学生科研创新实验能力培养相关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实践经验与理论依据。
  • 作者索引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2): 17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征稿简则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2): 17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