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2年, 18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02-04-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许根俊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123-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周筠梅,潘宪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125-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周海梦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127-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贤慧,陈桂英,窦贺荣,张庆鹏,赵国发,牛云彤,李积胜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129-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生长因子 (NGF)作用广泛 ,β NGF是神经生长因子的活性部分 .由于 3对二硫键的影响 ,体外表达NGF很难形成正确折叠的肽链 .由于神经系统血脑屏障的存在 ,大分子肽链的给药途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难题 .根据NGF的氨基酸序列及其晶体构象资料 ,选择CNBr在 9位Met处 ,胰蛋白酶在Arg或Lys处裂解 β NGF .经过SephadexG 5 0层析、DE 5 2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和反相高压液相层析分离纯化后获得NGF活性片段 .氨基酸组成分析及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此片段由 16肽GEFSVCDSVSVWVGDK与 14肽HWNSYCTTTHTFVK通过 1对二硫键连接而成 .8日龄鸡胚背根神经节生物活性分析表明 ,其最佳作用浓度为 0 0 0 1~ 0 1μg L .它的成功分离和鉴定为合成或表达高活性小分子神经营养物质奠定了关键而重要的基础 .
  • 王建华,陈诗书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134-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来源于同一个胃腺癌病人的原发灶RF 1(ATCC编号CRL 186 4 )和转移灶RF 4 8(ATCC编号CRL 186 3)作为研究肿瘤转移的模型 .通过荧光差异显示PCR(FDD PCR)技术 ,克隆了 4 5个涉及胃腺癌转移相关基因 .和原发灶CRL 186 4相比 ,发现在转移灶CRL 186 3细胞中有 38个基因被显著上调 ,7个基因被显著下调 ,包括未被发现的基因 3个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其中 1个在RF 4 8中高度上调的wcl1进行克隆和鉴定 ,发现wcl1的cDNA全长为 6 6 4bp ,含有 1个 2 4 0bp的完整阅读框 .用RT PCR和Northern印迹证实 ,结果与克隆拼接的大小完全一致 (NCBI数据库收录号AF36 4 86 3) .wcl1编码肽位于胞浆内含 79个氨基酸 ,理论上的pI Mr:5 2 8 896 1 72 .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 ,其N端 4~ 5 5氨基酸处为未知功能区UPF0 0 16蛋白 ,5 7~ 78处有一段亮氨酸拉链结构域 ,未发现与已知的蛋白质有高度的同源性 .该基因定位于 11q14.组织分布表明 ,wcl1除在分化差的胃腺癌中的表达要高于相应的正常胃组织 ,在微血管内皮中表达也明显高于乳腺管癌、脑纤维状星形细胞瘤 ,未检测到在其它组织有分布 .研究提示 ,Wcl1可能为胃腺癌转移过程中参与核内基因转录的相关蛋白质 .
  • 翟芸,魏汉东,瞿祥虎,周钢桥,贺福初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139-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Ndr1基因参与细胞终末分化 ,并且对肿瘤细胞增殖和肿瘤转移具有抑制作用 .从人 2 2周孕龄胎肝cDNA文库中获得与人Ndr1基因同源的一段表达性序列标签 ,继而从成人脑cDNA文库分离出其全长cDNA(2 12 1bp) ,并将该基因命名为Ndr2 .其染色体定位为 14q11 1- 11 2 ,开放阅读框编码 371个氨基酸 ,且与NDR1蛋白一样 ,含有一个典型的α β水解酶折叠类结构域 (α βhydrolasefold) .Northern杂交和点杂交分析显示 ,该基因与Ndr1一样 ,在脑中高表达 ,在胚胎组织的表达较低 ,在 8种人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极低 .然而 ,Ndr2基因的组织表达谱与Ndr1又有鲜明的差异 :其在成人骨骼肌和脑等神经组织中表达最高 ,在唾液腺、肝、肾、心肌和气管中的表达次之 .结果提示 ,NDR2具有与NDR1相似或相关的重要功能 .
