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5年, 21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5-08-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孙亮,朱小泉,王沥,金锋,杨泽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431-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γcoactivator1,PGC1)是一种多功能的转录调节因子,其广泛参与线粒体生物合成及能量代谢、糖脂代谢等多条代谢通路调节的特点预示PGC1在现代医学中可能极具应用潜力.其表达量的降低或上调,对于生物体的代谢调节均具有相当的生理或病理意义.本文从转录水平和翻译后水平综述了调控PGC1表达的具体分子机制,重点对转录水平调控PGC1表达的3条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及生物学意义进行了探讨.对PGC1表达的分子调控机制中所蕴含的药物靶点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展望.
  • 叶丽虹,郭威,赵铁军,张伟英,叶婷婷,吴晶辉,张晓东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440-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阐明平滑肌细胞迁移存在肌球蛋白轻链非磷酸化调节途径,研究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AA)对肌球蛋白轻链非磷酸化状态下平滑肌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经Boyden小室跨膜迁移实验发现,AA对培养的兔血管平滑肌SM3细胞具有明显的诱导迁移作用.然而,当预先用10μmolL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sinlightchainkinase,MLCK)特异性抑制剂ML7作用SM3细胞后,发现AA对SM3细胞仍然具有明显的诱导迁移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这种诱导作用可被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或磷脂酶C(PLC)的特异性抑制剂U73122所拮抗.此外,Ⅱ型肌球蛋白抑制剂blebbistatin(BLB)可部分抑制“非磷酸化”状态下AA的诱导迁移作用.经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10μmolLML7可完全抑制SM3细胞中20kD肌球蛋白轻链(MLC20)磷酸化,并且加入AA后MLC20仍为非磷酸化状态.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肌动蛋白在SM3细胞中分布的变化,发现在AA作用下肌动蛋白呈细胞边缘聚集现象,有伪足形成,细胞形态表现为迁移状态.预先用ML7作用后再加入AA,肌动蛋白的分布与上述结果相同.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在平滑肌细胞迁移的作用途径中,在MLC磷酸化调节途径受到抑制时,AA可诱导MLC非磷酸化的平滑肌细胞发生迁移,其分子机理可能与ERK12和PLC信号传导途径有关,非磷酸化的肌球蛋白直接参与了该迁移过程.
  • 赵海燕,H.S.HUNDAL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447-4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许多类型的哺乳动物细胞中,细胞体积对介导胰岛素发挥其生理功能起关键作用.细胞体积调节机制在胰岛素的主要靶组织骨骼肌中尤为重要.为了解该组织中细胞体积调节的机制,对Na+K+2Cl-共转运蛋白在大鼠L6骨骼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调节性体积增加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应用免疫印迹法,在L6肌管细胞中检测到分子量为170kD的钠钾氯共转运蛋白.K+(86Rb+)输入实验结果表明,54%的86Rb+是通过钠钾氯共转运蛋白输入细胞的,而其余86Rb+的输入是通过钠钾三磷酸腺苷酶和其他未知转运蛋白实现的.当L6细胞被置于高渗透压溶液(420mosmolL)中,导致细胞体积减少40%,同时钠钾氯共转运蛋白的活性迅速增加(高达2倍).细胞体积在60min内恢复至正常,但在钠钾氯共转运蛋白抑制剂bumetanide存在时,这种调节性体积增加的过程被阻断.这些结果表明,L6肌管细胞表达具有生理活性的钠钾氯共转运蛋白;此转运蛋白被高渗透压诱导造成的细胞体积缩小激活的现象表明,它是细胞调节性体积增加(RVI)机制中的关键元素,在L6骨骼肌细胞体积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453-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乔海晅,王清明,陈吉中,范国才,陈惠鹏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454-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了解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了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核蛋白的变化.通过分离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的细胞核并进行二维电泳分析,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图像分析比较对照细胞和凋亡细胞的核蛋白发现,在凋亡细胞中有11个蛋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6个蛋白下调,5个蛋白上调,对这11个差异蛋白质点分别进行肽质指纹分析.经数据库查询,初步鉴定出这些蛋白.其中4个含量增加的蛋白(HSP84,calreticulin,vimentin,GAPDH)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诱导细胞凋亡,另外1个含量增加的蛋白(plasminogen)尚未见其与细胞凋亡有关的报道.而6个含量降低的蛋白分别属于信号转导相关蛋白(guaninenucleotidebindingprotein,lamininreceptor1)、转录调控蛋白、mRNA转运蛋白(heterochromatinprotein1alpha,heterogeneousnuclearribonucleoproteinA3,heterogeneousnuclearribonucleoproteinA2B1)和未知功能蛋白(nucleolarproteinNO38).细胞凋亡过程中这些变化的核蛋白质的发现将有助于深入认识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 陈菁,傅蓉,刘树滔,何火聪,饶平凡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459-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Tat蛋白转导区域(PTDTat)的C端融合蛋白的跨膜递送作用进行探讨.采用DNA重组技术将PTDTat融合在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羧基(C)端,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GFPTat,IPTG诱导其表达后,采用谷胱甘肽Sepharose4B(GS4B)亲和层析,获得纯化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融合的重组蛋白GSTGFPTat.该蛋白与HeLa细胞共培养,荧光显微镜观察其荧光强度随着蛋白浓度的增高而增强.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在4.0μmolL蛋白浓度下,转导效率高达80.0%;而在GFP氨基(N)端含有PTDTat的融合蛋白GSTTatGFP的阳性对照组,转导效率只有32.9%.实验结果表明,C端融合的PTDTat同样具有对外源蛋白的跨膜递送作用.该结果可能为PTDTat在蛋白药物递送方面的有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郝建华,孙谧,王跃军,刘均忠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465-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洋细菌QD80所产低温碱性蛋白酶进行了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对此酶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此酶基因开放阅读框架为1377bp,分子量为49.9kD.此序列上游-8bp处为该基因的SD序列,-10区和-35区分别有5′TAGAAT3′和5′TTGACC3′的保守序列.该酶最适pH为9.5,最适反应温度为30℃,在10℃酶活力仍能保持30%以上.该酶对氧化剂H2O2的抗氧化作用明显,浓度达到4gL时酶活仍保留85%.该蛋白酶的低温适应性和抗氧化特性将对其在低温洗涤领域的应用提供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
  • 徐勤枝,丁新民,霍艳英,张开泰,颜贤忠,周平坤,吴德昌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471-4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鉴定hHBRK1的相互作用蛋白,通过DNA重组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hHBRK1,并以谷胱甘肽Sepharose4B亲合层析法,获得纯化的重组融合蛋白GSThHBRK1.以小鼠心肌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GSTpulldown技术结合Western印迹法,证实hHBRK1与小鼠心肌肌钙蛋白TEa亚型(EacTnT)相互作用.结果提示,hHBRK1与EacTnT结合,可能参与心肌微丝的聚合,为小鼠cTnT众多的剪接体,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功能定位.
  • 金美芳,丁向明,仇灏,吴士良,周嘉梁,郭向红,潘浩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476-4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ppGalNAcT)是催化O糖基化的起始酶,在O聚糖的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为更好地研究该家族酶的结构与功能,采用PCR技术从pDONR201T2得到ppGalNAcT2全长编码序列,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转化大肠杆菌BL21,获得相应表达产物,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并进行了Western印迹检测和初步的酶活测定.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还在结构研究上利用网络结构模拟SWISSMODEL服务器对ppGalNAcT2的蓖麻蛋白样结构域进行结构模拟.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T2,获得有效表达和纯化,并初步鉴定了其活性,同时预测了其可能的三维结构和活性位点.