  • 李志强,胡卓逸,刘景晶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145-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利用生物酶转化法进行D 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工业化生产 ,构建了 3株海因酶基因工程菌 .利用PCR技术从恶臭假单胞菌 (Pseudomonasputida)CPU 980 1染色体DNA中扩增得到长约1.8kb的含编码区和自身启动子的海因酶全基因 .通过将海因酶全基因插入pMD18 T质粒、海因酶基因的编码区与pET 17 b质粒重组、海因酶基因编码区和T7强启动子一起插入pMD18 T质粒分别得到重组质粒pMD dht、pET dht和pMD T7 dht.将上述重组质粒分别转化大肠杆菌 (Escherichiacoli) ,通过地高辛标记菌落原位杂交和海因酶活力测定两种方法 ,筛选出具有海因酶活力的阳性转化子 .结果表明 ,大肠杆菌的RNA聚合酶能够识别和结合来自恶臭假单胞菌海因酶基因的自身启动子 ,该启动子在大肠杆菌中能够工作 .基因工程菌E .coliBL2 1 pMD dht、E .coliBL2 1 pET dht和E .coliBL2 1 pMD T7 dht的海因酶活力分别为 170 0U L、190 0U L和 2 5 0 0U L ,比野生菌P .putidaCPU 980 1的海因酶活力分别提高了 8倍、9倍和 12倍 .薄层扫描结果显示 ,这些工程菌的海因酶表达量分别约占菌体总可溶性蛋白质的 2 0 %、31%和 5 7%.SDS PAGE显示 ,海因酶的单体分子量约为 5 0kD .经工程菌E .coliBL2 1 pMD T7 dht催化 ,底物对羟基苯海因的转化率在 13h内可达到 9
  • 陈水平,秦鄂德,于曼,胡志君,赵卫,范宝昌,王鹏程,杨佩英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151-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观察含我国登革 2型病毒株 (D2 4 3)的PrM E基因的复制型SFV(semlikiforestvirus)重组质粒DNA的免疫原性 ,为登革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依据 .将PrM E基因自T载体上切下 ,插入复制型SFV病毒载体质粒DNA中 .将此重组质粒DNA以电穿孔法导入BHK2 1细胞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在感染细胞内可检测到登革 2型病毒特异蛋白的表达 .采用去除内毒素的质粒提取试剂盒制备重组质粒DNA ,然后以不同剂量通过肌肉多点注射途径免疫Balb c鼠 ,获得的鼠血清可与登革D2 4 3感染的C6 36抗原片起特异的抗原抗体反应 .结果表明 ,含登革 2型病毒PrM E基因的复制型SFV病毒载体质粒DNA在Balb c鼠中可诱导登革 2型病毒特异抗体的产生 ,但抗体水平较低 .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155-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卢文菊,罗进贤,张晓实,李文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156-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酵母交配因子 (MF)α1信号肽编码序列和人血管抑制素 (hAGN)cDNA融合序列插入穿梭载体pYADE4 ,构建得到分泌型重组表达质粒pYADEMA18.转化酿酒酵母JG110 7后 ,用 2 %乙醇和2 %甘油联合诱导表达 .ELISA分析表明 ,在诱导 14h~ 30h期间 ,hAGN获得了表达并分泌至细胞外 .发酵上清液经 75 %饱和度硫酸铵沉淀、CM 5 2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和Superdex 75凝胶过滤层析纯化 .SDS PAGE分析显示 ,表达产物重组人血管抑制素 (rhAGN)相对分子质量约 5 0kD ,电泳纯度达到 94 %.生物活性分析证明 ,rhAGN在 0 0 1mg L~ 3 0mg L浓度范围内能够抑制人真皮内皮细胞株HDMEC增殖 ,抑制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
  • 王尉平,蒋滢,张雅娟,汪成富,黄超群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161-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西蜂与高产王浆相关特异基因标记 ,用 12种随机引物 (P1~P12 )对产王浆量不同的4品系西蜂的基因组DNA进行了RAPD PCR分析 ,分别获得了产王浆量高、低不同西蜂的DNA多态性图谱 ,并从P2 引物的DNA多态性图谱中筛选出一差异DNA片段P2 316bp .将P2 316bp差异DNA片段用地高辛标记制备成探针 ,进行Southern杂交鉴定 .实验显示 ,探针与高产王浆西蜂基因组DNA的扩增产物出现了阳性杂交信号 ,而与低产王浆西蜂基因组DNA的扩增产物未出现阳性杂交信号 .结果表明 ,该差异性基因片段P2 316bp是西蜂高产王浆优良性状相关的遗传标记 ,序列为 30 5个核苷酸 .