  • 邱惠,张桂梅,张慧,袁野,李东,冯作化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482-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RTPCR方法扩增小鼠41BBLcDNA,以pEGFPN1为载体,构建融合蛋白41BBLGFP重组表达质粒p41BBLGFP.采用基于流体力学原理建立的裸DNA体内转染技术,从小鼠尾静脉快速(15s)注射质粒p41BBLGFP进行体内转染.荧光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见小鼠肝、脾、肾及肺中均有报告基因GFP表达,尤以肝细胞中荧光最强.进一步用Western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确定肝细胞表面表达41BBL,用Hsp70H22细胞抗原肽皮下免疫小鼠,同时尾静脉注射质粒p41BBLGFP,检测血清中IL2和IFNγ的分泌.结果显示,质粒注射联合免疫组小鼠血清IL2和IFNγ的浓度分别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增加了3倍和4倍;脾细胞对H22细胞的杀伤率则由单独免疫组的45.74%±3.27%增至86.74%±9.36%.结果表明,体内(主要在肝脏)转染质粒p41BBLGFP可以成功表达,表达产物具有41BBL的生物学活性,为进一步研究体内转染41BBL用于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 王俊卿,张肇铭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488-4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RhodobactersphaeroideshemA编码5氨基乙酰丙酸合酶(ALAS),催化磷酸吡哆醛依赖性琥珀酰CoA和甘氨酸缩合成ALA.将R.spaeroideshemA导入E.coli进行表达,当hemA具有与lac启动子相同的转录方向时,ALAS有活性.lac启动子与hemA之间的距离会影响ALAS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表达.E.coli宿主菌对ALAS表达、ALA产量有显著影响,在实验所用6种菌株中,E.coliDH1是最佳宿主菌(P<0.05).ALAS表达还与碳源有关,琥珀酸为碳源时,重组ALAS活性最高(P<0.05),以乳酸为碳源时,ALAS活性很低.重组ALAS活性也受培养基pH值影响,pH6.5时,活性最高(P<0.05).
  • 薛红,田方,肖明杰,王彩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493-4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发现组蛋白的甲基化可以改变染色体的状态,进而调节基因的转录、细胞周期、个体发育以及肿瘤发生.对本实验室新近克隆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基因家族新成员SET07理化性质,是否具有甲基转移酶的功能进行初步研究.构建pGEX4T2P2RP2质粒,并对其进行表达和纯化;利用硝纤膜及原核表达产物免疫昆明鼠制备抗SET07多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印迹对其蛋白水平的表达进行观察;利用HMT(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实验观察表达纯化的SET07蛋白是否具有甲基转移酶的功能.经大肠杆菌表达及纯化获得了较纯的GSTSET07片段,制备获得的多克隆抗体效价高于1∶1000;Western印迹发现SET07蛋白存在于胞核及胞浆.其中在胞核中以49kD存在,在胞浆中SET07以4种形式存在;HMT实验证明,表达纯化的SET07蛋白具有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的功能.上述结果提示,SET07可能在合成后经过加工修饰以复合体的形式在胞核内发挥甲基转移酶作用,为进一步研究SET07基因的作用机制、SET07与个体发育、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 熊霞,徐侠,李冬玲,陈平,梁宋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499-5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南捕鸟蛛毒素Ⅳ(hainantoxin-Ⅳ,HNTX-Ⅳ)是一种新型的从海南捕鸟蛛粗毒中分离纯化的作用于河豚毒素敏感型(tetrodotoxinsensitive,TTXS)钠通道阻断剂.采用2D1HNMR技术解析HNTXⅣ的空间结构为胱氨酸抑制剂结模体,为进一步阐述HNTX-Ⅳ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应用固相Fmoc方法化学合成了用丙氨酸代替海南捕鸟蛛毒素Ⅳ第26位精氨酸的单残基突变体R26AHNTXⅣ和第27位赖氨酸的单残基突变体K27AHNTXⅣ.合成的突变体用谷胱甘肽法氧化复性并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纯化.通过MALDITOF质谱测定突变体的分子量.通过核磁共振谱仪测定突变体的空间结构.通过全细胞膜片钳实验比较天然HNTX-Ⅳ(nHNTX-Ⅳ)和两个突变体分子的生物学活性.结果发现,nHNTX-Ⅳ的R26或K27被突变后的空间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R26AHNTX-Ⅳ能明显抑制TTXS钠电流,K27AHNTX-Ⅳ对TTXS钠电流无明显影响.说明第26位的精氨酸与HNTX-Ⅳ的生物学活性无关,而第27位赖氨酸则是HNTX-Ⅳ的关键残基.