  • 张成岗,贺福初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165-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AGE D1是黑色素瘤抗原编码基因家族 (MAGE)中MAGE D亚家族的新成员 .为了研究该基因的性质及其可能功能 ,采用Northernblot和Dotblot杂交技术研究了其组织表达谱 .结果发现 ,该基因在多种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均广泛表达 .在所检测的 4 8种肿瘤组织中 ,经与对应正常组织进行比较发现 ,该基因在 13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高 ,而在 7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则显著降低 .进一步分析提示该基因在多种胚胎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成年组织 .由于MAGE A、 B、 C亚家族均具有在肿瘤组织 睾丸中特异表达的特点 ,而作为MAGE D亚家族成员的MAGE D1并非在肿瘤组织中特异表达 ,提示需要对MAGE基因家族进行深入的功能研究 .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171-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顾善兰,唐建华,张晓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172-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人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GPI PLD)cDNA的结构及功能 ,应用RT PCR从人骨髓基质细胞中克隆了长约 2 6kb的GPI PLDcDNA ,包含完整阅读框架 ,编码 2 3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及 817个氨基酸的成熟肽 .该cDNA与人胰腺GPI PLDcDNA几乎百分之百同源 ,与人肝脏GPI PLDcDNA同源性为 95 %,氨基酸同源性为 94 %,3者对应的结构基因只有 1个 ,位于人类第 6号染色体上 ,基因组序列长约 80kb ,包括 2 5个外显子 .构建克隆的GPI PLD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 ,通过脂质体转染能表达GPI锚定的胎盘型碱性磷酸酶 (PLAP)而无GPI PLD活性的G9细胞 ,同时设立对照组检测GPI PLDcDNA的功能 .结果显示 ,对照组细胞几乎检测不到GPI PLD活性 ,其表达的PLAP主要位于细胞膜上 ;而转染GPI PLDcDNA的G9细胞能检测到较高水平的GPI PLD活性 ,而且大部分酶活性存在于培养液中 ,其表达的PLAP也主要被释放入培养液 .结果证实 ,从人骨髓基质细胞中克隆的GPI PLDcDNA有生物学功能 ,它能释放细胞膜上GPI锚定蛋白质 .
  • 张颖,徐冲,杨永辉,宫春红,朱国萍,滕脉坤,牛立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179-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发展优良的链霉菌宿主系统 ,以带有硫链丝菌素抗性的同源重组葡萄糖异构酶 (GI)缺陷型菌株M10 33XW78,M10 33XW194为出发菌株 ,利用摇瓶、影印和负筛的方法 ,获得一株既无GI活性又对硫链丝菌素敏感的回复菌株 ,命名为淀粉酶链霉菌M5 3.通过染色体PCR检测、酶切图谱鉴定、序列分析等方法 ,确认M5 3含有和M10 33一致的 1 2kb葡萄糖异构酶基因 ,但在结构基因345~ 10 95bp片段内有 17个碱基发生突变 .这说明在染色体内自发同源重组过程中 ,有低频率的突变位点引入 .酶活力测定和SDS PAGE分析表明 ,该突变的GI基因不表达 4 2 5KD葡萄糖异构酶 ,这为M5 3菌株发展成为优良的链霉菌宿主提供了足够的表达空间 .一系列的转化实验也证明了M5 3菌株很可能是一种新型链霉菌克隆受体
  • 李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184-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杜桂鑫,侯利华,陈万荣,刘树玲,张永国,孙大铭,王海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185-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丙型肝炎病毒 (HCV)丝氨酸蛋白酶晶体结构特点 ,设计并构建了一种新的单链型丝氨酸蛋白酶分子 .该分子由辅因子NS4A的核心序列、柔性连接子GSGS和NS3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组成 .利用设计的 3条引物 ,通过 2轮PCR获得单链丝氨酸蛋白酶基因 ,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QE30中 ,转化大肠杆菌M15 ,获得重组克隆 .经低剂量诱导和低温培养 ,目的基因获得高水平可溶表达 .以金属螯合层析法纯化的重组蛋白纯度达 95 %以上 .间接ELISA法检测 98份血清证实 ,该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特异性 ;以重组蛋白底物NS5ab和单链丝氨酸蛋白酶建立了简便、实用的丝氨酸蛋白酶体外活性检测系统 ;以该系统观察了PMSF和EDTA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PMSF能够抑制蛋白酶的酶切活性 ,而EDTA不能抑制酶的活性 .单链型HCV丝氨酸蛋白酶的成功表达以及体外活性检测系统的建立 ,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研制奠定了物质基础 .