  • 彭其胜,张国立,吴广谋,岳玉环,孟锐奇,朱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504-5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IL-10的功能短肽(35肽,即IL10第23至57氨基酸残基)为导向部分与PE40(绿脓杆菌外毒素除去受体结合区后的剩余部分)融合分别置入pet20b(+)和pet28a(+)构建重组毒素IL102357PE40的两种表达质粒,其中置于pet20b(+)的重组毒素在BL21(DE3)pLysS中以周质分泌可溶形式表达,置于pet28a(+)的重组毒素在Rosettablue(DE3)中以高效胞质可溶形式表达;依次通过硫酸铵盐析、疏水层析、阴离子交换层析、铜离子亲和层析纯化周质分泌成份,得90%重组毒素纯品;细胞活性实验表明,该重组毒素只对单核巨噬细胞有杀伤作用;细胞ELISA显示,该重组毒素对单核巨噬细胞的杀伤作用(IC50为13.9pmolL)符合绿脓杆菌外毒素的作用机理.
  • 张志珍,刘智慧,毛积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510-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基因工程构建的含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hGLP1)突变体的工程菌株进行诱导表达,分离纯化N末端第二位突变的2GlyhGLP1突变体.IPTG诱导4h,收获的菌体经超声破碎后,裂解液用GlutathioneSepharose4B亲和层析纯化GST2GlyhGLP1融合蛋白,经CNBr裂解、SephadexG25柱脱盐、QAESepharoseFF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和RPC18柱脱盐,得到纯度大于98%的重组2GlyhGLP1.Western印迹分析证实,该突变体可被特异性hGLP1抗体所识别.生物学活性分析表明,2GlyhGLP1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活性和促胰岛素分泌活性(P<0.001).
  • 陈惠,王红宁,杨婉身,赵海霞,吴琦,单志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516-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重组酵母PPNPm8的植酸酶phyAm基因进行PCR介导的定点突变,即将植酸酶43位的苯丙氨酸替换为酪氨酸(F43Y),将其354、358位的异亮氨酸、亮氨酸分别替换为甲硫氨酸和苯丙氨酸(I354M,L358F),得到了2个突变体PPNPm-1(F43Y)及PPNPm-2(I354M,L358F).含突变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pPIC9kphyAm-1,pPIC9kphyAm-2在毕赤酵母GS115中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酶活性测定及热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突变体PPNPm-1最适反应温度比未突变体PPNPm8上升了3℃,75℃处理10min,热稳定性提高15%,比活力提高11%;PPNPm-2最适反应温度未改变,热稳定性比PPNPm8仅提高3%,比活力降低6.5%.对突变前后的植酸酶空间结构进行比较预测,发现突变氨基酸Tyr43与空间位置相邻的Asn416之间形成氢键,增强了酶的热稳定性.
  • 谢永丽,王自章,刘强,张淑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521-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DREB(dehydrationresponsiveelementbindingprotein)蛋白是一类在植物中所特有的,能与DRE(dehydrationresponsiveelement)顺式作用元件特异性结合的转录因子,调控与干旱、高盐以及低温等逆境胁迫应答有关基因的表达.根据狗牙根近缘植物的DREB转录因子的AP2EREBP保守结构域的基因序列,通过RTPCR和RACE的方法分别从冷诱导和盐诱导的狗牙根cDNA中扩增到了2个似DREB基因,分别命名为BeDREB1和BeDREB2,并已提交NCBIGenBank,其登录号分别为AY462117和AY462118.这两个基因的编码框均为753个碱基,编码251个氨基酸,具有DREB转录因子的典型特征.两种逆境胁迫下扩增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很高,达到了97.8%.利用酵母单杂交真核转录激活的方法进行了功能鉴定,证明BeDREB1和BeDREB2蛋白均可以与DRE顺式作用元件结合,激活下游报告基因HIS3的表达.RTPCR结果显示,BeDREB1基因受冷胁迫诱导表达,而BeDREB2受盐胁迫的诱导表达,且随着诱导时间的不同,表达量也在发生变化.上述结果表明,从狗牙根中克隆到的BeDREB1和BeDREB2基因属于DREB转录因子家族的新成员,在狗牙根中分别与冷胁迫和盐胁迫的信号转导有关.