  • 罗阳,张学,刘莹,姜莉,刘兴元,于秉治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191-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牛精浆 (bovineseminalplasma ,BSP)蛋白及其相关蛋白在受精及受精卵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寻找BSP蛋白相关新基因 .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 (RACE)技术 ,克隆了一个BSP蛋白相关基因的cDNA序列 .应用辐射杂种细胞系 (RH)技术进行了基因染色体定位 .通过RT PCR检测了该基因在人体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并将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了原核表达 .新基因的cDNA长度为 10 5 2bp ,其开放阅读框架 (ORF)编码了一个含 2 2 3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 ,氨基酸序列中含有 4个纤连蛋白Ⅱ结构域 ,与BSP蛋白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称其为人BSP相关蛋白 (humanBSP relatedproteins ,HBRP) .该基因定位于染色体 19q13,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为 5 2kD的融合蛋白 .研究结果提示 ,应用RACE方法克隆了一种新的人类与BSP蛋白相关的基因 ,推测其编码蛋白是与BSP蛋白功能相关的结合蛋白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大量获得表达蛋白 ,对进一步研究新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196-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万琳,周立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197-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弄清小麦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 (polygalacturonase inhibitingprotein ,PGIP)的作用机制 ,并为其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对其结构进行了研究 .用Edman降解法测得小麦PGIP的N端序列为Lys Pro Leu Leu Thr Lys Ile Thr Lys Gly Ala Ala Ser Thr .用CD谱研究其二级结构 ,发现小麦PGIP天然态含有 4 3 7%的 β折叠和 13 1%的α螺旋 .酸碱和温度变性引起了二级结构改变 .不完全变性阶段 ,二级结构的变化表现为α螺旋无明显变化 ,β折叠遭到破坏 ;活性完全丧失阶段 ,β折叠变化很小 ,α螺旋含量明显减少 .用NR R(非还原 还原 )双向对角线SDS PAGE鉴定出小麦PGIP含有链内二硫键 .用去糖基化法确证了小麦PGIP的糖含量为 2 2 %.小麦PGIP与双子叶植物PGIP相比 ,一级结构差异较大 ,同源性由 36 %变为 9%;二级结构相似 ,都是高 β 折叠的蛋白 ;均具有链内二硫键 ;在糖含量上也相似 .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弄清小麦PGIP作用机理打下了基础 ,同时对于植物抗赤霉病基因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
  • 王蔚,胡玮,高培基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202-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HPLC高效液相层析由褐腐真菌中能强烈降解木质纤维素的代表菌株密粘褶菌Gloeo phyllumtrabeum的胞外培养液 ,分离纯化得到一低分子量的活性多肽组分 (Gt因子 ) .Gt因子具有较好热稳定性 ,在pH 2 5~ 6 5范围内保持稳定 .Gt因子分子量在 4 0 0 0左右 ,等电点pI 6 6 .Gt因子具有络合Fe3 + 的能力 ,且能够将Fe3 + 还原为Fe2 + .在O2 存在时 ,能以纤维素物质为电子供体形成羟基自由基HO·.利用循环伏安法 ,观察到Gt因子与纤维素底物之间的氧化还原过程 .研究表明 ,Gt因子极有可能在褐腐菌的纤维素降解初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
  • 赵晓瑜,静天玉,姜晓燕,段明星,郑昌学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209-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为配基 ,通过亲和层析制备出的蚯蚓纤溶酶 (EFE)含有 11~ 13个组分 .为了了解这些组分的相互关系 ,用EFE免疫家兔获得了抗血清 .利用该抗血清与已纯化的 10个组分进行免疫双扩散 ,根据形成沉淀线的形状可以将上述 10个组分分为 4大组 .各组内组分之间的沉淀线完全融合 (免疫反应同一性 ) ;组间沉淀线交叉 (免疫反应非同一性 )或为支线 (免疫反应部分同一性 ) .这种按免疫学性质分组与根据分子量大小、氨基酸组成和N端氨基酸序列分组基本吻合 .上述结果为EFE的分类提供了依据 .
  • 王世春,刘云,胡远东,张学清,李松,徐琪寿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213-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晶体结构和计算机模拟对拟突变位点所作出的结构预测 ,筛选出 2个可能对RBP结合能力有影响的氨基酸位点 .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分别将 35位亮氨酸突变为能引入较大构象变化的甘氨酸 ,将 98位谷氨酰胺突变为亲水、带正电的精氨酸 .将突变后的RBP基因转入表达宿主菌获得表达后 ,对突变体蛋白实现了变性条件下的分离纯化 .复性后与视黄醇的荧光增强饱和滴定试验表明 ,35位突变为甘氨酸后对RBP结合能力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 ,但 98位突变为精氨酸后 ,则显著的提高了与视黄醇的结合能力 ,说明 98位是影响RBP与视黄醇结合和解离的重要位点 .
  • 于爱鸣,陈菲,武迪迪,宗志宏,于秉治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217-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一种非常敏感的、新的荧光方法 ,进行了精核蛋白对小鼠 1 细胞期受精卵转录影响的观察 .hCG注射后 18h的受精卵作为精核蛋白抗体显微注射对象 .镜下观察 ,非抗体注射与抗体注射的卵细胞荧光强度有明显差异 .根据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得的结果 ,抗体注射卵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值相当于抗体非注射的 2 2 8%,高 1 3倍 ,经t检验 (n =30 )得P <0 0 1,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而非BSA注射和BSA注射卵细胞的镜下观察 ,则没有多大差异 ;测两组卵细胞的相对荧光强度值分别为 10 0 %和 115 %,t检验 (n =30 )得p >0 0 5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将α 鹅膏蕈碱与精核蛋白抗体等量混合后一起注射 ,卵细胞组间荧光的显著性差别不复存在 .实验结果表明 ,精核蛋白在小鼠 1 细胞期受精卵中起着转录抑制作用 .
  • 王亚杰,赵咏梅,付伟,刘奕,宗志红,于秉治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222-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小鼠体内 1 细胞期受精卵M期蛋白激酶A(PKA)对M期促进因子 (MPF)活性的影响 ,应用PKA激动剂cAMP及热稳定性抑制剂PKI显微注射入 1 细胞期受精卵内 ,观察MPF及PKA活性变化 .未经注射的对照组MPF活性在分裂期增高 ,分裂间期下降 ;而PKA活性在进入分裂期下降 ,分裂间期升高 .cAMP组PKA活性维持高峰值 ,直至注射HCG后 2 8h ,MPF活性高峰延迟 30min出现 ;PKI显微注射组PKA活性低 ,而MPF活性在注射HCG后 2 7 5h即达高峰 ,且维持高峰时间达1 5h .结果表明 ,PKA活性在细胞周期中也呈波动性 ,间期活性高 ,分裂期活性低 ;PKA高活性抑制MPF活性 ,而抑制PKA活性则MPF活性高峰提前出现 .
  • 李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226-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罗曼,蒋立科,邹国林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227-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由倒置显微镜、衍射光栅和线阵光电偶合器件CCD(chargecoupleddevice)等构成的显微多道分光光度系统及由计算机DEPHI编程工具编制的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single cellgelelectro phoresis)图像分析系统 ,摄取荧光显微镜所呈图像 ,再由图像捕捉卡将CCD产生的图像信号送入计算机 ,将柠檬醛对黄曲霉质膜和核DNA损伤的图像进行显示存储和分析处理 ,测定彗星长度、荧光强度、矩类及头尾DNA含量比等彗星参数指标 .结果发现Olive尾矩、尾长、尾分布矩等彗星尾参数指标与柠檬醛致黄曲霉损伤浓度呈正相关性 ,当致损浓度达到 1 5mg L以上时 ,DNA损伤为致死性损伤 ,不能被细胞内修复系统所修复 .揭示柠檬醛通过损伤质膜而进入细胞 ,对DNA产生不可逆损伤 ,使孢子失去萌发力的机制 .实现将DNA损伤的生化定性检测推进到数值化研究范围 ,为柠檬醛的开发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 ,本检测观察系统还具有高灵敏度、快速、无扰、多光谱显微测定之特点 .