  • 毛建平,王全会,施水兰,袁国刚,左刚,崔玉芳,毛秉智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529-5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因mRNA的靶点筛选是设计反义寡核苷酸的关键.建立了PARASS(polyAanchoredRNAaccessiblesitesscreening)方法,即通过在mRNA末端引入polyA,与生物素标记的polyT退火结合,将其同链亲和素磁珠混合,使mRNA通过3’末端得到固定,保持mRNA的自然伸展和折叠,与寡核苷酸文库杂交筛选mRNA的结合靶点.PARASS筛选获得了绿色荧光蛋白(GFP)mRNA的3个反义寡核苷酸结合靶点,据其设计了多条反义寡核苷酸,与对照组相比,体外RNaseH分析显示3个靶点均为有效,在HeLa细胞内针对靶点的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GFP的表达,得到了Northern印迹结果支持.PARASS对反义寡核苷酸药物设计具有应用价值.
  • 严宜明,孔键,李红,石男,隋红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537-5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从赤子爱胜蚓中获得主要表现为纤溶酶原激活活性的蛋白酶,采用盐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和疏水吸附层析从蚯蚓组织匀浆中纯化出6种具有纤溶活性的酶组分(F1、F2、F3、F4、F5和F6).它们均为单一多肽链;表观分子量分别为28500、29500、26100、26300、14850和32800;经非还原型SDSPAGE和扫描仪扫描,纯度分别为100%、95.2%、96.5%、93.6%、98%和97.8%;等电点(pI)均不高于3;SDSPAGE后,用Schiff试剂染色显示F5为糖蛋白;纯化的6种酶于20℃~50℃保温1h,酶活力基本不变;F1和F2、F3和F4、F5和F6分别在pH4~10、4~11、7~12范围内稳定;水解BAEE试验及纤溶活性抑制试验表明,F6既是丝氨酸蛋白酶,又是含金属离子的蛋白酶,其它5种酶为胰蛋白酶样的丝氨酸蛋白酶;免疫双扩散试验结果初步表明,F1和F5以及它们和其它4种组分之间无共同的抗原决定簇;用纤维蛋白平板法及以ChromozymU和ChromozymPL为底物测定,除F1外,其余5种酶的纤溶酶原激活活性明显强于其直接纤溶活性.
  • 李红玲,王保国,庞炜,朱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546-5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质网膜定位的活化转录因子ATF6和SREBP1均是经过蛋白酶切水解激活,激活后的ATF6(N)和SREBP1(N)进入细胞核内,分别指导内质网膜未折叠蛋白聚集反应相关基因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肝细胞内葡萄糖饥饿激活ATF6并抑制SREBP1的转录活性及其靶基因的表达.过表达ATF6(N)能够抑制SREBP1介导的转录及其下游基因的表达.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ATF6(N)在细胞核内结合SREBP1(N),这种结合在无糖状况下增强.不同功能区缺失分析表明,ATF6和SREBP1通过亮氨酸拉链(leucinezipper)功能区相互作用.在葡萄糖饥饿状况下,ATF6对SREBP1转录活性的抑制保证了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 陈蔚文,赵健,孔峰,吴伟芳,张建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554-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人源驱动蛋白MKLP1在有丝分裂和胞质分裂中的作用,以E.coliRNaseⅢ制备MKLP1的3′UTResiRNA转染HeLa细胞,通过定量RTPCR、Western印迹检测MKLP1esiRNA对MKLP1基因的沉默效率.再利用FACS分析、免疫荧光染色和活细胞成像分析检测MKLP1表达缺失后在有丝分裂和胞质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形态学、细胞分裂指数、细胞百分数,动态观察有丝分裂和胞质分裂期间的表型改变,以系统分析MKLP1的功能.最后通过挽救实验验证MKLP1esiRNA的作用特异性.实验显示MKLP1esiRNA转染HeLa细胞能够有效地特异性消除MKLP1的表达,并被异位表达的MKLP1所挽救.MKLP1蛋白在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前期位于纺锤体中间带,在末期后期和胞质分裂的最后阶段集中于中间体的中心处.MKLP1表达缺失使中间体正确形成和胞质分裂的完成受到严重抑制,造成大量双多核细胞堆积.结果表明,MKLP1在胞质分裂中间体形成和有丝分裂末期前期向后期过渡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是纺锤体中间体中间带相关蛋白,为胞质分裂所必需.
  • 宋春娟,俞键,张健东,刘树业,俞新大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561-5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建丽,郑玉玲,王保莉,郭霭光,马茹,姜永强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565-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燕君,毛炳宇,张红卫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5, 21(04): 571-5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