  • 李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233-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段海峰,钱令嘉,应万涛,钱小红,杨何义,陆颖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234-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的图像分析方法 ,对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应激心肌细胞与正常心肌细胞蛋白质进行分离和比较分析 .正常心肌细胞可分离 12 32± 5 6个蛋白点 ,蛋白点匹配率为 83 3%± 1 0 %.有 11种蛋白质在NE应激后发生了明显和稳定的质和量的改变 (P <0 0 5 ) ,其中 6种 (Mr pI :4 9 7kD 7 8,38 3kD 5 9,37 1kD 6 6 ,2 9 3kD 7 4 ,18 7kD 6 1,18 5kD 7 7)在应激后表达降低 ,4种 (Mr pI:4 7 6kD 5 5 ,31 9kD 4 4 ,2 6 6kD 4 6 ,33 2kD 8 1)在应激后表达增高 ,1种 (Mr pI:19 4kD 6 9)只在应激后发生表达 .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可能参与了心血管应激反应乃至应激损伤发生的过程 .
  • 王丽影,雷群英,戴振宇,陈伉俪,陈惠黎,查锡良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240-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过表达N 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Ⅴ (GnT Ⅴ )后 772 1细胞侵袭、迁移等行为改变的机制 ,检测了GnT Ⅴ 772 1及pcDNA3 772 1两组细胞中与恶性表型密切相关的粘着斑激酶 (focalad hesionkinase ,FAK)、PTEN蛋白、蛋白激酶B(PKB)等重要信号分子的表达水平 ,同时测定了 2组细胞非贴壁依赖生长的能力 .利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FAK、PTEN、PKB的表达或磷酸化水平 .利用poly hema使细胞非贴壁生长 ,2组细胞悬浮无血清培养 2 0h ,采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细胞的失巢凋亡 (anoikis) .研究发现 ,转染GnT Ⅴ后的肝癌细胞的FAK表达无明显变化 ,FAK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增高 70 %;而PTEN的表达下降了 4 9%;PKB的磷酸化增加 2 0 0 %;pcDNA3 772 1细胞已有明显凋亡 ,而转染GnT Ⅴ的 772 1细胞未发生凋亡 .结果提示 ,转染GnT Ⅴ后的肝癌细胞迁移力增强 ,可能与其FAK的磷酸化程度升高 ,激酶活力增强有关 ;而能逃逸失巢凋亡是因为PTEN的表达下降 ,PTEN蛋白的磷酸酶活性降低 ,细胞Akt PKB磷酸化水平保持在较高水平 .
  • 陈占昆,吕厚山,蒋东芳,王东,艾京,丁海明,王申五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245-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显微注射法制备携带HLA B2 70 4基因的转基因小鼠 .对 2 86只昆明小鼠激素注射进行超排卵 ,采集受精卵 ,将含HLA B2 70 4基因的基因组DNA片段 (简称HLA B2 70 4DNA)显微注射到受精卵原核内 ,把注射存活的两细胞期受精卵移入假孕鼠的输卵管内使其发育产生后代 .用PCR方法进行F0代仔鼠及F1代仔鼠的转基因整合的检测 .利用RT PCR检测阳性鼠中的HLA B2 70 4转基因的表达 .采集了 84 11个卵 ,可注射卵 6 6 0 9个 ,其中注射存活的两细胞期受精卵 4 2 77个 ,卵的注射存活率为 6 4 7%.将卵移入 15 3只假孕鼠 ,其中 2 6只怀孕产仔 ,存活 10 1只 .在 10只F0代仔鼠基因组中有HLA B2 70 4基因整合 ,整合率为 9 9%.转基因阳性鼠F0代之间以及与正常鼠之间进行交配 ,产生的F1代仔鼠 78只 ,其中 15只为阳性 .阳性鼠的皮肤、结肠、睾丸和脾脏组织中均有HLA B2 70 4转基因mRNA的表达 .在HLA B2 70 4转基因阳性小鼠中 ,6只小鼠皮肤出现脱毛 ,1只小鼠的足部及足趾明显红肿 ,2只在脱毛同时明显畏光 ,1只出现腹泻 .结果表明 ,成功地建立了HLA B2 70 4的转基因小鼠技术 ,该小鼠类似强直性脊柱炎的小鼠模型 .
  • 李素琴,Wilhelm SCHONER,符云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250-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253-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吴元明,程轶梦,陈苏民,陈南春,纪宗玲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254-2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2, 18(02): 258-2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